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哲 阮一諾 沈思恩 方澤萌 蔣雨蒙
(嘉興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1)
吳語流行于吳越江南地區,體現吳地人民情感的歸屬與認同,承載吳越文化的滄桑發展。伴隨著歷史潮流的變革與推動,原專屬于地域方言的牢固地位被普通話不斷動搖[1],吳語方言逐步消亡。吳語的流失將在文化和語言等方面造成不可避免的消極后果。
吳語即吳越地區人民根據本地語言發音、語法的特點上創造出的共通語言。其以上海話為共通語,以蘇州音為標準音,以吳越江南人民所做的白話文為吳語現代語法的標準。吳語分布在浙江、上海、江蘇、安徽、江西、福建6 個省市,面積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就是浙江省。浙江省使用吳語的人口約有4181 萬人,占吳語總人口的57%。吳語內部包括6 個片:太湖片、宣州片、臺州片、金衢片、上麗片、甌江片,在浙江省都有分布。
語音特色。第一,濁音明顯,吳語的濁音是在塞音還未完全打開的時候開始發聲,在塞音后面產生一個帶音氣流,這種固定的發聲方式形成了吳語獨特的“濁”系發音。第二,語音軟糯,由于吳語的韻母普遍有單元音化的發展,元音部位靠前、復元音較少,使得吳語時嘴型變動小,聽起來也更加軟糯;第三,聲調多變,吳語的聲調大致有八種類別,變化多樣,其聲調也有“中古漢語‘平上去入’四聲各因聲母清濁分陰陽”[2]的特征。
詞法特色。第一,名詞多有詞綴加強語氣或補充含義,如前綴“阿”“老”用在人名時多起加強語氣作用;多用具象化詞綴,通俗生動,如“肚臍眼”“眼烏珠”。第二,動詞重復化,多有后綴,如“吃吃看”“動記動記”。第三,形容詞多用名詞提高其可感知度,如“蜜甜”“墨黑”;常用“AAB”“ABB”“ABA”式強化語氣,如“血血紅”“冷幽幽”“穩打穩”。
句法特色。第一,“形量”句式結構作為謂、定、補等句型成分;第二,“形量名”結構作為主、賓句型成分;第三,“數量動”結構突出動詞效果;第四,動詞、補語、代詞賓詞組合形成三個可行結構(即“謂補賓”“謂賓補”“謂補賓補”)。[3]
推普工作持續推進,而中老年人卻無法很好地運用普通話而只能通過方言保持正常的交流生活。江浙滬地區超半數的老年人依然在使用吳語進行溝通交流。吳語首先體現的是當下的社會價值,對于老齡化不斷加重的社會而言,與老年人溝通交流的重要性不斷加重,吳語的社會價值也不斷提升。
此外,吳語自身的文化附加值不可估量。
1.首先,吳語具備它語言所特有的價值。吳語發展千年以來,它見證江浙滬歷史滄桑變化,蘊含江南風土人情,是吳地人民專有的非遺瑰寶,是他們重要的精神文化源泉。
2.其次,吳語發展基礎上衍生出滬劇、越劇等十余種戲曲文化,采用吳語唱響的吳歌被首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吳語派生文化還包括吳語相關的文學藝術作品,這些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所折射出的內容和藝術價值都反映吳語的傳承與發展。
在當今全面推普攻堅的社會熱潮中,吳語的生存環境不容樂觀。
吳語方言是中國方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現代語言學先驅趙元任先生最早開始現代語言學的調查研究。他通過對吳語的實地考察,設立33 個調查點,其中浙江14 個調查點。他通過積累大量吳語地區語料調研的經驗并總結,出版一部為現代漢語方言學奠基的經典著作——《現代吳語的研究》[4]。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已出版浙江方言研究專著近百部,發表論文約500 篇。《現代吳語的研究》的問世推動對吳語的研究;2005 年出版的《明清吳語詞典》研究明清時代吳語地區作者的作品;2016 年出版的《吳語婺州方言研究》系統地分析婺州吳語的語音、語法特點。上述文獻對吳語的后續研究都具有非凡意義。
由上分析可知,很早以前人們就已經開始對吳語進行研究了,并且不斷深入。吳語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初具成效。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推普使得受教育良好的高素質群體逐漸以普通話來取代吳語方言,他們使用吳語的頻率正在不斷降低。年輕一代的人們默認主流就是說普通話,而用吳語方言進行交流的群體只剩老一輩,和同齡人及年輕一輩的對話基本都是普通話交流。大眾盡管感受到家鄉母語的消逝,但由于自身對方言的意識淡薄導致其無法感悟吳語的魅力和其漸漸消逝的遺憾。
如今,我國各地漢語方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變化,許多方言趨于瀕危或面臨消亡。浙江因交通、經濟、文化相對發達,故方言消亡速度相比更快。“各地本土出生人士方言使用情況調查”結果顯示,6—20 歲能夠熟練使用方言人群比例,吳語區居全國最低,其中蘇州2.2%,上海22.4%,浙江三地中杭州9.2%,溫州7.3%,寧波4.6%,低于除蘇州外的全國所有城市。城市如此,農村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金華湯溪,在城鎮化浪潮席卷之下,絕大部分小孩已離開農村前往城鎮讀書,農村小學已經空心化,例如婺城區塔石鄉,今年整個鄉報名在本鄉小學入學的新生只有2 人。隨著年輕人的離開,農村方言后繼無人,很快將成為歷史絕唱。吳語方言保護迫在眉睫。
另外,吳地經濟發展態勢的良好吸引了外來務工人口的遷徙與流動。普通話和吳語并用成為吳地人口語言使用的普遍現狀,這也意味著原來的吳語區正在轉型成為雙語使用區。雙語現象的產生有利于外來流入人口更好地融入吳地大環境,但“語言替代”或“語言換用”的情況也導致吳語原語料的失真。
通過數據分析和實地調研的結果來看,吳地人民使用吳語的現狀為:使用人數不斷減少、可使用范圍被壓縮、使用率不高、使用意識和傳承保護意識淡薄。
目前吳語的發展形勢嚴峻,急需采取相關措施予以保護,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將會遇到較多阻力,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政府推普政策的實行導致吳語使用人口的流失。1992 年,我國確立“大力推行、積極普及、逐步提高”的普通話推廣方針。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建設,黨中央更加意識到重視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對推廣普及普通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5]。推普攻堅政策一步步提高了普通話的地位,對方言的地位造成了不小的沖擊。盡管部分吳地地方政府出臺一定有關吳語保護的相應政策,但因缺乏中央支持,收效甚微。
第二,外來務工人員流動稀釋著吳語純度。隨著國家城鎮化進程推進,流動人員對發展較快的一二線吳地城市定居意愿強烈。由于吳語保留全濁音的特點,在發音和語法上都和如今的普通話差別巨大。故外來人口學習吳語難度大,吳地居民只能使用普通話與其交流,導致使用吳語傳遞的實際能力減弱,使用率下降。同時,部分吳語使用人口遷出也使得吳語使用人口進一步減少。這些都導致吳語與普通話發展錯步,吳語反而成為滯后一方,這在吳地城鎮地區的表現尤其明顯;較之農村的吳語使用情況而言,農村地區的吳語使用人群仍占主導地位,故吳語的城鄉差異化不斷擴大。
第三,政策解讀和宣傳推廣不足使得吳語媒體建設較為薄弱。通過調查研究分析,人們對于方言保護的政策是不了解的。“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開展已有一年多,但就吳語地區來說其存在感實在太低。另外,媒體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一部分,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通過電子媒介,人們能夠獲取相應的文化內容,人們沉迷于新時代幽默的口頭語、俚語,而有關吳語的說書評書、歌曲、小品等頻道十分少見。
第四,吳地居民對吳語方言的保護傳承意識淡薄。許多吳地居民不清楚吳方言正在面臨傳承困境,對吳方言文化的尊重與認同感也在不斷下降。一方面,吳地青少年在吳語方言的認知是缺失的,他們認為吳語就是自己所居住地的方言;全面推普政策下,青少年容易走極端,認為吳語不如普通話正規嚴整,已不適應時代發展潮流,部分年輕人甚至會歧視吳語使用者。另一方面,吳語地區家長普遍認為吳語在生活中缺乏實用性,不必傳承。對方言文化價值傳承意識薄弱,不同年齡段對待吳語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可能會導致吳語的“年齡斷層”現象。
吳語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還舉托著璀璨的未來。吳語傳承不僅是保護方言,更是保護歷史、文化。當下對吳語的傳承與保護主要可以圍繞以下幾點展開。
為了保護吳地方言,留住鄉音之根,完善吳語保護系統迫在眉睫。
1.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的保護
方言申遺熱潮之下,吳語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地位仍受非遺定義范圍限制。吳語僅作為吳歌發展的基礎,暫時以一種附加的身份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之中。由于沒有明確將吳語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一方面大眾乃至上層對吳語的重視程度都難以得到提升,一方面沒有科學規范的保護措施可以實施。
應明確將語言為獨立一類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范圍,更重做好保護吳語的物質基礎,落實好吳語記錄工作,同時傳承發展好吳語衍生文化。
2.法律的保護
根據現有調查研究可得出吳語的發展趨勢并不樂觀,說明現階段對吳語來說僅有軟保護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改革對吳語的保護政策,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首先可考慮的就是將吳語學習納入義務教育,杜絕“方言不進校園”的言論和行為。其次,要加大對吳語研究保護組織的支持和管控,盡快實現“大組織引領,小組織普及”的自上而下的實際保護系統。最后不能忽視對吳語衍生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明確相關物質遺產定義及名錄,全面完善《憲法》《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但針對大眾的條例也僅是表述含糊的鼓勵,難以從民眾層面提高相關保護和發展度。因此要想法律保護切實有效,一方面需要明確細化上層法律,一方面需要落實基層條例,積極下落到每一個相關公民。
3.宣傳途徑的開辟
提高吳語相關政策的普及度和理解度對吳語的傳承和保護至關重要。爭取保證線下活動常規化,吳語思想因素可以通過各種社會活動注入民眾的日常生活。同時注重保證相關宣講的質量,杜絕過分學術化,增強趣味性和親民性,提高線下活動的實際有效性。
結合好媒體時代,巧妙運用媒體工具,擴大線上宣傳。群聊組織,公眾號建設,同步推進各種短視頻平臺宣傳。一方面可以發布線下相關活動,擴大線下活動宣傳范圍和力度,另一方面可以直接進行吳語及其衍生文化的實際內容宣傳推廣。吳語的媒體線上宣傳可以擺脫時間地點的限制,附加有互動的軟件也使得吳語更具有可感知性。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傳播方式的革新也為傳承方式的革新提供嶄新的思路。
1.語料庫的開放性建設
語料庫建設工作開展已久,內部信息的儲存與管理基本形成體系。但這份資源如果不能有效運用,吳語將會隨著這一批講吳語的人的退場而亡佚。建成吳語語料庫公共開放系統一方面可以直接從民眾中提取并完善遺漏的語料資源,一方面提供大眾直接了解學習吳語的途徑。想要全面保護和傳承十里不同音的吳語,吳語語料庫的建設不僅要細化類別,更要去分類完善其中的字詞句語言材料。
2.系統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從現在吳語的缺失程度來看,傳統的家庭口耳相傳方式基本難以實現對吳語的傳承。語言的學習發展存在關鍵期,因此在基礎教育,尤其教育階段和義務教育階段開設吳語相關課程,這能十分高效地傳承吳語。
難點就在吳語的十里不同音,這意味著吳語難以像傳統的理論知識一樣能統一使用一個教學體系,要求每一個實施吳語教育的學校和機構有較強的課程開發和建設能力,同時要保障相關師資。當地的吳語保護和研究部門應為學校和機構建設落實吳語課程提供幫助,提高相關課程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語言有需求有價值便會得到發展。在一種語言積極被普及的同時,如果另一種語言無法有效體現自身價值,在歷史潮流中便極易被忽視。如今政府對方言的保護,在政策上才剛剛起步,而政策的執行上也較為遲緩。但吳語地區的方言愛好者以個人或團體的形式,正使用較為現代化的手段對吳語進行保護和宣傳。吳語方言作為地區文化的表現形式,在形成發展過程中受到地區經濟和人文環境的影響,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方言失傳,諸多民間藝術、戲曲文化也必然面臨衰落的局面。只有政府支持,地方機構、媒體多方協同作用,人們自身樹立吳語繼承保護意識,吳語方言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使得吳方言迸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在語言瑰寶的寶藏中熠熠閃光,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