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津寧
新疆素有“歌舞之鄉”的美譽,能歌善舞的新疆人民將對自然的敬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對未來的希冀寄托于歌舞之中,逐漸形成獨具特色、民族情感深厚的歌舞文化體系。鋼琴家、作曲家孫以強將西方音樂創作技法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調性巧妙地結合為有機整體,創作出此部復三部曲式結構的鋼琴作品《春舞》。每一部分以獨特的音樂風格將新疆人民的生活狀態刻畫得淋漓盡致,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廣闊草原上人們自由馳騁、放聲高歌的歡騰場面。不僅如此,作曲家別出心裁地以鋼琴不同音域模擬錚錚馬蹄聲,體現出高超的鋼琴技藝,也豐富了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藝術表現形式。演奏此部鋼琴曲時,需要了解其創作背景,把握其音樂特征及風格,才能更為完美的詮釋此部鋼琴作品。
鋼琴作品《春舞》由旅美鋼琴家、音樂家孫以強創作,作為一名美籍華裔音樂家,孫以強十分重視西方音樂創作技法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的融會貫通,其所創作的鋼琴作品大多以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風格為主,雖然篇幅較短,但旋律優美、節奏個性、曲式結構鮮明、情感熾熱且真摯,部分鋼琴作品的伴奏織體帶有濃郁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風情,體現出作曲家孫以強對民族文化的尋根及傳承中華優秀音樂文化的自覺性與強烈意識[1]。《谷粒飛舞》、《春舞》是作曲家孫以強的代表作,其中《春舞》被收錄在著名鋼琴演奏家郎朗的專輯《黃河之聲》中。可見《春舞》是一部具有典型性、能夠體現中西方音樂融合并符合當代審美語境的鋼琴作品。再加上郎朗高超嫻熟的鋼琴演奏技巧,使得此部鋼琴作品走向世界舞臺,成為國外民眾認識、接觸中國文化的“窗口”,也讓更多人熟悉、接受帶有地域特色的中國本土鋼琴作品。
孫以強創作鋼琴作品《春舞》是受到鋼琴家劉詩昆邀請到新疆采風,新疆葡萄園宜人的景色,新疆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勞動生活,在葡萄園內的歡聲笑語、放聲高歌、歡騰雀躍觸動了孫以強的心弦,也激發了孫以強的音樂創作靈感。素有“歌舞之鄉”美譽的新疆有著獨具魅力的音樂文化,其特色節奏型、曼妙多姿的旋律、在長期發展中逐漸形成的加花變奏手法等都為孫以強帶來了寶貴的創作素材,再加上1980年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文化觀念高度開放,鋼琴創作領域新思維、新理念如百花齊放,孫以強在一片繁榮的文化環境下受到新疆人民勞作生活、樸實性格的觸動,結合西方音樂創作技巧與中國音樂調性創作出這部代表中西方音樂融合、帶有濃烈新疆音樂風格的鋼琴作品——《春舞》。
鋼琴作品《春舞》為復三部曲式結構,全曲共228小節。作為一部鋼琴獨奏曲,《春舞》的音響效果層次十分豐富,聽眾能夠感受到在音樂進行內多種樂器乃至自然之聲交織融合,仿佛置身于熱烈歡騰的新疆葡萄園內觀看新疆青年手持著手鼓等樂器放聲高歌、翩躚起舞。作曲家孫以強別出心裁地以鋼琴不同音域模擬新疆傳統樂器與自然之聲,鏗鏘有力的鼓聲、錚錚的馬蹄聲將聽眾代入到亦真亦幻、奇妙無比的審美空間之內,再加上節奏節拍、旋律走向、伴奏織體、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的巧妙變化,使得整部樂曲呈現出輕舞飛揚、清新明快的音樂特征,且不同部分之間在明暗變化、情緒轉變、音樂風格及意象上的強烈對比,將新疆人民的性格、載歌載舞的場景以及辛勤勞作的畫面刻畫得淋漓盡致。綜合來看,鋼琴作品《春舞》的音樂特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春舞》是鋼琴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結合的典范,帶有民族性、通俗性特點,即在遵循鋼琴創作基本程式的基礎上不失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統五聲調式,鋼琴廣闊的音域、富于變化的音色以及強大的表現力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要素融會貫通,使得整部作品帶有強烈的西方浪漫主義音樂色彩及濃郁的新疆維吾爾族音樂氣息[2]。以引子部分為例,樂曲起始于D大調,于第5小節開始高聲部旋律主音的上行級進與低聲部反向進行起到拉開音域的作用,在樂句結尾處加入琶音,體現出西方音樂創作思維及手法。第6至10小節為三連音下行,音樂旋律平穩但動力十足,體現出鋼琴音樂的張力與蓬勃動力。第11小節至引子部分結束為第一樂句的重復與再現,但作曲家并非完全保留第一樂句的音樂進行方式,而是以第一樂句的音樂形態為基礎,在其中插入了大量的變化音,此種寫作手法賦予該樂句以強烈的新疆維吾爾族和聲特色,也讓整部樂曲體現出中西方音樂融會貫通的特征。
鋼琴家、作曲家孫以強所創作的鋼琴作品多以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風格為主,《春舞》也不例外。孫以強以音樂創作要素的靈活變化體現出新疆維吾爾族舞曲的典型風格,使得整部作品在外國人聽來帶有強烈的異域風情,并成功將此部鋼琴作品推向更加廣闊的世界舞臺。
鋼琴作品《春舞》在引子之后,進入單三部結構的呈示部,作曲家融合了新疆維吾爾族手鼓舞曲典型的切分加二八節奏型進行伴奏,右手則彈奏出全曲的主題音調。切分節奏作為新疆音樂最為常見、典型的節奏型之一,帶有舞蹈的跳躍性、歡快性,體現出新疆人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爽朗豪邁的性格,展現新疆地區地大物博、廣闊遼遠的自然風光,作曲家將切分節奏貫穿于全曲的始終,既是對新疆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關照,又是對新疆人民精神風貌、民族性格的細致描繪[3]。
作為旅美美籍華裔鋼琴家、作曲家,孫以強致力于以鋼琴表現、詮釋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以鋼琴特色體現出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魅力。因此在創作鋼琴作品《春舞》時,孫以強對音樂主旋律、主題音調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決定沿用我國新疆民族民間音樂典型的拋物線型旋律,在反復的嘗試與實踐中逐漸將短小的音樂語匯串聯成連貫、自然且優美靈動的音樂旋律。在鋼琴作品《春舞》內,音樂主題音調共出現五次,第一次出現在呈示部的第19至第37小節,是對主題音調較為完整的呈現,其余四次呈現,作曲家沿用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最為典型的加花變奏創作手法。如呈示部中主題音調的第三次出現,作曲家運用了大量的加花變奏,主旋律之后的加花裝飾改變了原有的音樂形態,加快了音樂的進行,在一次次模進中推動著音樂的發展,雖然加花裝飾的使用使得全曲各個部分之間音樂風格具有較大的差異性,但各個部分的旋律在加花裝飾的映襯下都與主題旋律交相輝映,既體現出各個部分的音樂風格特色,又保證的全曲的完整性。
鋼琴作品《春舞》情感情緒、節奏節拍、意象、和聲色彩等絢爛多彩、富于變化,聽眾在跟隨鋼琴彈奏旋律感受音樂的優美與動聽的同時,仿佛還能聽到不同樂器演奏出的聲音,在多變的音樂創作要素的支撐下,全曲輕快明朗,新疆青年載歌載舞的畫面呼之欲出,并在聽眾頭腦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鋼琴作品《春舞》之所以能夠將映射在聽覺上的聽象轉化為訴諸頭腦的視象,調動多重感官增強音樂的感染力與吸引力,是因為作曲家十分注重音樂氛圍的渲染。新疆人民爽朗豪邁、能歌善舞,作曲家便以此為依托在作品內采用了大量的級進音階式八度、增二度音程,不僅成功將音樂的情感情緒推向高潮,渲染熱烈奔放、高亢激昂的音樂氛圍,而且以獨特的創作手法體現出新疆維吾爾族舞曲四音音列調式特征,使得整部樂曲氛圍濃郁、情感深厚、地域及民族特色鮮明。
鋼琴作品《春舞》分為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及再現部四個部分,每一部分都帶有不同的音樂風格,各個部分之間強烈的對比、作曲家巧妙插入的大量變化音使得全曲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雖然其篇幅短小,但情感、節奏、音域、意象、和聲具有復雜多變的特征,演奏此部鋼琴作品時,演奏者需要在把握作品創作背景、音樂特征、情感基調的前提下靈活運用觸鍵、加花等演奏技巧。
引子是全曲的開端,具有揭示音樂情感基調、帶領聽眾進入作品的重要作用。因此引子部分的演奏需要給人以“先入為主”的感受,不僅需要彰顯引子在全曲中的地位,還需要體現出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獨有的“意境”之美。
鋼琴作品《春舞》引子部分旋律柔和婉轉,演奏時以手腕帶動右手指尖觸鍵,彈奏出圓潤飽滿的聲音,并以柔美的旋律預示著春天的到來,再以連奏形式營造生機盎然、萬物復蘇的春之意境。左手動作用以配合右手,需注意譜面規則,把握好音樂強弱力度變化,尤其是在彈奏琶音時,觸鍵需干凈利落,以保證聲音清脆悅耳,切換踏板時切忌拖泥帶水,而是要以連貫的聲音體現出春之純凈、質樸與澄澈。在演奏引子結尾部分時,需調整好自己的呼吸與情緒,適度加快演奏速度,在以右手彈奏主旋律的同時保持左手靈動觸鍵,體現出音樂的舞蹈性,從而為呈示部的進入做好鋪墊。
《春舞》呈示部為單三部曲式結構。在演奏樂段A時手臂放松,左手指間在琴鍵上自由跳動,注意以新疆維吾爾族手鼓舞切分節奏為基本節奏型,把握其跳躍性及舞蹈性特點,手指快速跑動以發出輕巧、曼妙的聲音。在演奏顫音時要把握好音符時值,且干凈利落;在演奏樂段B時,右手對高聲部單音的彈奏適宜采用重量演奏方法,即將手臂重量傳到指尖,左手與右手同步,以強化音樂的張力,增強音樂進行的動力,并與音樂形象、音樂氛圍相呼應,體現出新疆青年載歌載舞的熱鬧場景。46小節開始,左手出現二分音符,演奏時應突出右手彈奏的主題旋律,左手演奏時注意把握好力度,由漸強到中強最后到減漸弱,體現出音樂的律動感;在演奏樂段A’時,因該樂段包含大量的變化音,且加花裝飾與主旋律節奏密切、距離較遠,應保持手臂放松且張弛有度,手指快速移動并準確觸鍵,以此體現樂曲的新疆民族音樂風格特色。
展開部是鋼琴作品《春舞》的高潮部分,與呈示部相比音樂速度加快,左手由弱起進入但需要保證弱而不虛,左手四分音符快速轉變為八分音符,以鋼琴廣闊的音域模擬錚錚馬蹄之聲,體現出廣闊草原上新疆青年騎馬自由馳騁的歡騰場面。右手在第四拍進入,同樣為弱起,在高音區演奏,左手為低音區,二者相互呼應,相互轉化。114小節開始,音符開始緊湊密集,音樂速度進一步加快,需采用雙手交叉演奏技巧,難度較高。演奏者需保持手臂、肩部放松,以手腕力量自然帶動指尖的快速跑動,以快速琶音技巧體現出樂曲的如歌性。至146小節至展開部結尾部分,音樂情緒進一步高漲,出現強度為超強的力度,演奏時需注意重音標記,在超強力度后重新回歸手鼓舞節奏型,給人以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的感受[4]。
鋼琴作品《春舞》再現部描繪了歌舞尾聲場景,表達了舞者、歌者的不舍之情,在彈奏該部分時需要以左手八度旋律音為核心,右手在高音區與左手交相輝映,預示著歌舞即將結束。演奏者需保證每次彈奏清晰有力但柔美自然。隨后,音樂由高音區專向低音區,力度漸漸變弱,至205小節音樂再現喧騰場景,演奏者需要以十分親和的力度再次體現出新疆人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爽朗豪邁的性格特點。之后,音樂漸漸安靜,但手鼓節奏并未消散,演奏者需要以極弱的力度進行彈奏,以打造出余音繞梁的音響效果,進而引人遐想與深思。
鋼琴作品《春舞》是由美籍華人鋼琴家、音樂家孫以強于1980年創作的鋼琴獨奏曲,其在新疆葡萄園采風之時受到新疆自然風光、新疆人民熱情豪邁的性格所觸動,再加上新疆維吾爾族手鼓舞的啟發,孫以強以西方音樂創作技法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調性融合的思維創作出此部具有時代音響的鋼琴作品。該作品體現出中西方音樂的融會貫通,帶有濃郁的民族音樂氣息,沿用中國民族音樂加花變奏手法并善于渲染高亢激昂的音樂氛圍。在演奏該作品時,演奏者需要深入了解其創作背景與音樂特征,把握新疆音樂典型節奏型及音樂元素,靈活使用觸鍵、加花演奏等技巧,從而將作品內蘊含的民族情愫展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