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旭
(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紅色文化首先是一種革命文化,革命是紅色文化的主題與主要內容,這是紅色文化帶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是人們對紅色文化最直觀的理解。其實,紅色文化以“紅色”為主題、為核心,在內涵上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在狹義上,紅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產生、形成,在中國革命的紅土地上孕育出來的一種獨特的文化類型,在廣義的范疇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紅色文化的傳承、豐富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有些特定的內容如關于理想、信仰、道德追求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內容等都屬于紅色文化的范疇。
1.物質形態。紅色文化的物質形態是指紅色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即必須要有一定的載體,它是革命理論、革命精神、革命傳統等精神遺產的物質載體。紅色文化在形式上是具有一定物質形態的文化,這種形態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現,如表現革命內容、革命思想、革命過程的文學作品,包括小說、文章、詩歌、戲劇、也包括革命遺址、紀念地、標志性物件等,如戰場紀念地、革命會議遺址、領袖的故居、舊居等紀念館,革命前輩用過的物品或穿過的遺物等(也包括建國后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重要遺址、紀念地、物品等)。這些物質載體承載著紅色文化的豐富的思想內涵,人們一接觸到這些東西就會聯想到紅色的、革命的主題、歷史、事及革命思想、意識與觀念。
2.精神形態。紅色文化的內容即紅色文化的精神形態,指的是紅色文化的內在構成要素,包括理想、信仰、思想、道德規范、價值觀念體系和科學文化知識。紅色文化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以來,紅色文化的精神在早期等同于革命精神,其后內涵在不斷豐富拓展。紅色精神大致分三個歷史時期:在1949 年之前是名副其實的革命精神,如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 年之后就轉向了社會主義建設,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已經超越了革命主體,出現了“建設精神”或“創業精神”;1978 年后進入了改革開放,又出現了改革創新精神、開放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在文化多元發展和諧共生中,紅色文化愈發凸顯其作為主流價值的突出地位,成為中華民族強大的持續精神動力和軟實力,并承擔著引領大眾文化健康發展的責任和使命。
1.民族性。紅色文化是革命的文化,是反帝反封建、實現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革命文化,是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艱苦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體系,是在吸取中華民族精神,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的新文化體系,因此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是紅色文化的滋補養料。紅色文化是引領中國人民沿著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前進的意識形態,是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和核心價值觀的科學表述,紅色文化因此而成為中國社會進步、變革創新、文明發展的內在靈魂、勁射支柱和不竭動力。
2.科學性。科學性即紅色文化反對一切封建迷信思想,堅持了唯物史觀與辯證法,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堅守客觀真理的科學品格,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科學正確地揭示與反映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內在本質以及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歷史上迄今最先進、最科學的思想體系,是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指引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為人民大眾提供了新的世界觀、新的理想、新的道德和新的精神。
3.先進性。紅色文化的先進性可以指近代以來,先進中國人的先進實踐——被歷史證明具有進步性價值的實踐。正確的革命實踐和建設成果是正面的、進步的、可取的、積極的信息的總和。紅色文化是近代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抽象,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革命和實踐的價值凝聚。它更多的是一種正能量的弘揚,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相一致,同向同行,同頻共振。
首先,價值觀存在差異,在過去人們的價值觀普遍都是單一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同一種價值觀念。隨著全球經濟和形勢的變革,世界各個國家不再是單一的個體而是緊密相連、相互影響的共同體。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的價值取向也趨向多元化。當我們的傳統文化遭遇到外來多方文化的挑戰時,必然會引起一定的震蕩。大學生群體正是一群接受新鮮事物非常快,但是辨別能力還有待提高的群體,那么價值多元化的沖擊可能就會對大學生群體產生一定的影響。其次是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影響。西方社會為了抑制中國的發展速度,加強了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進攻,經常有意無意地制造、散播不利于中國社會和中國共產黨的言論,經常對社會主義制度進行諷刺、打壓,企圖用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來影響當代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紅色文化作為我們國家的先進文化,受到的影響首當其沖。因此,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對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一定的影響。
高校對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首先體現在忽視紅色文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紅色文化教育和其他專業學科教育是一樣的,需要專業的人才進行傳授和教育。如果教師沒有豐富的紅色文化知識儲備,沒有掌握并在頭腦中形成紅色文化理論體系,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就無法簡單而又全面的紅色文化知識傳遞給學生,利用紅色文化進行教育的效果就不是很好,可能就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其次是紅色文化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紅色文化教育經費投入不足。高校要想組織學生通過體驗式教學的方式進行紅色文化學習活動,如果沒有足夠的紅色文化教育經費支持,就很難實現現場教學,或者只能做短暫的停留,沒有足夠的時間參觀學習,學生很難留下深刻印象,學習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無法深刻地領會到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另外一點體現在高校對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視程度不夠。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并沒有深入細致準確地向學生講授涉及紅色文化的知識,只是向學生簡單介紹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涉及的人員、事件產生的結果和意義,這種教學模式對于距離革命戰爭年代時間久遠的當代大學生來說代入感不強,無法真正引起他們的興趣,缺乏吸引力,導致學生參與性和積極性不高。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要重視融媒體的載體作用,以拓寬紅色文化育人平臺。高校可以通過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紅色文化”專題網站,提供學習平臺,加強紅色文化融媒體信息平臺的構建,要充分發揮“兩微+一端”的平臺學習作用,分別是指微信和微以及客戶端。學校要充分發揮公眾號及官博作用,通過對高校大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微信、微博開展紅色文化信息資源的推送,能夠方便紅色文化走進每位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大學生通過手機來輕而易得的獲取存在于融媒體的紅色文化信息。公眾平臺應當定期或不定期地向訂閱者推送紅色文化視頻,實現點播及講解參觀等相應服務,穿插紅色文化知識的有獎問答環節,課后鞏固練習等方式讓大學生能夠溫習歷史故事及典故,能夠進一步明確紅色精神的內涵及價值。對于客戶端的使用,可以采用大學生使用頻率高的視頻客戶端。比如抖音、快手等,教師或者學生可以以“網紅”身份進行網絡版的紅色文化學習。我國各地高校要能夠積極構建紅色文化聯合發展機制,通過對于不同地區的紅色景點文化進行直播,這種方式輕松、新穎,更能讓學生參與其中,使直播成為當前不僅流行而且有價值的消遣方法。高校紅色文化教學采用公眾號互動、網紅模式也是具有便捷和快速發展的特點。通過采用紅色文化的新式融媒體手段向學生宣傳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擔負起歷史責任同時也能推動高校踐行崇高理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爭做合格出色的接班人和愛國者。
融媒體環境下要推動紅色文化育人,要重視融媒體的使用以豐富紅色文化對高校的育人內容,首先要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紅色文化宣傳相結合的部分進行融媒體教學。將紅色文化資源以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在線進行呈現,并且選用課本及相關紅色文化文本資料,利用PPT 課件等形式,形成重視教學形式的信息化又能夠突出對于紅色文化學習甄別材料選擇的科學性相結合,能夠引導高校學生主動學習紅色文化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融媒體推動下的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是“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以及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采用融媒體開展高校紅色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突出紅色文化教育要結合融媒體時代特點又能夠創新紅色文化思政核心內容的發展契機,體現出紅色文化教學實踐活動的客觀需要。其次,突出對紅色文化下的高校思政教學課程內容的掌握,通過融媒體手段進行優質紅色文化信息資源的甄選,基于融媒體技術能夠加強紅色文化微博集聚主流聲音,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學生做到去偽存真、優化甄選后,進一步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不斷學習紅色文化理論和相關文獻資料,提升其理論素養和教學水平。
在融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形式應當進行順應時代的變革,例如借助于互聯網平臺,開發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紅色文化”APP,以以往的傳統教學形式,比如通過課堂和極少數的課外實踐活動形式讓學生被動接受,但是這種形式內容感染力不強,創新力也不足。與之相比可以利用VR 技術通過計算機大數據采集與計算,生成與現實相似的虛擬世界,讓使用人群身臨其境,沉浸于仿真動態環境當中。運用紅色文化教育教學中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將紅色遺跡“搬進”高校課堂,讓大學生真實的體驗紅色文化遺跡帶來的直觀震撼體驗。在虛擬的紅色旅游景點,學生瀏覽于虛擬景點中,老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和導說,配合視頻播放,更加直觀、真實的感受紅色景點所積淀的厚重歷史文化。學生也應該輪流作為主講人展示自己收集和學習的成果。大學生通過自己收集關于紅色文化景點的資料,借助虛擬現實技術,講解紅色文化的過程也是將紅色文化。這便是內化于自身思想道德品質的過程。以提高政治覺悟,強化愛國意識,銘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