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辰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 201620)
陶藝指的就是創作陶器作品的一種藝術,是人類從制作陶器到發展陶器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尤其是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關于如何制作出各具特色的陶器就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現代陶藝是一種只出現在現代的視覺藝術,它打破了傳統的陶瓷創作方式,積極改變和拓展了我們中國陶瓷的語言和新的觀念形態。泥塑肌理作為陶瓷藝術中一種非常常見的裝飾手法,其創新手法多樣,材料種類豐富,非常適合現代家庭審美。雖然現代陶藝與傳統陶藝相比,發展時間相對較短,但其創作理念卻受到了現代人的廣泛喜愛,因為它運用了許多現代審美要求和價值觀。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現代陶藝的泥塑肌理實踐感興趣。所以本文接下來將會探討現代陶藝中泥塑肌理的具體運用策略,希望能更方便大家快速掌握泥塑肌理的基本制作方法,為廣大陶藝愛好者提供參考。
在人類幾千年文明的光輝歷程中,陶瓷藝術是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從早期器物瓷到逐漸興起的以純藝術價值為核心的陶瓷藝術,陶瓷藝術的內涵和表現方式不斷發展和豐富。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和不同地區的文明交流之后,現代陶藝誕生的基礎逐漸鞏固。現代人類思想感情的豐富和社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陶瓷藝術的內涵深刻而不陳舊,復雜而不冗余,給人們帶來了新的藝術感受和思想滲透。中國現代陶藝誕生于改革開放之后,它屬于現代陶藝的一個分支,它強化了對主體性和中心思想的強調,使藝術作品更具凝聚力、整體性和強烈的感染力,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價值體現和藝術感受。
閃爍的時代火焰賦予了泥塑新的生命,而現代陶藝中人們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重構則賦予泥塑更高的精神境界。雖然它繼承了古典陶瓷的美和獨特氣質,但它擺脫了古典審美禁錮和技術支撐的局限。沒有機械化的審美評價,人們就可以擺脫障礙,真正用心靈感受藝術之美。泥塑肌理是以觸覺為基礎,通過記憶在精神物質逐漸積累的過程中形成視覺感受,即視覺肌理,不同的紋理接受方法也為紋理的延伸創造了許多形成方法和新思路。泥塑肌理是表達和宣泄這些精神情感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創作者沿著靈魂的軌跡產生的泥塑藝術通過插入點、線、面、體積和空間結構,激發人們對肌理美的審美情感。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現代陶藝逐漸開始發展,今天,現代陶瓷的應用早已擴展到各個領域。古語有云:“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現代陶器的制作過程始終離不開工具的使用,泥塑紋理工具就是現代陶器的重要衍生物之一。這種泥塑肌理工具的出現,不僅極大地推動了陶器的發展進程,而且提高了現代陶器的藝術表現力。然而,很少有論文對泥塑肌理工具進行總結,以使人們更方便、更有效地了解這種工具以及如何制作這種工具。因此,對泥塑肌理工具的研究非常重要,更有利于現代人對陶瓷工具的詳細歸納和指導。
泥塑紋理工具的研究內容,主要是現代陶瓷中泥塑紋理工具和木雕紋理工具的制作,以及一些紋理工具的應用研究。兩種紋理工具之間的差異以及在不同材料、相同位置的使用方法。例如,泥塑紋理工具,主要為印章,制作方法是在粘土上雕刻一個日常生活中最喜歡的圖形或文字,然后燒制泥土,然后再進行使用,是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排列組合,在粘土上產生各種各樣的圖形,是一個操作與制作上非常簡單的工具。再如,木雕紋理工具主要是將工具磨成一定的形狀,然后將其描繪在胴體上。操作方法也多種多樣,使用過程對掌握層次感有一定要求。這兩種工具相對單一,粘土工具只能制作一種圖案,只能用于相對單一的作品,木雕工具對作品的藝術水平要求非常高,所以需要有相當的知識基礎與熟練程度,所以一般的陶瓷愛好者并不能輕易應用此類工具。因此,我建議創作者都可以一步一步地利用工具,自己制作的過程也有助于提高對工具應用范圍的認識。現代陶藝突破了傳統觀念上不受約束的特點,在新的歷史時期,一切事物都要與時俱進,不局限于前人的智慧。所以,陶瓷工具的發展也應緊跟時代步伐,繼續探索并研制出更多的實用工具。
藝術源于生活,藝術是將現實轉化為另一種詩意和象征性的現實。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我們需要運用全面的意識和思維進行藝術創作,生活的實踐過程也蘊含著豐富的精神靈感和藝術價值。肌理創作最基本的工具就是通過人體的皮膚線條和體積變化,創造出獨特的泥塑肌理,并用身體的各個部位直觀地傳遞創造者的精神世界。畫筆和顏料的使用也可以通過繪畫描述的方式,形成創作者內心的獨白。色彩的碰撞和融合是情感表達的有力方式,例如自然界最原始的工具,如在生活實踐中隨處可見的植物和樹木、風和火的應用,以及后工業時代產生的各種人造材料和其他元素的拼接和復制,現代創作者的所見所聞沒有審美上的限制,所有與創作者產生靈魂碰撞的元素都可以融入在具體的陶藝作品中。
點、線、面的簡單結合是最基本的肌理表現形式,而空間結構、體積的表現也可以為泥塑的肌理帶來不同的質感。比如表現色彩的顏料厚度的參差、不同程度的鏤空結合、將雕塑中浮雕的藝術特色與泥塑融合等,不同的肌理形式產生的質感對創作者不同創作感情的表達有著深淺不一的效果。
泥塑紋理工具是表達我們想要表達感情和主題的工具。在現代陶藝中,有兩種制作泥塑紋理的方法:一種是制作印章,將圖案或文字刻在胚上,拋光后使用,有時候創作者為了保存方便和長期使用,雕刻的印章也可以進行燒制,這樣不易磨損,還能作為紀念品長期保存;另一種翻模方法也可以達到復制的效果,就是將紋理清晰的物體粘在粘土上,然后用刷子將紋理處用水抹平,取出紋理物體,用粘土在紋理周圍筑壩,最后用石灰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經過一定時間后,倒入紋理上,不超過2-4mm,灰泥完全干燥后可以剔除,這樣就可以制作出完整的泥塑紋理。
第一,創作者可以利用材料本身自然肌理進行創作。因為不同泥料有不同的顏色、顆粒感等物理特性。而且不同顏色泥漿的混合會導致顏色和質地發生不均勻變化。比如,不同顏色粘土的組合可以產生不同的顏色和紋理,白泥、黃泥和綠泥可以實現深度或淺層的簡單整合。第二,創作者還可以將泥與樹葉、花瓣等有紋理的物體結合起來,使它們在緊密貼合的條件下有效地塑造泥塑肌理。第三,還可以通過創造者的想法,在創作過程中塑造黏土。比如創造者可以通過繪畫和寫作來創造,他可以用不同的畫筆在燒制的陶瓷藝術作品上形成不同的線條和圖案,形成視覺沖擊,并通過不同的繪畫方法形成情感延伸的精神感受。第四,創作者還可以將顏料與水或膠體混合,形成不同濃度和質地的彩色介質。用噴槍直接噴涂或自由噴涂較厚的顏料,而不是用刷子作為顏色的中間載體,或加入吹氣形成各種形式的紋理。膠水等特殊物質的特殊質地可以在瓷器表面形成鏡面般的光澤。第五、通過熏炙的方法,利用火焰的溫度將泥土燒焦后會形成炭黑的泥土,是以聚集體形式存在瓷器表面或深入部分空間,可以為不同化學物質作為引導線路,制作獨特的紋路。第六,就是進行刮刻的方法。如果說泥塑是由堆加法的基本方法塑造而成,是“做加法”的藝術品,那么以刮刻的形式以專門用于木 料、石料等削減法“做減法”。鏤空也是表現方式的一種,可以形成較強的空間表現力。
另外,創作者為了實現不同泥塑肌理,可以通過不同的燒制方式達到不同的效果。首先是鹽燒,就是在燒制過程中將氯化鈉撒入在燃燒的窯爐,可以形成帶有獨特肌理的透明釉。其次是熏燒,就是在素燒完成后再選用木屑、樹枝、報紙等作燃料產 生濃煙,通過坯體表面的縫隙使炭黑附著于作品表面,形成自然的斑駁效果。還有柴燒,用木柴直接燒陶,使柴火直接在體坯上留下自然的“火痕”以及木柴燃燒后的灰燼,形成“落灰釉”,使得作品色澤溫潤,富有變化。另外,創作者還可以通過控制燒制的溫度實現對材料的改造,比如將羽毛放到剛燒制完成的陶器上,可以創造獨特的體積與紋路。對陶器雕塑進行上釉,還能有效提高整個陶藝作品的光澤度和防水性,使得通過泥塑肌理創作出來的陶藝作品更具觀賞性,釉面按照不同的燒制條件,會細致地區分成低溫釉、中溫釉和高溫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陶瓷泥坯在晾干后更易發生破裂,所以,陶瓷藝術創作者要更加謹慎,在必要時也可以利用必要的輔助手段進行上釉;在給陶泥坯進行上釉前,先把泥坯表層的塵土和污物清理一下,借此來提高其對于泥釉的吸附性。
總之,本文總結了泥塑紋理工具的制作和應用,對今后泥塑紋理工具的開發、創新和更詳細的歸納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陶藝中泥塑的肌理是產生質感、表達情感的有力工具,我們從精神層面出發去創作,可以創作出很多優秀的作品。通過本文的寫作,我也對現代陶瓷藝術的肌理裝飾手法有了更好的了解,通過對泥塑肌理工具的制作和應用的歸納,也使陶瓷愛好者可以更直接地了解泥塑肌理的一些應用方法,從而為今后陶瓷愛好者自己制作肌理工具提供一些有益的經驗。最后,對于泥塑中肌理工具的深入探討,不但能夠讓人們以更為寬廣的視角審視現代陶藝的創作,而且幫助人們重新思索怎樣更加巧妙地使用肌理工具。由上文中的實例可以發現,由于泥塑紋理工具的應用自古以來就存在,因此,對于我們目前來說,我們應該從繼承和發展的角度來看待泥塑肌理在現代陶藝創作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