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娜娜
(南昌市雷式學校,江西 南昌 330000)
隨著國家文明的進化,社會對精神文明的渴望愈加強烈。高中生物學科是研究生命的現象、結構和功能的一門學科,生物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價值。在高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有必要挖掘教材章首頁內涵,探尋人文精神教育滲透途徑。人文精神教育提倡以人為本,應該以“潛移默化”的滲透方式引導學生,根據中學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高中生物教材這一知識載體,本文尤其關注教材中總領全章的章首頁(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生物》的每一章,都有一個章首頁,其內容包括本章標題、引言和題圖,以及題圖右下角的小詩或名言警句),對學生來講,章首頁能引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求知欲,增加學習興趣。分析其與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系,探討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教育滲透,為更好地使用教材,在教學實踐中開展人文精神教育,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有效達成教學目標,落實“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理念提出建議。
在人文精神教育目標的探究中,研究生王穎穎強調了“滲透人文精神的目標始終是培植具有人文精神的人。這個人應該有健康完善的人格,無論對自己還是對社會以及對整個自然和人類都能真切關注和深入思考。”這與新課標中“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的宗旨相輔相成。通過分析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生物科學中高度融合的特點,體現了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研究生張素梅在《中學生物教學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論文中也提出“生物學在思想性、教學目的、教學過程等方面都體現了豐富的人文觀念”,說明了人文精神教育在生物教育中實施的可能性。研究生王靈君則從教材內容的角度分析,“生物學是一門源于社會生活的學科,教材中充滿了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具體內容,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極具可行性”。
許多老師都開始結合教學實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素材。梅金生老師就社會熱點問題如轉基因食品,“瓜裂裂”“避孕藥”黃瓜等事件進行討論,調查和講授等方式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和教育,并且指出,這些社會事件的起因很大程度上和“高中生物教材的相關內容教學中實現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教育”的缺失有關聯。
在屠菊芬老師的《高中生物人文教育模式研究》中認為對于生物學的認識符合人類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符合認知的心理學規律,繼而提出人文精神教育的理論基礎:1.人本主義理論;2.建構主義理論依據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慢慢摸索出以高中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集生物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專業文化與素養培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為一體,構建了“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和社會環境育人”四位一體的人文素養教育模式。
教材是指導教師進行教學的主體,要在高中生物課堂上實現人文精神教育,教師必得先了解教材的結構、編寫的目的,高中生物教材中蘊含了很深的人文精神,因此,人文精神教育能夠很好地與生物課堂相契合。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從課本出發,將人文精神貫穿于課堂的始末。例如,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的知識內容中,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研究細胞、學習細胞是貫穿整本書的核心內容;但是,細胞是微觀的結構,學生很難有機會直觀地感受到與其相關的知識,對于剛接觸高中生物學的孩子無疑是第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師在第一節課時,可以先介紹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我國誕生的科學研究進展。學生在初中已經接觸過克隆知識內容,以克隆作為新課切入點,會讓學生快速適應高中學習;此外,介紹我國科學研究成果,能引起學生認同國家的強大,為履行社會責任打下基礎;生動有趣的開場,也呼應第三章“生物科技進展”欄目的介紹,帶領學生進入第一章“走近細胞”,為后續細胞更深層次的學習鋪路。再例如在講《生態環境的保護》時,章首頁向學生描述地球數十億年生命的演化,地球從一個不毛之地變成了生命的樂園,然而,伴隨著人類的誕生和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的時間延長,地球從一個美麗快樂的樂園逐漸又變了樣,郁郁蔥蔥的森林被濫砍濫伐、清澈見底的湖水被一望無際的垃圾掩埋、原本在山野中肆意奔跑的動物現在變成了瀕危動物,通過地球前后環境的強烈對比,教導學生:人類不能只圖眼前利益,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理念,讓學生建立“地球是我家,保護地球人人有責”的思想,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教材章首頁中有很多題圖、引言都為本章的知識做了鋪墊,也在圖像、文字中深藏了很多對學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內容,充分挖掘教材,會更有利于學生在生物學習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滲透。
生物與生活密不可分,高中生物的教學必然要將其生活化,教師應當善于觀察生活、開發資源、利用資源,多元化地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探究性思想,提升人文素養。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三《植物的激素調節》章節中,從植物激素的發現、作用以及在農業中的應用都來源于生活。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的實驗探究,深切地體驗植物的向光生長,解釋向日葵的生長特點;小組合作探討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試著為農業中解決雜草叢生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必修二《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章首頁中,提到我國科學家發現老虎群體中有白虎,從而產生思考白虎是否因為白化病而表現出相應的癥狀。進而提出“人類的遺傳病是怎樣產生的?又該怎樣檢測和預防呢?”人類遺傳病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內容,文章中從野生動物延伸到人類,學生能夠對自然界中的生物產生同理心,也會對與自己緊密相連的常見遺傳病產生濃烈興趣。教材在“人類遺傳病”小節中設置了探究實踐活動“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教師在運用本章章首頁導入時,就可以安排學生小組合作完成該探究活動。小組合作形式完成探究活動,既能讓學生更有合作探究精神,真實探究獲得的案例數據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例如以上例子在教材中還有很多,比如了解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的誕生過程,在學習細胞分化時,查閱資料了解骨髓移植和中華骨髓庫等等,教師基于教材,延伸教學知識,引導學生開發和利用課外資源,更能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課堂實踐的多樣化成了課改的發展趨勢。生物課程的科學性、生活性為課堂實踐的多樣化提供了前提。在生物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實驗探究、問題探討等教學策略。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細胞的基本結構》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課題學習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從選擇材料、制作方案、完成設計整個過程讓學生自行分工完成,教師從旁指導,同時要求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闡述每個結構的特點、作用。在學習完細胞分裂前,為幫助學生深入學習分裂過程,提供一些學習方案,例如動畫視頻展示分裂過程、學生自主繪圖描述分裂過程、利用身邊的工具動手制作模擬分裂過程,通過多種途徑輔助學生理解限制細胞無限增長的原因,將抽象的細胞分裂簡化。“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家長、老師從小就灌輸給學生的思想,在講解新篇章必修二時,介紹袁隆平“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是袁隆平院士的畢生追求,以袁隆平的生平事跡為情境,將必修二中雜交的知識作簡要的介紹,引出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的重要概念。袁隆平院士和他的雜交水稻是全國人民都無比景仰的,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堅持讓中國人乃至世界人民能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吃飽、吃好成了一件普通而有意義的事。如果學校有條件,可以組織學生在秋收季節前往農莊體驗收割稻谷,切身體驗秋收的辛苦,科學探究的不易,確立正確的科學技術價值觀,激發學生推廣應用科技成果和投身于科技創新的熱情,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材,掌握時機,合理地利用多種教學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能激活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興趣為目標的學習場景,同時也能更深入加強對學生的美育、德育,滲透人文教育。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高中生物改革也成了必然趨勢。素質教育要求高中生物課堂的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教授,而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中得到全面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應將中學生物教學中的科學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結合起來,探尋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結合點,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內涵,在已有的教材插圖、旁欄等素材之外,關注章首頁的關鍵作用,進行人文精神教育滲透的教學案例并進行創新設計。人文精神是高素質人才應當具有的精神,只有通過人文精神教育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意識,才更能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創造美好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