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潔,項瑞望
(武漢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2)
中國國家重點實驗室(下簡稱“國重”)經過30 多年的建設發展,初步形成了涵蓋科學類、企業類等六種基本類型的體系框架。國重聚焦基礎科學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國際影響的原創成果,在孕育重大原始創新、推動學科發展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國重成為吸引頂尖人才、培養青年人才、支持優秀團隊的人才聚集高地,在中國科技事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現在,中國科技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的需求以及面臨的國內外的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國重需突破現有機制滿足新形勢新階段的要求,提升服務國家需求的能力。
1984 年,為改善中國基礎研究整體水平嚴重低下的狀況,原國家計委圍繞重要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從高校和科研院所遴選優勢的團隊和學科予以重點支持組建國重,現被稱為學科類國重。其后,國重管理轉入國家科技部,科技部為進一步適應國家發展需求,嘗試探索建設了港澳、企業、軍民新類型等類型國重,并建立了“優勝劣汰”“有進有出”的建設方針。同時,科技部還啟動了國家實驗室建設,先后批準6 家研究平臺作為籌建試點,形成了以國家實驗室(籌)為首、以學科類國重為基礎、涵蓋科技創新鏈上至中游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框架。
2008 年國家設立國重(學科類)專項經費,這些專項經費的啟動推動了國重日常運行、學術交流、對外開放的快速發展,國重建設進入良性運行軌道,國重的規模和數量有所增加。2013 年,科技部啟動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同一時期,為適應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的特點,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國家實驗室(籌)有明顯優勢學科群的啟動組建國家研究中心。
2018 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先提出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要求,李克強總理連續兩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部署重組工作。2021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國重建設進入戰略提升階段。
首先,國重在30 多年的發展中一直立足于世界科技前沿、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以點帶面推動中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發展;其次,國重堅持以基礎研究和學科發展為核心,在技術成果轉移上發力,形成成果、人才與平臺緊密結合的發展模式;最后,國重一直都采用較為嚴格的遴選與評估制度,寧缺毋濫、動態調整,形成“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定期評估機制。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國重體系“從0到1”的原始創新能力仍待提高,引領變革性技術創新的原始積累還不足,難以滿足新形勢下對源頭技術供給的需求。
一是實驗室承襲原有實驗室的研究,研究方向和學科方向沒有隨著國內、國際形式的變化發展及時調整,而且,國重在面臨學科發展的新變化、技術發展的新需求時沒有及時對研究方向作出調整、發現和布局新的科研增長點,來進一步加強國重研究能力和人才培養能力,適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新要求。
二是中國以基礎研究為重點的學科類實驗室大多依托于高校或科研院所建設,依托院系管理,和院系其實是一體化的管理,并不是真正獨立的科研機構,沒有適應國重發展的人事制度和激勵辦法,實驗室主任也大多由學院領導兼職,并不是全職的在實驗室開展工作,實驗室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學院學科的發展。
三是在人員構成上,國重人員由固定人員和流動人員兩部分構成,固定人員所占比例偏少,并且沒有專門的管理部門,此外部分實驗室在年齡和知識結構存在斷層,缺乏優秀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
四是國家支持國重建設和運行的經費主要以國家財政下撥經費以及學校支持為主,而科研課題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重大科研計劃和國家、省市的各類基金,社會或企業支持經費非常少,相比于其他類型國重基礎研究類的國重成果轉化很少,處境非常艱難。
國重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加強服務于國家的戰略需求,進行有組織的科研攻關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服務國家的需求和未來發展,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原來的學科型國家重點實驗室需調整自身的定位,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圍繞技術前沿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或者一些更大的問題,牽頭組織全國相關領域的科技力量開展有組織的協同攻關;推動科教產教的融合,成為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平臺,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深化國際合作交流,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取得更大的創新成果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維護整個國家核心利益。
成立國家重點實驗室理事會,就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大事項進行評測,真正對實驗室重大事情進行決策和管理;組織國際和國內相關領域專家成立國家重點實驗室戰略咨詢專家委員會,對國重總體定位、發展戰略和規劃進行指導和建議,對國家戰略需求和重點發展領域提出指導性意見;專門成立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辦公室,服務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其活動提供相關的管理和服務;實驗室主任全職在國家重點實驗開展工作,保障國重真正的獨立實體運行。
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以質量和創新為導向、成果和貢獻為依據的有國際競爭力的績效激勵機制,對科研骨干和團隊的科研工作開展定期考核評估,實行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實行按需設崗、按崗聘用、合同管理、動態調整、能進能出,實行穩定與流動結合、保障與激勵結合的聘用與收入分配制度,吸引學科領域的科學家、博士后、研究生,各層次人才聚集在國重開展科研工作。
在以后國重改革中,國重將獨立為學校的二級單位獨立運行,不再依托學院運行,需要重新定位學院與國重之間的關系。首先在學科評估的時候國重的研究成果可根據所屬的學科領域與相關院系協調分配,國重和院系之間根據實驗室項目、任務建立靈活的人員進出機制,推動科研人員在實驗室和院系之間的自由流動。另外一點就是國重是根據重大的任務需要建設,和院系不再是朋友關系,不再受院系學科發展的束縛,而在一定意義上國重是學校甚至國家的公共科研平臺。
國重先進儀器設備和科技資源在滿足自身科學研究任務需求的同時,通過基礎設施等機構設立開放基金,主動與現有各類科技創新基地相結合,優化整合,協同創新,建立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以開放服務利用率、滿意度與普及度等為重要目標,開放共享,提高科技資源利用率,為社會提供規范化、專業化的公共技術服務,推動科技成果的開放普及。
國重可以和一些行業的領軍企業形成創新聯合體,建立起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承擔起這個行業領域的帶頭和輻射作用,共同解決國家關鍵核心技術。建立國際開放協同的技術交流平臺及開放項目,吸引國際優質的團隊在國家重點實驗的這個平臺上開展科研工作,進行國際項目的合作,同時鼓勵國重開展國際科研的合作,拓展國際重大科研項目的合作。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科學研究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乘勢而上,搶占全球科技制高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解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人民生命健康重大問題以及加強在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等方面發揮骨干作用,使之成為中國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的主要陣地,在加快推動中國由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中發揮重要基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