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兵 郭輝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1)
在全球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美國“重返制造業”戰略與技術人才發展困境并存的大背景下,2020 年9 月習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指出湖南要著力打造“三個高地”,踐行“四新”使命為現代新湖南產業轉型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內涵,明確了實踐途徑、注入了強大動力。作為湖南工業重鎮、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打造“三高地”的新株洲,隨著產業轉型發展、跨界融合、集群更迭的不斷深入,導致專業(群)建設趕不上產業轉型發展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供給的數量、層次、類型等現象。職教界關于區域產業調研與職業院校專業建設有效銜接(谷中秀[1]、馬廷奇[2]、劉康[3])、產業價值鏈更新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重組(朱蘇[4]、孫峰[5])、產業發展與職業教育層次提升(劉云波[6]、高宏梅[7]、趙京嵐[8])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但是,研究內容呈現碎片化、淺顯表面化問題,研究方法缺乏頂層設計和整體思考。本文借鑒習總書記提出的“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思想內涵,基于霍利斯·錢納里(Hollis B.Chenery)“發展型式(Patterns of development)”理論的需求側三維框架,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為依循論述職業院校專業(群)建設與產業轉型發展的匹配邏輯,以發展演進的歷史邏輯為依據構建匹配理論框架,以開啟新征程的現實邏輯為依托提出職業院校專業(群)建設與產業轉型發展匹配的行動策略。
職業院校專業(群)建設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是職業教育與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原動力。[9]理論框架的構建關鍵在于厘清產業轉型發展過程的普遍訴求,以此確定匹配需求與匹配對象。
產業結構是在產業內部各生產要素之間,通過產業時間、空間、階層的相互轉化來改善生產要素,實現產業結構優化的系統工程。[11]隨著“三高四新”戰略的深入,政府工作報告詮釋了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紅利,職業教育置頂宏觀政策層面,以及高職擴大百萬人等為職業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12]改革開放40 多年來,專業布局在外部形式上,隨著支柱產業集群式的發展,在保持動態調整的同時,其內容也取得了一系列發展。專業建設目標是從“面向崗位、服務就業”發展為“面向產業、服務經濟”,演變到“融入產業,協同發展”。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從“面向崗位,匹配學歷”,向“面向產業,匹配專業”,發展為“面向發展,匹配技能”。[13]
在產業轉型發展的背景下,以“云、大、物、智”為代表的新技術重構了產業發展路徑,重構了生產組織方式,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當代職業院校除了培養生產、服務、技術、管理一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應用性人才外,還突破了單一育人功能的枷鎖,突破了系統思維、資源管理、數字化素養、重視培養以自主學習為特征的成長技能,注重培養文化交流、溝通、合作、靈活的適應技能。為了滿足不同地區就業市場的勞動力需求差異,專業規劃必須根據就業市場的需要進行調整。合理的職業教育專業規模是就業市場穩定運行的重要保障。產業結構反映了人才供給結構的必然趨勢,就業結構反映了人才供給結構的現實狀態。兩者偏差的程度直接影響產業發展的速度和質量。職業教育的專業規模作為控制就業市場流入勞動力的控制閥,協調著各專業培養人才的數量和專業人才培養結構。
產業轉型發展在局部層面上表現出越來越復雜和多樣的技術能力。與科學技術相比,產業技術具有更直接生產力。決定了產品的品質、成本、水平和性能。因此,產業技術是人才培養與技能培養的邏輯出發點,過去職業教育對學生技能培養主要集中在生產技術上,重視產品生產過程的部分或環節,具有明顯邊界屬性的培養方式。進一步強調這種技能的熟練度、精度的縱向深度,弱化橫向發展路徑。伴隨著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的不斷進步,機器不再是延長勞動力生理功能的“工具”,而是一個“工人”。人也不再是機器協作的操作者,更是作為旁觀者,成為產業全體的決策者、協調人和管理者。
根據國家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按照“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和2035 年長遠目標,科學分析區域產業、職業、崗位、專業邏輯關系,有效對接現代產業體系,服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對標《國家教學標準》《國家職業大典》統一采用專業大類、專業類、專業三級類別,一體化設計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本科層次專業構架,從而解決了產業發展中不可避免勞動力到底“要什么”的問題。因此,職業院校專業目錄有效對接區域產業轉型發展需求,實現國家或區域產業轉型發展邏輯匹配,根據勞動力種類不同的多樣性需求,實現“應該給什么”促進職業教育專業層次結構與當前產業相匹配。
在倡導“一帶一路”、推進“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三高四新”等重要戰略的同時,城市發展呼吁產業升級,人才培養需要改革創新。對于株洲來說,產業和職業教育的合作還不深,融合還不夠,需要致力于形成政府“出政策、出投入”行業“樹標準,強產業”,企業“愿參與,樂合作”,學校“育人才,優服務”多方聯動的產教融合新生態。只有這樣的職業院校專業領域可以覆蓋這個地區的產業類別,產業轉型發展對勞動力來說可以解決“哪里需要”的問題。產業空間的配置反映了不同地區勞動力不同類型的結構要求標準。職業院校專業空間布局反映了區域職業教育對勞動力供給類別的現狀。
現在,我國正處于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兩個方面的轉型特別突出。一是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轉型,一是就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的轉型。這兩個方面的轉型的出發點是勞動力質量,但制約了區域經濟結構中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的決定和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質量和發展速度。因此,只有大力培養職業院校多層次人才,才能有效解決勞動力市場供求不一致的問題,幫助區域產業轉型發展,使其上升到全球價值鏈中的高端。這是解決產業轉型發展的勞動力“更好”問題的重要途徑。
“十四五”期間的產業發展趨勢是職業教育的專業配置、專業設置的依據和參考。專業(群)布局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發展的人力資本和技術服務需求,以服務產業鏈、崗位鏈不同的環節專業(群)為節點基于“核心產業—周邊產業—附加產業”的“產業鏈”及相應的“崗位鏈”構想,形成有機聯系專業集群。另外,集群分布不限于學校的圍墻,而是在區域范圍內有計劃地建設,不斷提高對地區產業發展的貢獻度。同時考慮到產業分工的精細化趨勢,專業群將產業、行業、崗位各環節和產品結合背后的技術鏈特征,以創新鏈為導向,精密構建專業配置。
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相一致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途徑,也是區域產業轉型和發展的迫切訴求。專業(群)建設不僅需要“連接”“服務”“促進”產業的發展,還需要對產業的轉換發展做出正確的預測,進行適當的調整。也就是說,專業調整在產業調整之前進行,引導產業發展。通過培養職業教育人才、技術研究開發、產品轉化,促進專業領先產業。同時,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緊跟市場,緊跟產業,緊跟職業,繼承“差異化發展”“錯位競爭”的理念,構建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集中完成區域經濟社會所需的特色優勢專業使學校的專業和區域產業的良性相互作用和同時發展成為可能。明確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和產業發展的框架,逐步縮小發展之間的錯位程度,實現職業教育的快速和高品質發展。
專業發展的韌性主要體現在專業人才培養的效果中。也就是說,專業人才在面對外部風險、擾動時所具有的壓力、恢復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十四五”時期,面對“百年不遇的大困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遵循集中資源、整體優化的原則,進一步緊密專業間的整合,進一步發掘專業發展的紅利,按照“重要職位—次要職位—邊緣職位”的“職位群”設想與職位群相對應,相互支持的專業集群。專業小組內的專業對所有學生開放。在各專業人才培養中體現“一崗多能”的培養構想,面向社會、面向企業、面向市場運營學校,著眼于學生將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學生一生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