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博
(信宜市氣象局,廣東 茂名 525300)
信宜市屬于茂名市代管縣級市,地處廣東省和廣西省交界,與羅定市、岑溪市接壤。地形主要為山地,其中以云開大山、云霧大山最為有名,其中有不少河流,例如鑒江、黃華江、羅定河,而因為整體地勢呈東北高、西南低,所以信宜市區位于地形相對低緩的東鎮鎮,其人口也大多集中于此,同時,因為地形分割,朱砂鎮、懷鄉鎮、錢排鎮也是信宜的人口大鎮。信宜雖然是山區縣,但是,因為農業、礦業、制造業和旅游業的發展,其經濟處于非珠三角縣級單位前十,粵西地區第四,2019年常住人口102.45萬,地區生產總值482.97億,其中,依靠三華李產業,位于山地之間的錢排鎮,實現了農業和旅游雙突破,成為信宜市的副中心。
地理位置和經濟狀況整體處于廣東乃至華南中游,不算好,也不算壞,既有廣西山區的特點,又有廣東經濟的特征,而人口的聚集與分散,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也一定程度成為華南地區的縮影。
信宜市氣象臺屬于國家基本氣象站,而同屬茂名的電白氣象站是華南地區的國家基準站,所以,信宜在一定程度上能作為華南地區氣候的調查樣本。而信宜的氣候環境為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8℃,其中1月平均氣溫15.1℃,7月平均氣溫28.4℃,年平均雨量1 802.6 mm,其中4—9月降雨量1 500.0 mm,年均相對濕度76%,全年日照時數1 795.8 h,年均蒸發量1 164.6 mm,無霜期長,盛行北風。
受夏季東南季風和冬季西北季風的交替影響,加之本地山地的抬升和阻礙作用,容易產生眾多切變和渦流,形成各種災害性天氣,例如大風、臺風、冰雹、暴雨和雷暴天氣,其中雷暴更是一年四季均可能發生,年雷暴日數為91 d,讓信宜成為廣東省雷電災害最嚴重的市縣之一。
因為小產權房為修建在農村集體土地上的私人建筑,而隨著近幾十年里的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發展,在城區、城鎮和偏遠村落的小產權房,均出現了不同的形態。其中,在城區的小產權房,因為政府規劃、房產開發,其分布頗有規劃,以占地在60~150 m2不等的沿街地塊進行建設,樓層約在3~8層;而在城鎮,例如靠近廣西的朱砂鎮,依靠產業的錢排鎮,人口眾多的懷鄉鎮,其建筑多沿一兩條街道向外擴散,并因為家庭收入和地塊劃分原因,建筑角度和高度多參差不齊;至于到了村落,例如貴子鎮綠湖村,錢排鎮云開村,除靠近村中心外,其余多三三兩兩零星分布在各自的承包地周邊,形成了低矮、寬闊,夾雜著水田、旱田、溪流、林地和山丘的獨特景觀。
總之,隨著所處地區和家庭收入的不同,其建筑的高度隨之降低,而建筑的分布卻隨之擴大。
經前介紹,城區、城鎮和村落的小產權房各有其特點,而反映到雷電災害防御工作,也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其中,經筆者實地觀察,位于信宜城南的小產權房,其高度一般在3層以上,有些甚至高達10層,外墻裝修精致,屋頂建有不銹鋼圍欄、不銹鋼水塔、太陽能熱水器和鐵制遮陽棚架,不過,除了個別高度過高的建筑,出于擔心而建有外部防雷設施外,其余的多無相關設施。但是,因為周邊的高層建筑皆準守防雷建筑規范,并且因建筑集中,市鎮設施完善,所以其雷電災害風險反而相對不大。
然后,以信宜市錢排鎮舉例,當地小產權房一般為3~5層,外墻相對整潔,屋頂基本沒發現有外部防雷設施,同時,不銹鋼水塔和太陽能熱水器經常占據著建筑的最高處,加之建筑外部的架空電纜,使得當地的小產權房實際上暴露在直擊雷和雷電侵入等多重風險之中。
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主要業務在易燃易爆企業、房地產建設、政府重點建筑、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至于小產權房,因為單宗檢測收入過低,在按普通測點一個80元,特殊測點300元計算,總計金額常常在1 000元左右,使得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各大檢測機構常常青睞服務于房地產企業和易燃易爆企業;同時,對于監管部門,小產權房分布廣泛、數量過多、自身防雷級別低、事故影響相較弱,在日常的檢查與監管中,都會優先將其排除出去,轉而關注其它具有較大影響的單位企業,例如炸藥倉、學校和醫院。久而久之,導致小產權房在整個雷電災害防御工作中,處于一種檢測和監管雙缺乏的真空地帶。
即使居民出于自身安全而對自建樓進行防雷裝置建設,但實際建設時卻經常問題不斷。小產權房不像居住小區,其建設主體基金有限,多為家庭和家族,施工單位技術不足,多為民間施工團隊,能將建筑搭建起來,并保障其工作生活需求,已經算盡到其能力了。但是,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畢竟屬于專業領域,如果沒有進行過專業培訓和實際應用,并獲得相關資質,普通施工隊是難以做出合格的防雷裝置的。以2021年的實際檢測為例,在懷鄉鎮一棟高11層的自建樓中,雖然屋主在建筑四角各安裝了兩條引下線,但是,因為截面不足而被迫返工。至于其他例子,如為了迎合建筑拐角而將引下線截斷再焊接起來,抑或貪圖施工方便直接將預留的引下線截掉,還是純粹的接閃帶、接閃針、引下線間的焊接面不足,還有加裝的不銹鋼水塔等屋頂金屬物根本沒進行等電位連接等問題,更是不勝枚舉。
雷電災害屬于氣象災害的一種,而氣象災害則屬于自然災害的一種,如果將雷電預警信息打包,通過鄉村大喇叭、顯示屏、手機短信和微信發送等形式,在要發生強對流等氣象災害時及時通知當地居民,并有效提供防御指南,便可盡可能降低人身及財產損失。這需要氣象站臺和預警中心的繼續配合,及時提供專業的氣象災害預警服務;也需要電信單位和設備廠商的積極配合,努力讓各種露天設備,尤其是偏遠地區的鄉村大喇叭能正常工作,為居民獲取信息搭建最后一秒鐘;更需要當地街道辦、居委會、鎮政府和村委會的實地操作,在現有的災害防御預案下,加強雷電災害防御計劃,提前發現隱患點,盡早進行工作部署,努力消除災害可能,及時保障居民安全,以最小的成本,帶動最大的防御效益。
單純依靠氣象部門進行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無疑是杯水車薪,但是在上級部門的指導下,在各兄弟單位的協同操作下,卻能利用集體的力量事半功倍。第一,針對防雷工作重視不夠、經費不足的問題,希望上級氣象部門能提供更多針對小區域、低成本、強操作的防雷科研與指導服務,同時地方政府將其納入安全生產管理規范,為開展工作提供政策支持,若可以,適當建立專項資金,為日常防雷監管及檢查工作提供補助。第二,針對小產權房忽視外部防雷裝置建設以及入戶水管、電線、光纖胡亂搭建的問題,氣象部門應聯合供水、消防、電力、電信以及住建部門,確定統一的信息交換路徑和技術標準合作,在建筑報建初期就要進行指導和巡查,并根據建設進度適時參與,做到裝置建設完善,線路搭建合理,安排浪涌保護和等電位連接,杜絕雷電直擊與雷電侵入、感應所引發的人身及財產損失。第三,針對小產權房分布廣泛、數量眾多、監管困難的問題,各部門可以推出針對小產權房的聯合巡查,抽查一部分樓層高、面積大、有代表性的小產權房,以教育為主,指導為輔的形式開展工作,通過突出典型,以點帶面,讓社會產生重視雷電災害防御的意識,做到綱舉目張的效果。
盡管政府部門可以對防雷工作加大力度,但是,雷電災害防御的核心,還是實際受到災害潛在影響的人民群眾,所以,讓人民獲得知識、明白風險,同時得到有保證的產品和服務,才是促進防雷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經過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居民的生產有了長足發展,生活有了穩步提高,同時承載了居民美好幸福的自建樓也一棟棟拔地而起。然而,因其具有自發性、廣泛性、多樣性等特點,其防雷工作也呈現了空虛、復雜、成本過高等特征,某種程度上,小產權房的雷電災害防御工作是一件操作復雜、成本頗高,并且沒有多大經濟效益的事情。然而,災害防御涉及千家萬戶,再小的概率也無法掩蓋防雷保障對國計民生的重要作用,所以,作為維護公共安全單位的一個環節,雷電災害防御必須要持有飽滿的熱情,謹慎的態度,無微不至的服務,來應對隨時發生的雷擊災害,以保障人們規律繁忙的工作和幸福安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