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萌
(南昌交響樂團,江西 南昌 330000)
現代意義上的小提琴源自意大利,至今經歷幾百年歷史,在制作工藝和演奏技術上日臻完善,成為了大眾日常音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樂器。由于小提琴演奏音域寬廣,技術表現力強,所以它一直是人們非常喜愛的獨奏樂器,同時也是交響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旋律聲部樂器。提到交響樂隊中的小提琴演奏,自然就與獨奏時的小提琴演奏有所區別。可以說是相對特殊的一門專業演奏技術,它源于最基本的小提琴演奏技術。因此,在樂隊中的小提琴演奏是否運用正確、合理,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弦樂聲部所展現出的演奏狀態和聲音狀況,甚至關系到整首樂曲的音樂形象。所以,如何在樂隊演奏中運用正確合理的小提琴演奏法是需要指揮按音樂需要去要求樂隊,同時演奏員要能迅速領悟指揮意圖才能正確完成的。
交響樂隊主要靠弦樂、銅管、木管、打擊樂四大樂器聲部組合而成。組成樂隊的每一位演奏員對于整個交響樂隊來說都具有獨一無二的作用。他們在指揮的引領下,高度集中、默契配合才能創造出美妙諧和的音樂。所以說交響樂演奏也是音樂團體藝術再創作的一種表現方式。既然是團體藝術,那就一定有別于個人藝術,也就是共性與個性的區別。那么對于樂隊中的小提琴演奏員來說,具有高度的統一性。樂隊的高度統一性就是為了能夠創造出完美的音樂了。這種高度的統一包括了樂隊演奏員在演奏思想上、演奏方法上的統一。所以,高度的統一性是樂隊演奏的根本原則。
樂隊中的小提琴演奏首先要學會如何“跟從”,這與獨奏中強調個性的表現,有著本質的區別。獨奏好像是在“引領”,感性的演奏狀態多些,指揮有時也要跟著獨奏。但樂隊中的演奏就完全不同了,需要學會“跟從”,理性的演奏狀態占主要位置。比如:樂隊中的小提琴聲部(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加起來有三十多人,每個人就不可能有個性化的演奏,而是需要整個聲部像一個人在演奏,要學會謹慎的演奏并融入到聲部里面,是一種群體的演奏音效。所以,在樂隊中演奏講究的是“跟從”與“收斂”。
在樂隊這個大家庭中,每個樂隊演奏員都要有榮辱與共的精神。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業務上互相切磋,互相幫助。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會更加包容,更有默契。對工作上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創造了屬于自己團隊的鮮明個性。
小提琴在樂隊中的演奏是非常講究的,主要集中體現在弓法與指法這兩個方面。在制定弓法與指法時要考慮的方面很多,比如:音樂的處理、音樂形象的特殊需要以及群體演奏的效果和難易度等等。小提琴基本的弓法與指法,實際上就是小提琴演奏的左右手技術。如:(左手)單音、雙音、換把、泛音、揉弦、滑奏等,(右手)分弓、連弓、換弦、撥弦、頓弓、跳弓、拋弓、連頓弓等。只是同樣的技術在樂隊中演奏時,卻有著不盡相同的演奏方法和處理方式。
右手技術。具有統一性的,而且是各種運弓技術的總稱。小提琴在樂隊中演奏時,往往對右手的要求要高于左手。右手技術在樂隊里的運用不僅僅是停留在如何連弓、分弓、跳弓等大方面的運弓問題了,而是需要進一步提高到如何運用正確的弓段、合理的觸弦部位、變換多端的弓速這些方面。可以說在運弓方面,樂隊中對小提琴演奏的要求要多于獨奏時的演奏。
1.弓法的整齊和統一。交響樂隊的演奏是群體性的,要求各聲部協調一致,體現了完美性和一致性。它不僅是聽覺的藝術,同時也是視覺的藝術。人數眾多的小提琴聲部更是如此。因此,弓法的整齊劃一尤為重要。整齊的弓法能夠帶來理想的音響效果和演奏狀態的一致。能夠完美體現作曲家和指揮家的意圖。
如演奏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開頭前5 小節的弦樂部分,是比較經典的統一弓法段落。第2、3、4 小節前兩個二分音符的連續下弓,鮮明的反映出全曲將要表達的一種不可調和的敵我矛盾和古代西班牙宗教葬禮儀式音樂的薩拉班德舞曲節奏特點,嚴峻而沉重。通過這個弓法將貝多芬所期望表現的西班牙殖民者的暴虐和壓迫顯現無疑。
當然,弓法的統一有時不是絕對的。在演奏某些作品的特定段落時,指揮根據音樂上的需要,要求換弓換弦沒有痕跡。在這種情況下弓法就不能絕對統一了,而是需要演奏員交錯換弓換弦,以達到樂曲音樂上所期望表現的更高層次的統一性。
如德彪西《大海》第三樂章方塊52-5 3 后的第一小提琴分譜,要求八個一提琴分奏(Div.)的一段間奏,演奏時需要非常的弱,但又一定需要流動和連貫,不能聽到明顯的換弓換弦痕跡,否則就一定會破壞音樂的表現力。如果八個人都按原譜劃線每四個音換弓的話,那么一定會有明顯的痕跡,但按重新畫的弓法演奏,里外檔不僅交錯換弓換弦,甚至連換把都錯開了,這樣的弓法處理一定更能體現出理想的音響效果。
2.嚴格的弓段。樂隊中小提琴的演奏對于弓段的要求非常嚴格,因為這會直接關系到整個聲部所演奏出的整體效果。
在樂隊演奏中主要的要求是簡練而精準。因此指法的編配、操弦的正確運用以及音準問題是左手最需重視的幾個方面。
1.合理的指法。小提琴在樂隊中演奏時,指法的編配雖不是處處像弓法一樣需要統一,但一定要有其合理性。衡量的標準就是編配是否符合音樂的需要及運用是否方便。
例如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天鵝湖》,數字2 號前的14 個小節第一小提琴分譜,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譜例,但也是需要指法統一的典型地方。我在樂譜上標注了指法,達到目的只有一個,保持在一根弦上不要換來換去。這個指法最大的好處就是音色的統一。著名華裔指揮家、小提琴家林克昌先生曾經在排練中講過同一根弦,同一種色彩的道理。而且這種指法同時也避免了頻繁換弦造成的不整齊。
再如莫扎特歌劇《費加羅婚禮》序曲,分譜開頭的7 個小節,表明了小提琴在樂隊演奏中指法編配的唯一性這個特點,可以說沒有第二種選擇,必須統一。否則整個聲部在Presto(急板)的速度下又必須弱奏時不可能整齊,況且這段旋律本身就比較繞手。
2.揉弦的正確運用。在獨奏時,左手“能操則操”,目的只有一個,就為了讓聲音更加富有色彩。但在樂隊中演奏時,揉弦的運用要從整體音樂的需要有時需要連綿不斷,而有時則要求不能操。
3.音準問題。樂隊中的音準更大程度上是群體的音準、調性的音準。因此,對于樂隊演奏員來說,除了保持自身左手基本技能以滿足對音準的技術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用耳朵去聽,去“靠”,要會隨時調整自己的音準以適應群體的音準需要。
縱觀小提琴在樂隊中的一些基本演奏特點,如何提高樂隊演奏員的演奏技能,這是需要在指揮的幫助下,通過日常排練的嚴格要求才能達到的。所以,養成樂隊演奏員的良好演奏習慣,離不開指揮的指導。
對于小提琴在樂隊中的演奏來說,右手的訓練可謂是重中之重。在現階段我國音樂學院的教學中,老師們過多的是強調了對學生左手技術的訓練而忽視了對右手運弓的訓練。然而,在樂隊演奏中右手運弓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樂隊所演奏出的音響效果。所以,在日常的排練中指揮要有明確而統一的要求,比如:在弓速方面,fp 的演奏,要求在拍點上弓快速統一的拉到弓尖(或上半弓偏上)部位。sfp 的演奏也是要求弓快速到弓的上半部,只不過區別在于要求加速在拍點后面一些。(重音)的演奏,要求有時靠弓速,但有時僅僅是音樂語氣時,可能只需靠揉弦就行。震音的演奏,在f 時弓段靠近中弓,弓要拉得寬些;P 時弓在弓尖部位,靠近指板演奏,如果是P 開弓演奏震音時,則需要用V 弓(上弓)開始,這樣就不會有一個人為的重音。跳弓的演奏是靠弓自然落下后,右手橫向加速造成,可以控制速度。跳弓在樂隊中演奏時往往不需要離弦太高,要學會控制弓子跳得低些,甚至看不見在跳,但·(點)的顆粒性還是要有的。貝多芬《第三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就是個典型例子。當然還有弓法是否統一、弓段部位是否一致以及弓觸弦的部位是否統一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指揮根據不同的作品去統一要求的。而且,同時指揮必須要求聲部里的每個人都要學會看首席的運弓。因為只有運弓統一了,音色才會統一,音樂形象也就正確了。
在樂隊演奏中,音準是衡量左手最重要的技術標準。同時,音是否準確也是演奏的原則問題,畢竟交響樂演奏還是一門以聽覺為主的藝術。首先,平時除了要求演奏員要保持足夠的自身練習以保證左手技能外,再就是排練中指揮要用方法去引導演奏員準確完成了。
在排練中,指揮有義務講解清楚自己對作品是如何劃分拍子的,同時要求演奏員要會看指揮的圖示、音樂的預示及數拍子。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Alan.Gilbert(艾倫.吉爾伯特)在排練中就特別指出要求每個演奏員一定要學會看指揮。因為有時指揮會根據音樂的需要,在速度及音樂表情上會有不一樣的處理變化,這時樂隊演奏員要會看指揮,立刻領悟指揮的意圖才行。對于人數眾多的小提琴聲部演奏員來說,更是一定要養成主動看指揮的好習慣,而且坐在相對靠后面位置的演奏員還要更主動些,否則你永遠會“慢半拍”跟在其他人后面反應,這樣無論是在演奏聲音上還是在運弓的統一性方面,都會造成與群體的不一致,因此這樣是不可能演奏好的。同時小提琴聲部因為人數比較多,主動在心里數拍子的人也不多,大家都在指望著首席數,如果首席一旦疏忽就“全軍覆沒”的事情還是時有發生的。作為職業演奏員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另外,小提琴在排練演奏中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一定要學會聽別的聲部演奏,指揮在排練中要隨時給演奏員指出該聽的重要聲部,因為只有這樣,演奏員才能把自己的演奏融合到樂隊中去。多用耳朵去傾聽本聲部和其他聲部的演奏,不能冒在外面,要把自己演奏的音色及演奏法都融合統一到聲部中去,這是作為一名合格的樂隊演奏員最重要的基本素質。
綜上所述,樂隊中的小提琴演奏是一門既專業又細致的演奏技術,因此,如果在樂隊訓練中安排有對小提琴演奏技術全面了解的指揮進行訓練的話,對樂隊小提琴演奏一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