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乾
(中共南陽市委黨校,河南 南陽 473000)
推動我市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農村集體經濟亦稱"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了便于研究,我們把農村集體經濟按照經營實現形式的差別分為三類表述。
第一類是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實行統分結合雙層經營制度。據市統計局統計,2017 年末全市年末總人口1194.23 萬人,常住人口1005.02 萬人,按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4.67%,鄉村常住人口占常住總人口55.33%,達556.08萬人。全市(不包括鄧州市。)有鄉鎮218 個,4131 個行政村,共有農業經營戶181.3 萬戶,規模農業經營戶1.77 萬戶,2017 年我市第一產業增加值537.30 億元,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5.9%。
第二類是村集體經營的集體資產。據課題組抽樣調查,全市行政村共有4737 個,有集體資產收入的行政村,只有43.5%,絕大多數行政村沒有集體資產經營收入。
第三類是農村合作性經濟組織。目前,我市第一類集體資源主要是在堅持農戶家庭承包經營基礎地位上,通過土地流轉形成規模經營戶、合作社、公司+農戶等經營形式。全市(不包括鄧州市)農業經營單位8296 個。
1.農戶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技術難題,供給側結構性調整進展遲緩。
2.農業效益低,種糧收益逐年下降,農業經營占農戶收入比重逐年下降,以及城鎮化的推進,務農人口減少,粗放經營普遍,撂荒現象也有所抬頭,并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以各個承包農戶確保耕地規模和效益,其經營的能力和效果面臨嚴峻考驗。
3.推行“三權分置”改革后,農戶分散的地塊零星流轉與新型經營主體要求整片經營對接成本高、協調難度大。
4.農戶經營規模小,直接與市場有效對接成本高,受到技術、信息等因素制約多,實現有效對接難度大。
1.經營的集體資產規模小,數量少。我們選取了全市13.8%的行政村,包括40 個鄉鎮655 個行政村進行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對集體資產進行經營的行政村285 個,僅占調查樣本總數的43.5%,平均集體經濟收入不足10 萬元。
2.全市行政村的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據課題組抽樣調查,我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在收入上,絕大多數行政村沒有集體經濟,而擁有集體經濟的行政村僅占43.5%,其經濟效益差距也較大,有的年均純收入達200 萬,有的僅幾千元,甚至虧損。縣(市)之間、鄉鎮之間差距也較大,有的縣擁有集體經濟的村占絕大多數,如內鄉等,有的只有少數村。
3.且責權不清,責任不明,集體資源集體利用效果差。對于村集體資產,村集體擁有所有權,但村集體有哪些人組成,沒有明確,存在產權不明晰問題。村集體資產以村集體的資格進入市場,缺乏法律認可的市場經濟經營主體資格,進入市場經營受到諸多限制。村集體資產由村兩委班子成員負責經營,其代表資格不明確。
4.部分村集體資源沉睡。一些行政村還存在大量閑置資源,這種狀況弱化了集體經濟發展的動力,影響了村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進而影響了村民財產性收入的增長和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
5.發展村集體經濟缺乏資金。據抽樣調查,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資金主要有以下來源,一是承包地的提留款。二是剩余集體資產。三是村提取的征地提留款。
6.集體資產經營領域狹窄。集體因缺乏提取公積金投資農村兩三產業,加上缺乏項目、技術、信息,拓展集體經濟發展領域困難重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空間狹小,制約了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總體看,我市農村無法依靠自身積累資金發展集體經濟。
7.村干部對發展集體經濟動力不足。總體看,我市鄉村干部,面對新時代農村復雜繁重的農村工作,任勞任怨,盡心盡力,但面對集體經濟發展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些村兩委班子成員,對推動集體經濟發展的能力不強、動力不足。
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大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把農民組織起來、資源整合起來、產業發展起來,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使支部更有凝聚力,村莊更有精氣神,村民更有歸屬感。
借鑒全國農村集體經濟改革的實踐探索,結合南陽實際,我們認為農村集體經濟改革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應體現在堅持農村集體所有制;體現在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堅持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經營權,要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體現在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集體資產股份權能;體現在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體現在走共同富裕道路。我們要在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上,推進我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方式、經營形式等改革。
明晰產權,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農村要進行市場化改革,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必須明晰農村集體產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涉及面廣、十分復雜,推進這項改革,需要抓住改革的重點環節,解決改革的關鍵問題。要改變傳統的集體經濟模式,建立適應市場要求的市場主體,為融合社會生產要素,創建新型集體經濟主體。
1.建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結合南陽實際,我們提出集體資產量化折股組建股份合作制企業,形成新的集體經濟組織體。建立的新型股份合作制企業,由整合的集體資源等資本組成。
2.創建新型集體經濟經營方式。一是對集體經濟進行統籌管理經營,發揮統分結合雙層經營中“統”的職能。二是由村股份合作制企業對集體資產的經營,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1.加強黨的基層建設。結合南陽實際,要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要求,健全黨委統一領導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領導責任制、工作機制和實績考核制度,形成鄉村振興工作合力和動力。第三,強化領導經濟發展能力培訓。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微信平臺,建立鄉賢智囊團、決策咨詢團,助力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決策,提升領導力。大量實例證明,只有以黨建引領鄉村產業發展,才能真正卓有成效地凝聚共識,整合力量,實現鄉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2.支部建在股份合作制企業。由于建立了新的集體經濟組織,原有的村支部也應對接新的集體經濟體,把支部建在股份合作制公司,形成基層支部在新的集體經濟中全覆蓋。
1.激發村兩委班子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積極探索村干部績效考評制度建設。加強和完善鄉村干部績效考評制度建設,強化激勵機制,把到農村一線工作鍛煉作為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注重提拔使用實績優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的用人導向機制,激發基層支部推動集體經濟發展的積極性。
2.調動農民發展集體經濟的主動性。為了讓集體經濟的發展成果惠及全體村民,通過村民代表大會,決定集體經濟收入分配,建立集體收益分配機制,結合實際,確定合理提取公積金公益金占集體年純收入比例。
3.鼓勵社會各界參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疏通城鄉要素市場化配置渠道。要打破城鄉二元體制障礙,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對參與鄉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人才提供特殊崗位經貼,鼓勵城市資本、技術、人才等優質生產要素參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1.優化政策環境。落實政策優惠措施,各有關部門要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支持和幫助村級發展集體經濟,加大財政、稅收、項目、用地支持力度,全力支持村級發展集體經濟實體。
2.優化融資環境。農村股份合作社作為市場經濟體的獨立法人,既可以承接省、市、縣各級產業扶持資金、扶貧資金、以獎代補等各類政策性財政資金,也可以向金融部門抵押貸款,還可以吸納民間、合作社成員入股,通過多種渠道撬動更多金融資金、民間投資、社會資本投向村級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經濟發展動力,解決資金難題。
3.優化科技創新環境。農業科技創新有利于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農民收入。破解農業科技短板,必須改革農業科技創新體制,致力于推動我市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4.優化發展硬環境。“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向改革要動力,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增加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要建立健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堅持農業農村優先原則,加大政府財政投資力度,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逐步縮小城鄉差距,解決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環境臟亂差問題。
5.疏通城鄉要素優化配置渠道。“我們一定要抓緊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統籌城鄉關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別是要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同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根據各村不同的資源稟賦、區位特點、產業優勢,積極探索多元化的集體經濟發展路徑。
1.創新新興業態增收。圍繞特色農產品,將村集體耕地和農戶流轉入社,耕地統一栽植特色農產品,通過電商銷售農產品,或訂單銷售等,合作社提取公積金、公益金,壯大集體經濟。
2.盤活資源增收。自主經營或對外租賃股份經濟合作社所有的房屋、校舍、設備等固定資產,在城中村、城郊村重點發展門店租賃,或物業管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積極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加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堅持一戶一宅,推進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整合廢舊宅基地,入股參與集體建設用地經營,增加集體收入。
3.發展混合經營型經濟增收。將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資產資源量化折股,以入股的形式參股經營穩健的工商企業,定期按股分紅,提取公益金公積金,實現穩定增收。
4.發展勞務創收型經濟增收。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下設勞務服務部,凡在本村實施的項目工程,要優先考慮本村勞務服務部用工,由合作社出面對接有關項目單位,承攬退耕還林、小型基建、材料運輸等工程。另外,合作社通過組織技術培訓,組建農業生產服務隊伍,為其他農業經營單位提供有償專業服務,實現集體盈利、個人增收。
5.延伸產業鏈增收。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延伸產業鏈條,發展農村產品加工、包裝、運輸、貯藏等相關配套服務,形成具有農村特色的產業體系。
6.拓展農業功能增收。利用農耕文化,農村自然景觀,觀光采摘農業等資源,發展兩三產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