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佳
中國民族打擊樂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演奏技巧豐富,至今已經有六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多年的繼承與革新,使得民族打擊樂在藝術殿堂中熠熠生輝。追溯歷史,遠古時期便有陶鼓的存在。在那個時期,鼓有著可以“通天神器”的神話傳說,是主要的祭祀器具。先祖狩獵,征戰,也會用到鼓來助威助勢。周有“鼓之舞之以盡神”,鼓舞結合,激勵人們昂揚奮進;漢有“出入狩獵,旌旗鼓吹,以財雄進”,鼓吹樂興起,與民間音樂,民歌存在著密切聯系;唐有“候其晨昏擊鼓之節而啟閉之”,以擊鼓的形式進行城市管理……中國民族打擊樂是我國歷史文化長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在世界音樂文化中有著舉重足輕的地位。
響銅類:金屬類的打擊樂器有碰鈴,馬鈴,編鐘,云鑼,大小鈸,大小鑼等。這類樂器音響效果大,音色強烈,節奏性強。以起源于周朝的編鐘來說,它是由青銅制作而成的,大大小小的扁圓形狀的鐘按照音調高低次序排列,系掛在一個大的銅架子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隨著后來朝代的更迭,編鐘的組合數目不斷增加,其表面的精美圖騰也在變化。在1978年湖北隨州的曾侯乙編鐘,編制龐大,磅礴而又壯觀,仍能演奏許多的古今曲目。
響木類:木質類的打擊樂器有梆子,木魚,竹板等。這類樂器由原木竹類制作而成,音色極具穿透力,可以發出清脆的聲響。以木魚為代表性樂器來說,其原為道教召集群眾的法器,在佛教法事中運用較多,是佛學中國化的產物,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冬獵》一曲中,木魚的聲部有一段快速的前八后十六音符,其本身的聲音短促,極具節奏性,可以很生動地模仿出一陣急促的馬蹄聲。
皮革類:皮革類的打擊樂器有板鼓,排鼓,戰鼓,花盆鼓,大堂鼓等。這類樂器大多數都是由獸皮獸骨制作而成,聲音渾厚有力。以板鼓為例,它的聲音較其他鼓類更加明亮一些。板鼓寬亮而又醇厚的音色,使其成為在京劇和其他地方戲曲中不可缺少的樂器。板鼓的表演技巧更為細膩,演奏板鼓需要將鼓吊于木架上,然后使用兩根藤或竹制的鼓箭敲擊,敲擊鼓心和鼓邊發出的音高有著明顯的不同。除此之外,還有著兩種不同的演奏技巧。一種是稱為“點箭”,是用鼓箭點擊鼓面而發出聲音。另一種則是“滿箭”,用鼓箭平擊鼓面,兩種不同的演奏方法發出的音響效果大有不同。
獨奏:中國民族打擊樂樂器豐富多樣,每個樂器都有著不同的特色,而獨奏使得樂器獨特的魅力彰顯到極致。同樣,獨奏十分考驗演奏者的專業水平和舞臺經驗,能否將作者想要表現的內容淋漓盡致地傳遞給觀眾是至關重要的。民族打擊樂獨奏曲目眾多,以《鼓上飛舞》舉例來說,這是一首排鼓曲目,通過左右手交替的演奏技巧烘托出賽龍舟時激蕩活躍的場面。排鼓聲音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再加上其豐富多樣的演奏技巧,無論是從聽覺上還是視覺上,都可以留給觀眾十分深刻的印象。目前,我國許多藝術類院校已經設立了民族打擊樂這類的專業,獨奏的作品多種多樣,豐富了中國民族打擊樂的內涵。
伴奏:中國民族打擊樂器常常為許多樂器伴奏,其獨特的韻味為演奏整體添加了更深一層的質感。比如說板鼓,在過去戲班子里稱為“班鼓”,經常與拍板配合,為一人兼奏,流行于云南,貴州等地。雖是伴奏,但板鼓在戲曲中有著領奏的作用,演奏時一個抬手就像是無聲的指揮。板鼓作為戲曲樂隊中的基本樂器,出現的頻率較多,其清脆明亮的音色常形容戲曲中爭吵打斗的場景。
合奏:當各具特色的民族打擊樂器一起合奏時,不同的地域文化就會碰撞摩擦出精彩的火花。傳統民間的鼓吹樂,也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吹打樂,是民族樂器中基本的合奏形式。民族吹打樂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將軍令》《大得勝》《龍騰虎躍》等。《將軍令》中運用到大堂鼓,鈸,擦,大鑼等多種民族打擊樂器,在此基礎上,又配有嗩吶,笙,笛子等,音色上的強烈對比,渲染出了一種千軍萬馬踏過,英姿颯爽的大將軍凱旋歸來的磅礴氣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樂團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其融合了江南絲竹,民間吹打樂,逐漸形成了含有管樂聲部,拉弦聲部,彈撥聲部,打擊樂聲部的詳細完備的編制。依照大量樂團作品來看,打擊樂的占比越來越多。作為引領樂隊速度,控制力度大小,色彩變化的聲部,打擊樂在樂團中越來越重要。打擊樂器在民樂管弦樂隊中比較常見,其發展歷史比較悠遠,無論哪種打擊樂器,都會對民樂的整體感受帶來一定的影響。演奏者應了解不同打擊樂器之間的區別及作用,在演奏中科學使用打擊樂器。例如,可以將镲鼓類一起使用,兩者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互補的作用,對于樂曲效果增強有一定作用,對于民樂管弦樂隊演奏效果有極大的提升。在許多樂團曲子的開頭,高潮,打擊樂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主導與支撐作用,有的曲子中間還會插入大段的鼓段以烘托氣氛。相比其他聲部,打擊樂有些樂器是沒有固定音高的,但也會根據音色,音高,分成高中低聲部。早期民族樂團中的低音配置相對較弱,但是音響的平衡效果對整體樂隊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現如今也會有貝斯加入演出的特殊情況。比如說中國大鼓,因為沒有固定的音高,做不了旋律的鋪墊,但是因其音色低沉渾厚,所以在大部分情況下,大鼓會被選擇補充低音聲部,進行環境和色彩的渲染。
打擊樂在樂團中有著非常大的發展空間,《龍騰虎躍》是樂團曲子中打擊樂較為突出的曲目,由李民雄老師創作而成,打擊樂聲部運用到的有大小堂鼓,排鼓,也可以根據演出需求加入叫鑼,小镲,吊鈸等。引子部分由大堂鼓領奏,樂隊全奏,其余聲部做簡單的鋪墊,大堂鼓強調重音的突出,描繪出一幅沉睡的巨龍即將起舞的畫面。樂曲第一部分,嗩吶進入歡快的旋律,熱情豪邁,樂隊整體的音樂風格激昂向上。樂曲第二部分主題慢慢展開,笛子的加入使得地方民族風味更加濃厚,大堂鼓以一個固定的節奏型重復,并且速度不斷提高,為旋律即將進入高潮部分做鋪墊。第三部分是眾多鼓樂的展示,其中有排鼓的獨奏,輕快利落,展現出個人豐富的技巧;合奏部分,主要突出重音移位這一技巧,穿插進行,不斷地推進樂曲,從低音到高音,節奏型的轉換,力度的變化,營造出歡樂熱鬧的氛圍。樂曲第四部分,音樂情緒變得更加熾熱,大堂鼓在鼓面與鼓邊上交替敲擊,形成了音色與力度的強烈對比。當大堂鼓演奏時,其它鼓起到鋪墊襯托的作用,增添了演奏質感,使得這一段演奏得此起彼伏、分和有序。同時樂隊中的嗩吶運用花舌,滑音等演奏法,八度的旋律關系使得主調音樂更加鞏固。整首樂曲的高潮部分,排鼓、堂鼓齊奏,龍虎相斗不亦樂乎,描繪出了一幅生機勃勃,沸騰熱鬧的景象,表現出人們龍騰虎躍,奮勇前進的風貌,象征著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力和無限的力量。可見,鼓在樂隊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它緊貼演奏者的脈搏,帶動觀眾的感官,間接傳遞出中華民族的英勇氣魄。
打擊樂在民族樂團中有著獨特的魅力,其在編制上靈活多變,與二胡琵琶等聲部相比,打擊樂的樂器種類較多,數量龐大,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有的樂團曲子,打擊樂聲部會運用到很少的樂器,而有的曲子卻需要十多個。正是由于打擊樂鮮活的個性,使得每個作曲家充分利用它的發展空間,譜寫出一曲又一曲的佳作。每一件樂器都在時代中打磨成長,更多專業的學者向打擊樂的發展注入新血,伴隨著的是音色的創新,演奏方法的突破。比如鼓類的手壓鼓皮演奏法,悶擊,單手滾奏,重音移位,鼓心鼓邊交替敲擊,排鼓的鼓圈敲擊,鼓槌相擊;镲類的搖擊,震擊,磨擊。
打擊樂在樂團中還有著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以打擊樂來塑造人物形象在戲曲中運用十分廣泛,可以通過音色不同的打擊樂器和形式豐富的演奏方法來表現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例如在《群英會》中,為了塑造周瑜文武兼備的形象,運用了“四擊頭”結合“吊鈸”的打擊方法,既表現出了周瑜雄姿英發的武將形象,同時又兼顧運籌帷幄的三軍統帥身份,可謂是將周瑜的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
打擊樂在樂團中的價值體現不僅僅在它本身,隨著樂團的發展,其他聲部“打擊樂化”的現象不斷涌出。打擊樂最根本的含義就是由打擊,摩擦,碰撞而發聲,所以應用在其他樂器上,也可以模擬出打擊樂的感覺,暫時性充當打擊樂的職能。比如說,古箏中用手拍擊琴的兩側,琴頭,琴弦等。在樂團曲子《風之歌》中,就有一段二胡通過用手指觸擊琴筒和拉高弓桿敲擊琴筒這兩種演奏法,來模仿一陣由遠及近的馬蹄聲。這些演奏法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給予觀眾眼前一亮的感覺,聽覺和視覺上都做到了突破性的提高,但是在樂團中要避免頻繁使用,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比如說樂隊中已經有鑼,那琵琶就沒有必要利用絞弦來模仿。這些新的突破都相繼在民族樂團中運用開,往往也帶動著樂隊的革新與進步。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初期,隨著打擊樂演奏技術的不斷提高和逐漸專業化,最早的一些民間的打擊樂器已然不能完全滿足當代民族管弦樂團打擊樂聲部的需要。于是打擊樂專家們在樂團的支持下,同樂器廠家一起將傳統中國鼓的制作工藝進行改良,借鑒西方鼓類樂器可以調音,定音的特點,使其鼓皮與鼓體脫離,將大小不一的小堂鼓,中堂鼓進行組合,組合成了現在樂團中常用的排鼓。中國民族打擊樂樂器的革新,使得打擊樂聲部在樂團中的演奏更加精準,在現代管弦樂中的地位不斷提高。
打擊樂的鼓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炫技部分,以大鼓,鑼,镲為主要樂器演奏,在樂隊中有著重要的主導作用,大多數出現在樂曲的中間部分。通常到樂隊中的鑼鼓段時,其他聲部會進入到長休止的狀態。
這種情況下,打擊樂處于一個絕對領導的地位,具有很強的內在動力。與其他聲部形成鮮明的音色,力度,速度的對比,豐富了曲子的結構,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曲目的完整性。其次,鑼鼓段具有一定的炫技的成分,復雜的演奏技巧難免會讓觀眾覺得眼前一亮,在視覺和聽覺這方面做到了極大地提高。
打擊樂在樂隊中有著一定的主導地位,如果曲子中缺少打擊樂,就會缺少爆發力,少了很多的震撼感。打擊樂有著獨特的個性魅力,它的獨特性是優點,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若在樂隊中編配不得當,就會嚴重影響音色的質感,會出現音色的重疊,或者是音色被遮蓋的情況。打擊樂種類的繁多導致演奏者不太可能面面俱到,每人必有其相對短板和擅長的樂器種類,因此,打擊樂首席在曲目聲部分配時一定要合理利用團員自身的優勢,以達到幫助其建立信心,得到同伴信任,同時又能很好完成演出任務的目的。長此以往,聲部的配合默契度,工作的效率都會顯著提高。處理好皮革類,金屬類,響木類的樂器運用是十分重要的,不可以不加節制的使用,要運用合理的方式,最大化的運用到打擊樂的優勢。樂隊是一個整體,打擊樂即使在某些方面有著主導作用,也要注重和樂隊中其他聲部的默契配合與深度交流。比如說打擊樂常與吹管樂結合,音響效果更加強烈,制造更大的氣勢,相比弦樂,管樂在音量上與打擊樂形成更良好的抗衡。樂器的獨特性有時會影響到樂隊的融合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應該注重利用有效方法弱化部分樂器的個性。而不協和的音響恰巧可以弱化這個問題,這就相當于運用打擊樂不協和的“噪音”。例如林樂培《秋決》第二段《孝媳婦公堂判極刑》中使用武鑼亂錘,使得樂隊中的樂器音色個性都被這些尖銳的噪音音響所淹沒。
綜上所述,打擊樂作為樂團的三大聲部之一,具有渲染氛圍,引領節奏,塑造形象等作用,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在樂隊演奏中,表演者要應該更加重視打擊樂在樂團中的運用,不斷提高打擊技巧,豐富打擊形式,充分考慮各種影響因素。樂團是一個整體,每個聲部之間的交流與默契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將打擊樂與其他聲部緊密結合,采取合理的方式充分發揮打擊樂在樂隊的作用,以呈現出更完美的音樂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