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河南工業大學漯河工學院),河南漯河 462000)
我國的監管制度已經進行了多次的改革和立法,從2009 年頒布第一部食品安全法開始,食品安全監督已經走上了越來越嚴格的道路,該部食品安全法的頒布代替了之前的食品衛生法,代表著食品治理模式的重大變革。到了2013 年,食品安全監管機構進行了全面改革,成立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現為市場監督管理局),將國務院原來的4 個食品安全管理部門進行了統一整合,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現為市場監督管理局)全面負責食品生產和流通環節,監督管理部門的職責更加明確。2018 年,監管機構再次進行了組織變革,由統一集權變成了三權分立,增加組建了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衛生健康管理委員會。加上原來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現為市場監督管理局),形成了三權分立的局面,分別負責食品的生產經營環節的監管、食品的市場流通問題和食品的衛生檢測問題。總的來說,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食品市場變化形勢,為了向國際標準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標準靠攏,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正在走向不斷健全的道路上。
雖然現行的監管體制已經進行了多次變革,但是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中依然存在著很多不足。比如說,監管實施存在著理論和實踐無法統一的問題,還有一些法律政策沒有辦法落實到基層的問題。現行的食品安全管理監督辦法,其范圍和力度還不足以覆蓋食品市場的各個方面,特別是面對一些小商小販的食品安全管理漏洞的時候,很難立即發現問題并處理問題。法律監管的漏洞也給一些不法商販提供了規避法律的犯法機會。食品安全管理辦法的監督體制很難進行統一的規劃管理,我國的監管制度上比較分散化,雖然各部門各司其職,但是也增加了推諉責任的現象,所以這導致一些不法人員鉆法律的漏洞,覬覦法律的空白地帶,不斷試探國家監管體系的底線,所以監管體系的法律立法需要不斷進行完善,以改變當前的食品安全市場現狀。
①雖然目前我國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給予了廣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關注,但是因為監管的范圍比較廣、監管面積比較大,所以導致了監管部門人力資源耗費高、監管成本日益增加的問題,這帶來了監管效率的不斷低下和監管工作的停滯不前。②在設備支持上沒有先進的儀器進行食品安全生產的預檢,這在源頭上很難保證食品安全的安全性,而且部分執法人員對于相關的檢測儀器不具備操作的規范性,無法全面參與食品安全的保障工作。③相關的執法人員對自己的工作不夠認真,認識不夠深刻,監管工作流于形式,監管效率和質量都比較低下。
在食品行業利潤不斷增加的大環境下,某些食品經營者和加工商不滿足于微小利益,而是不斷地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在利益的誘惑下,很多人容易受到金錢的誘惑而采取不法手段獲取利益,從而將消費者的利益和安全問題置之腦后,甚至也未意識到自己已經觸犯法律。特別是現在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讓很多生產行為成為了可以遮蓋的幕后行為,很多食品的經營都面臨著臺前光鮮而幕后黑暗的現象,一些小作坊、小工廠法律意識淡薄,甚至沒有營業執照,經常以家庭為單位,或者幾個人合伙建立加工廠,其生產過程不衛生、不規范,這給食品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與此同時,很多消費者的法律意識也比較淡薄,當他們遭遇食品安全問題時,大多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這些因素都給不法商販提供了犯法的可乘之機。因此,消費者關于食品消費的法律意識淡薄問題急需解決。
在我國頒布的第14 個五年規劃中,明確提出了要加強食品安全關監管。《規劃綱要》中指出,要不斷改進和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督管理制度完善。因此,若想在立法方面從根本上改變現在食品安全管理的艱難局面,就需要從管理機制的建立上保障人們的食品生命安全。在立法上,立法的原則應該是以促進食品制作流程和流通環節的規范性為根本原則,全面促進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有效整改,制作相關的管理工作法律法規[1]。面對小商小販鉆法律漏洞的現象,不僅僅應該是在經濟上給予制裁,更應該細化法律法規,不斷拓深法律法規的內容和內涵,對違法生產者和經營者進行嚴格處罰,絕不姑息。并且,針對觸犯法律的嚴重情節,要予以公開宣示的處置,對其他的僥幸者形成以儆效尤的警示作用。
①實現食品安全監管的全覆蓋,根據現有的法律法規的不斷拓深,建立一個三權分立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機構體系,能夠從市場監管上、衛生監管上、執法實施上全面覆蓋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這種新模式下,特別是對食品流通的各個環節都要嚴格的審查,相關的執法層面的人員篩選也應該加深培訓和教育。②監管模式創新不僅僅要從國內開始實施,更要吸取其他國家的優秀管理經驗,借鑒先進國家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比如說日本和美國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從食品的產地、加工過程、包裝過程以及售后的流通環節,每個環節都要進行嚴格的把控和篩選。在食品的檢測技術和設備應用方面要進行科學和規范化,避免危害公共安全的不合格食品流入到市場中[2]。
需注意的是,在對國外食品標準進行參考的同時,應該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對管理先進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經驗需進行完善和整改,以符合我國的食品管理現狀和管理屬性,進一步加快與國際食品安全管理監督的制度接軌。特別是對于國外的先進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學習和借鑒,應當積極學習,并且積極引入,不斷地摸索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管理辦法。與此同時,在監管實踐中,應當及時積累安全監督管理的經驗,不斷地反饋給國家立法部門,讓國家出臺具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從雙向流程上不斷的規范食品安全市場,建立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良性循環。
①對于食品經營者的監管,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其處罰力度。食品安全關系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對于食品安全問題、食品質量問題出現不合格情況的廠商應該嚴肅對待。在食品安全發生之后,如果處罰力度比較低,容易造成不法分子漠視法律的情況[3]。對于處罰的具體措施,可以采取經濟制裁和行政制裁兩方面的處罰,或者兩方面結合進行處罰。②為了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監管的滯后性,需不斷完善和健全相關的食品管理標準。在對于生產經營者的監管上,有關部門要實行連帶責任監管的準則和原則,先要對地方的行政單位進行有效的監管,使其能夠在執法范圍內對所屬轄區的小作坊和大企業都進行全面登記,以保障管理的有效性和可追蹤性。另外,對國家機構的行政管理人員要進行定期的食品安全培訓,并且進行相關的管理和技術培訓,大大提高行政管理人員的認知能力和管理能力[4]。在行政管理上,要做好本行業的相關規劃,對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方式進行全面的優化管理,督促其制定食品市場相應的監督和處罰機制,在執法過程中要保持公開、公正、公平、透明,同時要拒絕地方保護主義,避免執法過程中出現以公肥私的現象。
食品安全管理部門應該加大宣傳食品安全問題,一方面為消費者提供維權途徑,通過這些合法的維權途徑,合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要與媒體和社會宣傳平臺形成聯合的宣傳力量,不斷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增強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通過一些社會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宣傳,提醒消費者,使消費者建設關于食品安全的預防心理。相關部門通過合理的宣傳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可避免造成一些社會恐慌。而對于消費者來說,應該在消費的同時加深對食品安全問題的了解。在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時,應該沉著冷靜地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①應該樹立自我防范的意識,通過維權渠道,獲取相應的賠償和解釋;②應該形成更廣泛的食品安全監督意識,對社會上的食品安全漏洞問題予以監督和舉報,從全民意識上來建立食品安全的風險意識[5]。
食品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應全面管控食品質量環節,實現食品生產面向公眾、透明公開,打造“安全、放心、健康”的食品產業鏈。農業政府部門和食品質量安全部門共同建立以食用農產品質量合格為核心內容的產地準出管理與市場準入管理制度,確保農業食用產品的產出地和市場精確對接,深入探索建立以食用農產品質量合格為核心內容的產地準出管理與市場準入管理銜接機制:①健全食用農產品生產銷售合格證制度;②嚴格要求食用農產品經營主體依法查驗食用農產品合格證;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加強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管理;④完善信息系統,使每件產品都有對應信息可查。積極鼓勵引導大型食品生產企業實施全產業鏈可追溯管理模式。
新時代對食品安全治理提出了新要求,特別是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控制、社會共治理念的深入普及,在目前國家人民對食品安全愈加重視的環境下,現場檢查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此外,我國還應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食品安全現場檢查體系。①應當認真總結近年來全國食品安全監管的成功實踐,結合近年來全國食品安全監管的成功實踐,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策略方法,在監督過程中要做到考慮周全、面面俱到,全力打出食品安全監管的“組合拳”,嚴查食品安全監管出現的問題。②繼續完善食品安全現場檢查制度,制定完善配套的相關規范性文件辦法。在國家層面,在社會層面,亟需食品生產飛行檢查、隨機抽查、體系檢查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的制定,明確檢查依據、主體、對象、手段、內容、檢查方式及結果處置等相關內容,使現場檢查更具時效性、快捷性。
綜上所述,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食品市場變化形勢,為了向國際標準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標準靠攏,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立法體系正在走向不斷健全的道路上。面對小商小販鉆法律漏洞的現象,不僅僅應該是在經濟上給予制裁,更應該細化法律法規,不斷拓深法律法規的內容和內涵,對違法生產者和經營者嚴格處罰,絕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