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苓
自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疏通之后,臨清便成為了中國南北城市連接的水上的必經之路,京杭大運河的船行來往也使臨清本土文化藝術與來自南北不同地域的文化藝術融合交匯,產生了臨清特有的民間音樂。
“臨清時調”是吸收了多種曲種音樂特點的民間音樂,以民歌為主體,是臨清市民音樂文化交流的一種說唱曲種,它與北方著名曲種“天津時調”的表演形式、藝術特點等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臨清時調與天津時調有著相同的曲牌,比如“鴛鴦調”、“靠山調”、“尼姑思凡”等,于此之外,臨清時調曲牌還有“傷心調”、“反對花”、“太平歌詞”等曲牌。伴奏樂器為三弦、竹板、二胡、撒拉吉①。傳統的曲目如:《盼五更》、《八仙祝壽》、《西廂記》等。《大實話》便是臨清時調中的一首具有臨清鄉土特色的民歌。
光緒帝在位之年,臨清有一個演唱班子叫“小調會”,“小調會”建國后由文化部門對臨清民間小調分析整理,將其改名為“臨清琴曲”。至今依然有演出活動。演唱的曲目有《王小趕腳》、《小禿鬧母》等。臨清琴曲與舞臺戲曲一樣有角色扮演,一般形式為2-3人,除了演員之外,還有負責伴奏的樂器隊伍,樂器有京胡、揚琴、三弦、二胡、四胡和蕭,還有打節奏的樂器竹板和撒拉吉。
當勞動與民歌融為一體,勞動時所流出的汗水也都成為了快樂的源泉。臨清人民自古以來幽默風趣,機智聰慧,即興創作的民間小調數不勝數,流傳下來的數量卻不多。《大實話》據說是在編扎蒲扇的勞動中,為了找樂趣消磨時間編創的。民間藝人往往通過口頭傳唱的方式流傳,這首小曲在流傳中的過程中融合了多個藝人的風格特點,也就成了人人愛唱的旋律。上世紀五十年代《大實話》風靡全國,讓全國人民感受到了臨清民歌的魅力。
1、方言
臨清方言在官話系統中屬于冀魯官話。山東方言劃分為東萊片、西齊片、西魯片、東濰片,臨清則屬西齊方言片。“臨清臨近中原官話和晉語地區。根據現存史料和相關族譜的記載,現有家族大部分是于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從山西澤、潞二州遷來,少部分是從山東登州遷來。作為明清兩代的交通樞紐、商業重鎮,臨清有數百年的繁華,客商船民過往行聚,也帶來各地方言的影響。臨清市境,特別是城區,方言是十分復雜的。”②
臨清方音有代表性的幾個咬字法:“愛、襖、暗”等文字帶舌根鼻音聲母[ng];“瓦、文、忘”等文字帶唇齒濁擦音聲母[v];“之、吹、書”等字讀[z]、[c]、[s]聲母,與“資、崔、蘇”同音;臨清方言內部也會有不同的讀法,如“人、熱、褥、軟”等文字讀舌尖前濁擦音聲母,不同地區有[l]、[r]、[z]等幾種不同聲母;“劈、足、鐵、客”等字(古清入)歸陰平,去聲調值為降升型。臨清話與普通話相同,有四種調類: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雖然調類一樣,但是調值不同,聲字多讀為陰平字。
作為口頭產生、口頭流行、口頭定性的民間音樂,與方言的內在聯系是必然的。我們根據臨清方言的調類,來逐句分析歌詞,共涉及到四種情況:
(1)陰平字分為兩種情況:上陰平與下陰平。上陰平是先上行后下行,就像爬山坡到山頂再下山,主體音調為下行,上行只是稍有傾向,與之對應的數字為“232”,其中在第一段歌詞中“正”、“黑”、“來”、“掌”、“蛋”、“初”、“我”、“聲”。下陰平是與之相反的情況,即發音先下行,后上行,整體感覺下坡后上坡。其中“這”、“里”、“就”、“上”、“了”、“生”、“母”、“大”、“起”、“天”、“鞭炮”。以上便是臨清話中下行后上行的陰平聲,每個字對應的數字為“323”。
(2)陽平字的兩種情況:上陽平與下陽平。起初,陽平聲調與去聲音調同樣是下行音調,但陽平聲調起聲高,稱為下陽平,數字對應為“53”。第一段歌詞中“月”、“到”、母雞會下蛋中的“會”、“下”。這幾個字的陽平聲調明顯往下行沖。第二種是發展后的陽平調是上行,像是短跑運動員起跑發力的一瞬間,聲音往上飆,稱為上陽平,數字對應則是“35”,公雞會打鳴中“公”、“雞”兩個字發音最為明顯。
(3)上聲調類:上聲字聲調發音變化不明顯,像是平聲,如“的”、大年初一的“一”。
(4)去聲調類:去聲調類發音是較輕的下行陽平聲調,一般為語氣虛詞。如《大實話》中的口語詞“咳”。
2、歌詞與旋律
很多民間流傳的小曲小調采用相對簡易的曲調,多段歌詞重復著一個旋律,《大實話》的歌詞采用從正月到臘月不同景色與不同事物的描寫,或是敘述事件,敘事的最終目的是抒發情感。音樂比文學更具有優勢,因為它可以用最便捷的方法更直接地觸及欣賞者的情感深處,也可以用最有效地方法更全面地抒發演出者對生命、對生活的感想與感悟。在1980年,更是有了根據《大實話》的曲調改編的歌曲,此曲便是由張希武填詞、山東省歌舞團楊松山演唱的《計劃生育要記心》。
《大實話》屬于臨清時調,是男聲民族唱段。該歌曲帶有濃郁的臨清方言的特點,整首歌曲共有十三個段落。該歌曲描述了生活中人們司空見慣、無可懷疑的事物以詼諧的方式展示出來。在演唱過程中應注意方言的咬字與曲調相結合,音色要明亮圓潤,氣息要統一不能上提,將詼諧幽默的事情敘述給聽眾。
在演唱中,要注意一下幾點:歌曲第一句“正月個里正月正”中的“正”字,要注意舌頭要微卷或者直接用平舌音,以便于表現出方言的特點。另外其他的翹舌音的字也要注意,如:“生來的老鼠會打洞”中的“生”、“家家戶戶鞭炮聲”中的“聲”等。為了表現出臨清時調的獨特韻味,不論歌詞哀婉凄涼,或者詼諧幽默,要以一種溫情脈脈的演唱態度去關懷曲目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深處。整首曲子沒有高亢的高音,對演唱者的音域要求并不高,以胸前共鳴體腔為主。在演唱中多處加入了下滑音的潤腔處理,不含蓄,不張揚,而是細細道來,娓娓動聽。注意咬字歸韻,自然流暢,《大實話》的敘事沒有驚心動魄的戲劇場面,卻充滿了令人心動的生活細節,它堅持將注意力集中在底層人物的命運上,尤其是對女性形象的特別關注,充分發揮了它擅長表達細膩情感的優勢,不管歌詞的內容寫的是生離死別,還是埋怨生活困苦艱辛,它的曲調不苦不悲,樂音的真實美感比這歌詞內容更有表現力。
本刊訊 2018年12月28日,全省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在濟南召開。會議傳達了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精神,全面總結了2018年發展改革工作,安排部署了2019年工作任務。山東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張新文作了題為《堅定信心、攻堅克難,推動全省發展改革工作再上新臺階》的主題報告。省發改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郝憲印作大會總結講話。
1、調式特征
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是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的。《大實話》是在五聲調式“宮商角徵羽”中加入清角和變宮兩個偏音,形成五聲性七聲調式。首句終止在宮音,第二句落在徵音,形成較穩定的宮調式。第三句終止在角音,后回到主音宮音,最后全終止在角音上。讓人唱起來意猶未盡,沒有終止感。大多數民歌通常都會以全終止的譜法進行終止,但《大實話》最終不僅沒有以主音宮音結束,也沒有以宮調式的屬音結束。筆者認為,作曲人作了轉調處理,該曲1-8小節,為宮調式,第8小節結束在屬音。從第9小節開始,轉為羽調式。以羽音為主音展開,最終結束在羽調式的屬音角音上。部分旋律進行有一定的規律,但樂段的旋律發展不落俗套,終止式有一定的穩定程度,屬于屬格終止。如前者的起始宮調色彩很濃,卻終止在徵音上,形成宮徵交替調式感;后者的起始旋律為典型的羽調色彩,卻終止在角音上,形成羽角交替調式感。這種屬格終止具有意味深長的開放性特點。
2、結構特征
《大實話》全曲有29個小節,是非方整性的不規則多句型樂段,具體結構形式為4+4+5,4+7+5。樂段中有增長句幅,形成拖向形態,使樂句長度擴大。樂曲中,多處做了休格處理,樂句的句末為休止符形態的結構。具有爽朗,風趣的特點。旋律音程多級進,帶有裝飾音。這與江浙民歌等眾多的南方民歌有著相似之處。這說明《大實話》融合了民間說唱、快板的因素,歌曲也呈現出帶有說唱風格的特點。
臨清民間音樂的發展得益于運河,發展于運河。在傳承方面,政府不遺余力的宣傳和保護傳統的優秀文化,更有專門負責文化保護的機構部門。以文化館為例,臨清市文化館不僅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給群眾文娛活動提供場所,履行各項職能,而且在地方文化建設上做了巨大的貢獻,是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堅力量。2019年1月份,臨清市非遺中心組織臨清市代表性非遺項目臨清時調,傳統社火,國家級非遺項目貢磚制作技藝,由臨清市文廣新局推送的演出節目臨清民歌《大實話》登上了第二屆“聊城非遺春晚”的舞臺,讓現場觀眾領略到臨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為傳承與弘揚優秀文化做出了貢獻。傳承弘揚祖輩孜孜不倦對音樂真理的追求,近現代以來,生活節奏加快,快餐式的文化沖擊著越來越多的人,但隨著人們群眾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放慢腳步感受傳統音樂的年輕人也日益增加。我們在使用互聯網獲取新知識的同時,切莫忘記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使我們的音樂創造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僅此傳承是遠遠不夠的,在繼承和發展中我們要緊跟時代的步伐,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是一味的全都繼承。像《大實話》歌詞中很多的社會現象已經不復存在了,我們可以保存住之前的歌曲版本,在傳唱中加入新時代的印記,推陳出新。讓新時代的年輕人能深刻感受到歌曲的年代魅力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新時代的美好生活,讓老旋律唱出新味道。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時代理念切實實踐發展下去,不斷開拓探索,充分運用好現代音樂音響、音樂理念、樂學律學等音樂理論創造出創新性的音樂藝術。
山東臨清民歌記載了臨清興盛時期的容顏,是歷史贈與臨清人民的一筆寶貴的財富,它直觀的展現出百姓的情緒、情感和臨清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我們需要這種真實反應大眾生活的藝術之美。臨清民歌不僅是音樂藝術的表現,它還是人民不斷求索的堅強意志,它身上積聚著臨清乃至齊魯大地的文化內涵,我們只有不斷吸取時代的養分才能永遠的流傳給臨清的子孫后代,并能永久不息的繼承與發展。
本文通過對民情風俗的采集,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從歌曲淵源、方言、曲調以及音樂風格和特征上對《大實話》研究分析進行梳理,得到初步的成果。曾經風光繁華的臨清,如今沉睡尚未醒來,但它所承載的藝術價值是不能否決的,繼承發揚本土文化藝術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棄糟糠、取精華,我們要通過對音樂理論的研究分析,找出民歌發展的規律的客觀性和條件,來創作出具有新時代氣息的新民歌,為中國聲樂學派建立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品牌。■
注釋:
① 毛竹做的一種打擊樂器。選竹時截去竹子的一頭、一尾,采用其第四、第五節,長度才能滿足需要。竹子要刨去竹皮,截成約兩尺長、一寸寬的三塊竹板,之后要購買響銅銅片,加工成“銅镲”的造型,安裝在底板和上板上,齒板兩側刻有鋸齒狀花紋。
② 張鴻魁.臨清方言志[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