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一波,鄭德虎,顧思怡,李 嵐,杜艷瑾
(上海健康醫學院,上海 201318)
筆者們所在團隊在學習英語詞根詞源的背景下,開發設計了這款APP,其中包含人們對現有英語學習APP 的看法以及自己的學習經歷。目的是為了打破傳統英語學習的枯燥,運用邏輯和創新能力去更加有趣味地學習英語。通過自身的學習經歷,不斷反復研磨單詞內在邏輯,融合上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創新出一些新的學習方式。主要解決了學習英語時的枯燥以及效率問題,大大增強了學習時的趣味性和創新能力。
項目結合互聯網技術,致力于創新英語碎片化學習。擺脫傳統英語死記硬背,通過自主學習,創造句子,猜測單詞內在邏輯,分析長句結構含義,尋找一詞多意等方式來提高詞匯量以及語感。
該項目靈感源自于《英語的原理:用美國人的思維學英語》。傳統APP 例如“百詞斬”所使用的方法都大同小異,通過看圖或使用句子來加深對單詞的印象,本質上并沒有離開單純的死記硬背,這不僅不利于今后英語的交流,更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思維方式。本項目立志于引進美國人學習英語思維,解決目前市場上使用者所困擾的各類問題,讓學習英語更富有邏輯性、趣味性,而不單單只是為了應付考試。
吸引大學生使用APP 進行英語學習的主要原因是手機APP 具有便捷性、專業性、豐富性、針對性、新穎性,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利用零散學習時間等優勢[1]。根據大數據統計,中國目前學習英語的人數已超過4 億人,但是真正能用英語流暢對話的卻寥寥無幾。在這個行業領域中,占最大比例的是少兒,各個地區,無論是沿海一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對英語的重視程度都逾顯增高,下列數據便可充分反映該現象。80%的家庭在孩子英語學習方面花費數萬元之上;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學習英語的年齡普遍低齡化,6 歲甚至不到6 歲就開始學習英語;而英語培訓的經濟市場規模更是驚人,2018 年達到了344.1 億元,同比增長近17%。因此,在該背景支持下,此項目必定會有一定市場。
本項目是一款利用手機等移動設備展開的英語學習APP,結合了美國英語學習思維以及中國語言文化,通過自主創新提高英語學習能力。
項目處于開發階段,大致理念已經建構出了雛形。該產品靈感源自于《英語的原理:用美國人的思維學英語》,通過研讀美國人學習英語的思維方式,創造出一款不同于市場上現有的英語學習APP。英語喜歡使用及物動詞,這是為什么呢?英語研究者認為,只有把對象(事物)拉進句子里,才能達到形象表現出主語動作或狀態效果,英語是把周邊的對象(事物)與主語聯系起來,豐富敘述環境。英語中把事物與人在句子中的地位看得同等重要。在對此充分研究后,大膽創想出以下幾項創新性模式。
2.2.1 通過對一句句子的多層面替換來提高理解能力
例如,I hate you,如果替換為I don"t want to see you again,Stay away from me,You"re gone from my heart 等,這才叫真正的替換,而非I love her,I love my mother.使用時,會給使用者提供一句簡單的句子,隨后如上述要求替換句子,系統會檢測語法的正確與否。通過這種創造性訓練模式,變相提高理解能力,同時讓學習英語變得更富有成就感。
2.2.2 對陌生單詞進行猜測,并寫下邏輯理由
在具有一定詞匯量基礎下,詞義猜測策略的掌握與應用對學習者理解語篇、習得詞匯具有重要的價值[2]。例如,This test isgrueling,I may not do well in this exam.在這句中假設不認識“grueling”,但是不難看出后半句的理解是“我或許會考不好”,可猜測“grueling”是形容這次考試“難度大”,這時通過查詢“gruel”是熬粥的意思,而“grueling”是“gruel”的衍生,意為“煎熬的”“折磨人的”,在此之中,英語的趣味性與邏輯性再一次體現。
2.2.3 事物只有活起來、動起來,才是真正的英語
就中文和英語而言,英語屬表音文字,源于印歐語系,是典型的曲折性語言,語法嚴謹,重邏輯,它的詞匯有豐富的人稱、時態和格的變化,而中文屬表意文字,源于漢藏語系,語法相對松散,詞匯沒有人稱,時態和格的變化[3]。例如,瑪麗上床睡覺時,喬治都會給她一個甜蜜的吻。用英語怎么說?可以使用及物動詞表達:“Mary kissed George”是非常自然的說法。于是,可以這樣表達:George gave Marya sweet kiss at bedtime.(瑪麗睡覺的時候,喬治都給她一個甜蜜的吻。)在此可以看出“吻”被擬物化了,仿佛變得有了生命。
2.2.4 對于闖關的新穎設計
關卡設計為讀者提供一篇文章(內容可來源于名著或報紙,例如“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The Red and The Black”“Notre Dame de Paris”等),寫下讀后感,系統自動評判內容。
2.2.5 對于句子的獨立創寫
在熟悉單詞后,APP 會根據使用者的“專屬詞庫”與等級提供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單詞來自主創寫段落,系統來判斷是否有語法錯誤,并根據大數據搜索,找出與使用者創寫句子最為接近的內容來對比。
例如:提供單詞“fleeting、quiver、vision”,其中“fleeting”意為“短暫的,閃現的”,“quiver”意為“強烈感情;顫動(常用語:without a quiver),創寫出句子“ I witness this fleeting vision without a quiver”,發現句子有些干癟,內容不豐富,這時APP 會搜索出一段更加飽滿的句子“That fleeting vision, which had been a celebration for her when she came home from school,passed through her heart without a quiver.”從一種語言復制另一種語言時,要用讀者習慣的譯語表達法替代原語的表達,有時需轉換角度來完成。如從靜態的轉成動態的,從立體的到平面的,從主動的到被動的,從視角的到嗅覺的[4]。通過這樣創造性發揮提升使用者的語感及對長句的理解能力。
2.2.6 單詞的內在邏輯
APP 也會提供背單詞的功能,并且注重其內在邏輯。例如“After the dinner,father always love to walk about the garden”,其中“about”普遍意義為“關于,目的”,原始邏輯其實是“圍繞于某一事物”,通過這便不難理解“walk about”意為散步或遛彎。以此類推,APP 會提供這樣的方式來幫助使用者找到單詞的內在邏輯。
2.2.7 句子的中英文轉換練習
不難發現,中文轉化成英文之后很難再轉化為原來的中文,可以抓住這一點進行有趣的練習。譬如“人在晚年時的尊嚴便是與孤獨簽下一份不平等的協議”翻譯為“Dignity in old age is to sign an unequal agreement with loneliness”,再次轉化為中文時為“老年人的尊嚴是與孤獨簽訂不平等的協議”,中文的翻譯應該是具有美感的,但是在英文當中被簡化重組了。無論翻譯還是回譯,均不是詞語的重新組合,這就要求譯者重新組合對源語和目標語的邏輯和語言點的能力[5]。在APP 中,筆者們會提供中文書籍中賦有詩意的短句子,讓使用者站在英文的角度去重組簡化,再對其進行翻譯。
英語學習能力的提升不能簡單的死記硬背,要去了解內在邏輯及英語的文化,中華文化的美定能與英語摩擦出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