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穩
(安慶師范大學,安徽 安慶 246000)
習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正是為鄉村振興鑄魂,為鄉村振興增添活力。沒有文化振興,鄉村振興也只是有形無神。從鄉村文化建設的現狀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廣大基層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建設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對照我國鄉村振興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農村文化建設顯得不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近年來,隨著歷史社會學與歷史政治學等研究范式的出現,使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歷史與文化之間關系的重要性。文化承載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換言之,文化是國家與民族得以發展、傳承、延續的靈魂支柱。縱觀歷史,作為貫穿整個歷史發展進程的精神力量,文化以其特有的、持久鮮活的旺盛生命力,促進著社會的整體發展與治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崛起之路,需要依托本國人民高度的文化自信,而同樣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也離不開鄉村文化振興的支撐助力。
文化振興決定鄉村振興的成效。鄉村振興的成效不只是體現在物質層面,還體現在鄉土文化的振興方面。鄉村振興要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就必須兼顧傳統文化傳承的同時,進行創造性地轉化。保證鄉村振興獲得高質量成效,要將文化作為建設重點貫穿整個戰略實施過程,以點帶面,帶動其他產業方面的發展,從而助力農村的建設、振興與發展,最終實現高質量的鄉村振興成效。我國鄉村治理從“民主管理”走向“治理有效”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進行現代化的文化建設,打造高效的政府,打破傳統強政府弱社會的舊局面,構建強國家、強社會的雙強局面,實現國家—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
文化振興關乎傳統文脈的傳承。回顧浩浩蕩蕩的中華民族發展歷程,華夏大地的人民勤勤懇懇、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深入中華民族的骨髓。對美好品德的崇尚,對不同文化的包容并蓄,已成為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符號。在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如中華民族般重視歷史、重視文化。中國若要屹立世界舞臺中央,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離不開對波瀾壯闊的華夏歷史累積下的深邃精神文明財富進行挖掘和傳承,只有如此,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脈才能夠得以延續和傳習,文化的自信才能夠得以建立,從而實現文化振興,為加快社會發展、民族振興提供強有力的助推力量。
當前,一方面,部分鄉村文化建設缺乏統籌規劃,抑或是定位不科學,追求高大上,盲目跟風大建設、大發展,甚至破壞了獨特的自然風貌、古民居、古遺址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理念普遍以經濟發展為主,對文化建設普遍不夠重視。政府對鄉村文化設施的投入相對不足,農村文化硬件建設滯后。農村的很多自然村無文化活動室、無公共健身和娛樂場地;很多行政村無專門文藝演出舞臺和燈光設備、無村級文化綜合服務中心、無文化廣場、無農家書屋、無體育器材、無專項文化活動資金等,這些基礎條件的缺乏制約了鄉村文化的發展。再則,由于人力物力的不足,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文化設施的運營維護普遍困難。鄉村公共文化空間不足以及運營維護困難,導致農民缺乏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提升文化素養的空間。鄉村文化生活普遍貧瘠,鄉村文化發展舉步維艱,與城市文化生活的豐富形成強烈對比。
目前鄉村雖然已建設了文化廣場、農家書屋、文化大舞臺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但存在著利用率不高、供需不匹配等問題。例如一些鄉村文化廣場,除每天晚上一些在家的村民自發開展一些廣場舞等活動外,一年到頭很少組織有意義的文化活動,基本上就是個擺設;由于傳統文化的沒落,文化大舞臺大部分時間就是村民的曬物臺;農家書屋設立之后很少有人開門,只有上級檢查時才開門,即使一些常年開放的農家書屋也存在著提供的書籍資料無法滿足村民實際需求的問題,一些農技書籍都是一些過時且早已普及的農技知識,根本無法滿足村民對最新農技知識的需求。
一是制定扶持鄉村文化發展的專項規劃,并設立專項資金。秉持“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的理念,制定“扶持鄉村文化發展”和“扶持發展民間藝人和民間藝術”的專項規劃,設立相應的專項資金,從頂層設計、資金支持、人才支撐上予以保障,引導文化產業、旅游產業、觀光農業、特色農業等深度融合,吸引資金、平臺、人才等資源向鄉村文化市場集聚。二是創新鄉村文化發展的模式。創新“文化+旅游+產業”模式和“財政資金+國企資金+社會資本”等模式,推進鄉村“文+旅+農”的深度融合,振興鄉村文化。
一方面要改變重建設輕管理的做法。鄉村文化設施不僅要高質量建設,更要規范化管理。文化設施配齊之后,相應的管理、使用、維護、考核制度應及時出臺,不定期對鄉村文化設施運行情況進行考核,對于運行良好的村莊可以給予一定的扶持或獎勵。另一方面,要以市(縣)鄉為龍頭,協調相關單位和社會企業,以服務“三農”送文化下鄉為載體,適時舉辦一些具有鄉村特色、鄉村居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同時推動開展鄉村之間的文化交流,村與村之間可以通過舉辦文化交流展示會,如可利用鄉村已建成的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舉辦文藝演出、廣場舞比賽、讀書交流會等文娛活動。舉辦豐富的文化活動,目的在于吸引更多人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之中,通過積極參與,增強村民的集體感、責任感、榮譽感和村文化自信,抵御各種不良文化的侵襲。
推動新時代的鄉村文化振興,還必須要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打造一支展現新時代精神面貌的專業人才隊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發展的驅動力是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與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時,高等教育方面上也得到了卓越的提升。這也造成了城市對鄉村的虹吸效應愈發地顯著。因此,鄉村振興的實施亟需通過各地自身特點培育人才,在各級鄉村建設成一支現代化的、高效的人才隊伍,在宣傳上、制度上、管理上與當前的總體發展水平相適應。當前,大學生村官、選調生等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從內在的體制機制上實現青年人才回歸鄉村。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地區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文化發展成效,各種模式層見疊出,可以提供良好的借鑒。實踐證明,鄉村文化憑借著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正在向著繁榮興盛的道路邁進。
總之,鄉村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基,鄉村文化振興是中國維系社會穩定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與保障措施。針對目前存在的鄉村文化價值觀受到較大沖擊、鄉村文化基礎設施不完善、鄉村文化保護活化力度不夠、鄉村文化振興后繼乏人等問題,亟須加強理念重塑引導、頂層規劃設計、資金人才支撐、發展模式創新和鄉村治理完善。同時需要在鄉村教育、鄉村醫療衛生、鄉村社會保險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推進均等化和標準化,盡快減少城鄉差別、縮小城鄉差距,否則鄉村難以吸引留住人才,鄉村產業經濟難以得到很好發展,包括鄉村文化振興在內的鄉村振興也將困難重重、難以持續,“鄉愁”也只能成為一種越來越久遠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