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中國共產黨西吉縣委員會黨校,寧夏 西吉 756299)
前言:在離婚率持續升高的背景之下,人們對婚姻關系當中的自我保護問題越來越重視。財產分割是離婚是最容易激發矛盾的問題,若處理不當不僅會導致家庭矛盾甚至會引發社會矛盾。《新婚姻法》重新界定了夫妻之間的財產關系,為夫妻財產歸屬和分割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將以法律方式規定雙方的財產責任和義務。
我國《婚姻法》于1980 年通過,2001 年修訂,2021 年1 月1 日廢止。當前,婚姻法回歸《民法典》,其中法律條文與司法解釋都發生了較大變化,所以在《新婚姻法》制度下,共同財產、個人財產的界定以及夫妻之間的財產歸屬問題需要重新探討。
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屬于共同財產。依據法律規定,夫妻的工作收入(工資、獎金等)、知識產權收益、繼承財產和應該歸屬于雙方共同所有的財產都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夫妻雙方在生產、經營以及投資方面的收益也被納入其中。從共同財產的支配方面看,雙方擁有平等處理權;離婚時,夫妻雙方可通過協議或訴訟方式分割共同財產[1]。
在婚姻訴訟當中,婚前個人財產與婚后共同財產混淆問題一直是引發訴訟的焦點,在《新婚姻法》當中對個人財產的種類進行了更加明確的界定,法律內容和要求與現代社會要求更加相符。隨著女性意識覺醒,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入職場,在婚姻關系當中“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模式已經被打破;雖然,國人普遍認為結婚時應由男方買房,但從現在的婚戀市場情況來看,帶房結婚的女性也不少見。不過,由于房價高漲,許多年輕夫妻選擇以貸款方式買房,那么買房時間、房主姓名以及還貸主體的選擇就成為關鍵,若婚姻美滿自然不會引起雙方爭議,一旦離婚這些問題都會成為財產分割的焦點。因此,《新婚姻法》對婚姻當中的個人財產界定問題進行了調整,讓個人財產劃分變得更加明確。在該制度下,夫妻雙方的個人婚前財產、個人人身傷害賠償、個人生活用品和其他應歸于一方的財產都屬于個人財產,若遺囑、贈予合同明確規定財產歸于某一方則此類型財產也屬于個人財產。
《新婚姻法》制度,進一步細化了財產權問題。以房產為例,若房產證上只有一方姓名,則無論房產購買時間是在婚前還是婚后,都屬于一方個人財產;只有在房產證上添加女方姓名,這一房產才屬于共同財產[2]。當前,部分地區都有“男買房,女買車”的婚俗,看似公平甚至男方出力更多,但事實上女方已然處于不利地位,因為在《新婚姻法》財產制度之下,一旦離婚房子屬于男方個人財產,大概率會不斷升值,而車子則屬于女方個人財產,且只會不斷貶值。
事實上,大部分離婚官司都因男女雙方對財產分割或撫養權分配問題不滿而引發。《新婚姻法》同樣對夫妻共同財產的分割問題進行了明確規定,為相關訴訟案件受理以及弱勢群體維權提供了保障。分割共同財產時,男女雙方擁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必須基于部分份額方式共同享有權利。不過,在《新婚姻法》財產權制度下,財產分割不再局限于離婚階段,在一方嚴重損害共同財產利益或一方需承擔法定撫養義務(被撫養對象有重大疾病)但另一方不同意付醫療費時,即便處于婚姻存續期間也可向人民法院提出財產分割請求。
如今,人們的經濟收入方式越來越多樣,財產結構也具有多樣化特點,這使得財產分割的復雜性大大提升,許多夫妻不僅無法通過該協議分割財產,甚至對法院受理結果不滿意從而不斷訴訟。在實踐中,夫妻雙方已簽訂財產分割協議后反悔,可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協議;若訂立財產分割協議時,未出現欺詐、反悔等情況,則人民法院應審理相關案件但依法駁回當事人請求[3]。與存款、房產等共同財產相比,股票、基金、股份等財產分割難度更大,此時雙方可先協議,若無法達成共識可向法院申請依法分割,此時法院需基于數量比例為雙方分配財產。
如今,人們的生活成本不斷升高,部分家庭為了生存不得不向銀行借貸或向他人借款,在這種情況之下婚姻關系當中的債務認定也受到了人們的關注。《新婚姻法》財產制度對夫妻共同債務進行了界定,對于夫妻雙方而言,兩人共同簽名的債務屬于夫妻共同債務;一方簽名但另一方在的時候所追認的債務也屬于夫妻共同債務。婚姻存續期間,若一方以個人名義為家庭開銷負債,則這項債務屬于夫妻共同債務;需要注意的是,若以個人名義舉債,且債務未用于家庭生活開支,則不屬于共同債務,除非債權人能夠證明這筆錢被用在夫妻共同生產生活當中或證明二者有共同償債意思。
在夫妻債務認定方面,最為重要的是認定夫妻債務的性質。第一種夫妻共同債務是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比如借債前共同簽字,在這一環節一方負債另一方追認的形式有許多種,電話錄音、簽名、短信、郵件、微信、視頻等多種方式都可生效;第二種夫妻共同債務,是指因家庭生活需要而導致的負債。這種債務不僅包括家庭成員的衣食住行,更與醫療、教育、養老有關,需要注意的是此類型債務若出現過分開支則不發生連帶責任,未經雙方允許時一方分期付款或借貸而產生的債務也不發生連帶責任;第三種夫妻共同債務是指未用于家庭開支和共同生產生活的債務,原則上來講婚姻中一方舉債但未用于上述開支,則這一債務配偶不需要承擔。從實際情況來看,《新婚姻法》的債務認定內容更加豐富也更為明確,有利于維護為舉債一方的合法權益。
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假若男女雙方有一方死亡,那么夫妻共同債務將全部由另一方承擔。在債務認定方面,《新婚姻法》明確了婚前債務以及虛構債務的認定情況。婚前,某一方存在負債,則這筆債務為個人債務,另一方無義務償還,即便借債人提出訴訟人民法院也應該依法駁回;而婚后,若夫妻雙方其中之一與第三人串通虛構債務或因違法犯罪負債,被第三方起訴,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如今,社會大眾對離婚的看法逐漸改變,“合則聚,不合則分”應成為年輕一代的婚姻經營法則,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在婚姻中委曲求全,這也使得各省市離婚率不斷升高。在這種情況之下,法律體系也做出了相應調整,《新婚姻法》當中有關于離婚以及離婚賠償部分的內容十分豐富。從當前情況來看,無論是結婚還是離婚,都需要在雙方平等自愿的原則下開展,子女和雙方父母都不可干涉;而且,父母對子女的撫養義務以及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也會因父母婚姻變化而終止。從程序上來看,夫妻雙方應根據實際需要制定并簽訂離婚協議,然后親自去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登記;申請后,需度過30天的離婚冷靜期,期間任何一方反悔都可申請撤回離婚登記申請,但冷靜期過后的30 天之內,雙方必須親自申請離婚證否則離婚無效。離婚冷靜期是《新婚姻法》的新增內容,其根本目的是避免夫妻雙方沖動離婚,保障婚姻的莊重性和神圣性。需要注意的是,離婚也需要滿足必要條件。比如,女方處于孕期內、孩子周歲以內或終止妊娠6 個月以內,男方不可提出離婚;現役軍人若無重大錯誤或不同意離婚,則二人婚姻關系仍然有效;夫妻感情未破裂、法院判決不準離婚時離婚請求不生效。
離婚時雙方可以是和平分手,也可能矛盾重重。若是后者,則大多涉及離婚賠償問題。離婚賠償的主要原因是婚姻中某一方為過錯方,對另一方的合法權益或經濟利益造成侵害,所以需要在離婚時做出必要賠償。比如,夫妻雙方某一方有出軌(同居)、重婚或家暴行為,另一方可提出賠償申請;若在婚姻存續期間,一方存在虐待或遺棄家庭成員的情況或是犯下其他重大過失,則另一方也可在離婚時要求過錯方予以賠償。通常來說,訴訟離婚當中常常出現離婚賠償問題。如果雙方婚姻尚未結束,但無過錯方提出損害賠償請求卻不起訴離婚,那么人民法院將駁回當事人請求。
結論:綜上所述,《新婚姻法》制度下的財產權問題,直接影響婚姻雙方的個人利益。明確的法律條文以及司法解釋,實現了財產權細化分析,有利于保護婚姻當中的弱勢群體。而且,在這種財產權制度之下,夫妻雙方在婚前財產、婚后財產以及債務等方面的權利與義務更加明確,可以為有效分割財產和高效處理財產訴訟提供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