月月和亮亮每年寒暑假都會去山西農村老家,等到假期結束后,他們便回到北京上學。農村和城市的過節氣氛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爺爺奶奶帶月月和亮亮參加節日的活動,是為了讓他們了解很多古老的風俗習慣;吃節日的美食,是為了讓他們了解節日的文化淵源。
《我們的傳統節日》是由本土作者創作的一套人文科普圖畫書,將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按時間順序,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卷,共16個節日,每卷介紹四個節日。以山西農村和北京為例,故事講述了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是如何過節的,每個節日都設置了幾個版塊介紹民俗活動、美食、傳說、物候等小知識。每個節日還甄選出適合孩子誦讀的詩歌、童謠。
這套書將我們的節日編織成一個個鮮活有趣的故事講給小朋友,讓他們在聆聽中,感受節日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通過形式多樣的節日實操,讓他們體驗節日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對節日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并引以為豪。
作者簡介
邵鳳麗,女,遼寧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博士。主要從事傳統節日、禮儀文化研究,關注傳統民俗文化的當代傳承與創新。
精彩書摘
秋高氣爽,白云如絮,炎熱的夏天已經遠去,空氣中彌散著瓜果成熟的香甜味道,金秋邁著輕盈的腳步悄悄來到我們的身邊。不遠處,楓樹葉早已變得火紅,大雁也成群結隊飛往南方。“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放眼望去,一片片金黃,那是秋日豐收的希望。
我們的農業文明源遠流長,古人們在秋日豐收之余仍不忘把新收獲的果實獻給祖先和自然,以此緬懷祖先,感恩祖先的福佑,崇敬自然,感謝自然的恩賜。農忙之后,人們賦予時間以特定的意義,舉行了諸多熱鬧非凡的儀式活動。在多彩的秋季,人們不僅用勤勞的雙手收獲了希望,更是創造了充滿感恩、團圓、慶賀氛圍的民俗節日,仿佛銀河中閃亮的星辰,點綴了金秋的節日時空,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濃濃的秋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