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
(吉林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吉林 長春 130011)
計量檢定是一項法制性、科學性很強的技術工作,是對全國計量實行國家監督的一種手段,環境監測結果是否準確、可靠與其息息相關,因此需要通過科學、快速、準確的檢測儀器進行評定,確保計量器具準確一致。計量檢定貫穿科研領域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作為量值傳遞或量值溯源的重要形式,監測數據和信息具有代表性、準確性、精密性,是統一量值、評定計量器具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出現誤差,將會嚴重影響后續工作的開展,因此需要對計量器具做好計量檢定工作,為科學的環境管理工作提供基本的服務和保障[1]。
環境監測中的數據校準十分重要,其作為一項系統且復雜的科學技術工作,不僅關系到監測技術水平的高低,更關系到環境管理、規劃、實施等內容。校準的作用就是對收集具有代表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可比性的綜合環境信息進行二次確認。為全面提升環境監測整體水平,需要通過校準提供準確可靠的環境監測數據和信息。良好的環境監測意義十分巨大,而校準則可以在規定的條件下,與對應的由其計量標準所復現的量值之間關系的一組操作,避免數據出現誤差,以此為環境監測部門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
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是相關工作開展的基礎保障,因此需要把控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全過程,使計量檢定和校準能夠貫穿于實際工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對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的認識。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的體系,通過各項標準分析確保執行內容切實有效,如針對環境指標考核、環境工程、監視污染等方面進行判斷和決策,使之有效運行并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需要將各項標準有效貫徹落實,保證計量檢定和數據校準的有效性,否則所測試的結果將是“天文數據”,無法應用于后續的工作中。
計量檢測工作是對計量儀器進行綜合評定,如果在計量方面存在一定偏差,將會導致不良的后果,嚴重影響環境保護相關工作進展。同時,計量檢測能夠提供精準的數據信息,定期進行檢測工作能夠最大程度上保障計量工作的準確性,對環境監測工作的穩定開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通常情況下計量檢測可能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為提高檢測質量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將校準與檢測貫穿于全過程,以此幫助人們一起分析資源、空氣、水文等方面的變化。
環境監測可以為社會發展提供正確的環境數據,如果尚未對環境監測儀器進行過測量和校準,則測量結果可能會偏離真實值,環境監測儀器的定期檢定工作可以確保得到正確的環境因素數據,由此顯得檢定及校準格外重要。在環境監測中,有多種監測各類環境的方法,能夠對海洋、河流、濕地、冰川、湖泊等的活動進行監督,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環境保護尤為重要。檢定是合法授權組織提供的證明,而校準是在規定的條件下保證數據明確,兩者不僅是環境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對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積極意義,可以說科學的監測手法和正確的測量結果是影響環境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指標[2]。
計量檢測及校準會被多種外界因素所影響,從而降低環境監測質量,下面將詳細探討影響計量檢測結果的因素。
在進行計量檢測與校準的過程中,總會由于環境因素導致結果出現誤差,因此在實踐計量檢測的過程中,需要對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實際計量檢測中,需要要求室內溫度在19~25 ℃之間,且檢定過程中的溫度應小于0.5 ℃。除此之外,灰塵也是影響計量檢測結果的主要因素,嚴重影響數據變動性,從而導致計量檢測結果不準確,因此在計量檢測時必須對此高度重視,以此提高檢定數值的精確度。
計量檢測有著固定的模式,在計量檢測的過程中,需要嚴格要求標準量值,而在裝置方面,則必須嚴格要求使用模式,如按照要求使用各類裝置,避免裝置的誤差,以此保證計量檢測的準確性。同時,計量檢測人員的分辨能力也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如人為原因導致整體檢定數值出現各種誤差,且在計量檢測的讀數時,計量檢測人員會在不同視角域進行觀測,可能出現數據獲取偏差。
方法錯誤將會影響計量檢測的結果,從而直接導致計量檢測出現誤差。所以,在應用電子天平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檢定規程,在進行計量檢測的過程中應用正確的檢定方法,使用精度更高的標準設備確定測量儀器或測量系統的指示值,以獲得更準確的指示數據的校正值,以此降低實際計量檢測誤差,使數值可以滿足實際應用需求,避免出現意外風險[3]。
計量檢測對設備的實際緊密性有著很高的要求,為了最大程度地發揮設備的實際功能和價值,更好地服務于計量檢測工作,工作人員必須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要求以及行為準則去進行操作,并檢查設備是否存在磨損的情況,一般情況下設備磨損狀況很難通過肉眼去判斷,因此,設備在每次啟動前應當進行性能檢查。同時也要檢查設備的擺放位置是否合理,加強對設備的維護,編制并保存操作手冊的相關校準記錄,有效提升設備的實際使用周期,應當安排專門的人員負責該項工作。
環境優化內容除包括溫度和濕度之外,還應當包含特殊環境下的電磁干擾,以上三個參數在具體工作之前都是需要進行嚴格檢測,從而保障各項參數不會對計量工作的有序開展產生影響,檢測過程中也會用到相關專業設備,因此,也需要加強對設備的維護[4]。同時,在進行檢測結果記錄過程中,一定要密切注意其全面性,要嚴格記錄每一項數據信息,包括基礎數據的測量、客戶的反饋、環境指標等,不僅影響著整個計量檢測工作結果,也會對后續工作的有序開展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一定要保障記錄準確無誤。
加強對電子儀器設備及其生命周期的管控,嚴格規范各項驗證程序的執行,從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對于穩定性較差或經常在惡劣環境下使用的檢測儀器,應根據動態監測結果記錄或比對檢測報告,實行嚴格的動態信息分類、歸檔和管理,各類文件都要管理到位。在此基礎上,需要將計量檢定與校準貫穿于環境檢測質量管理全過程,編制并保存操作手冊的相關校準記錄,并對校準結果進行內部確認,以此更好地為環境質量監測工作提供優化服務。校準時應遵守相關的工作程序,編制校準或做好對比試驗報告,且必須建立動態管理,做好所有儀器和設備的監管工作,根據相關標準和規范嚴格執行,如當儀器的穩定性低于預期時,應適當增加驗證頻率,保證工作開展中的可操作性和適用性[5]。
在任何小型環境測量標準計量驗證的過程中,測量方法最終結果的準確性將影響最終數據結果,可以說相關人員的專業水平直接決定了檢測結果的準確度。檢測工作人員是檢測工作過程中極為重要的核心部分,需要部門優化人員培訓及選擇工作,如結合實際情況引進專業的人才,并加強人才優化與培養,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思想認知與責任意識。除此之外,環境持續監測和日常質量管理部門要注重與計量測試有關人員的專業素質培訓,對連續監測人員的技術水平實行嚴格的獎懲制度,滿足實際發展需求。
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離不開各項數據的支持,因此在進行測量驗證的過程中需要著重關注檢定和校準工作,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建立動態管理,做好所有儀器和設備的監管工作,結合標準規范及時提出解決方案,保證環境因子測定的精度。在實際計量檢測中,需要加強儀器設備整個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控制,通過質量監督追溯體系實現全程監控,確保計量儀器管理職責落實到個人。除此之外,全部儀器和相關設備應制定數值溯源的計劃,實施基本標準化和重復核查制度監測工作,有國家認證程序的儀器都不能進行檢驗校準,如環境惡劣,則需要在兩次檢定或校準間隔內進行期間核查,保證檢定與校準結果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
為了保證計量檢定和校準的作用正常發揮,需要定期做好管理工作,確保各項設備處于正常的工作狀態。在此基礎上,需要完善計量檢定與校準管理體系,嚴格按照流程規范化使用各類儀器設備,針對現存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為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