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乙鋒
(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系,貴州 貴陽 550081)
現代學徒制是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辦學模式。基于此,我國高職院校迫切需要根據現代職業培訓模式提高技術人員的技能。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瑞士以及其他發達國家均有自己的人才教育培育模式,這對于我國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模式來說,深入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現代學徒制的經驗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企業、人才、高職院校打造了合作平臺,也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因此,我國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應該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入挖掘過去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不足,就過去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率不高、社會適應性不強等問題,為我國高職院校應用技能人才培養提供重要渠道。
現代學徒制度是基于特定時代背景下產生的,也是建立在工業發展時代背景基礎之上的,因而其帶有學徒制的性質,即師傅帶徒弟。但與傳統師徒制存在顯著差異,現代學徒制并不是封閉式師徒教學,其在緊密結合市場需求的基礎上,融入現代高職院校課程講述的優勢,通過這一模式培養出的人才,兼具理論與實踐優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融入社會,對于學生職業素質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從現代學徒制的特征來看,其與傳統學徒制模式是存在明顯區別的。從當前我國現代學徒制發展脈絡來看,我國對現代學徒制的定性,并不是單純基于生產技藝存在的,其重要目的在于培育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應用技能人才。我國在借鑒傳統學徒制優點的基礎上,圍繞人才培育這一核心,通過引入高職院校人才培育這一方法,使得兩者充分結合起來,為我國經濟發展貢獻專業技術人才。
現代學徒制模式成為我國應用技能人才培育的重要模式之一,對于我國現代應用技能人才培養有著重要意義。
(一)現代學徒制的存在深入結合市場需求,解決了人才與市場需求脫軌的問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人才需求逐步細化,對人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過去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不強,畢業后難以適應企業要求,甚至存在畢業即失業的現象,不能培養出合格有用的人才,對社會來說也是巨大的人才浪費,也一定程度阻礙了高職院校教育發展。現代學徒制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在師徒技藝傳授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更好的對接市場,這一模式下,學生不僅有更多的動手實踐能力,還充分掌握了技藝學習理論,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對于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有著巨大的幫助。
(二)現代學徒制的存在彌補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缺位,成為我國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和實踐。人才的培養是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什么樣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滿足市場需求是當前重要的議題。為解決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差異,現代學徒制就是高職院校教育改革重要的路徑之一。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課程不斷改革,新的應用技能課程不斷開發,構建起一套符合現代人才需求的課堂體系。
(三)現代學徒制拉近了高職院校和社會的聯系。高職院校過去與社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校園內的研究與社會需求存在差異,學校和企業的聯系相對較少,存在彼此之間互相不了解的現象。現代學徒制引導下,高職院校師生密切關注社會發展動向,拉近了企業與師生的距離,成為高職院校師生融入社會的重要推動力。
我國現代學徒模式的特點之一是符合當下我國國情,切實推行產教融合、拉近職業教育與勞動用工之間的距離,在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每名學生成長過程中都有輔導員、專業教師、企業師傅等進行指導。通過使用不同的教學和培訓方法,使學生更容易獲得不同的教學內容,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內容,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價值。
(一)現代學徒制可以更好實現教育目標
如果高職院校采用“2+5”教學法,這將意味著學生每周在課堂上接受兩天的理論培訓,其余的五天去企業與實踐師傅學習技術經驗。高職院校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簽訂聯合培養協議,進行聯合招生,完成招生--招工一體化。聯合培養企業負責學生的應用技能培訓,包括技藝師傅的提供,實習實訓倉所打造等,校企雙師共同完成學生的培養。教學實習過程中每個師傅應帶有限數量的學生,師生比應有所控制,應在符合要求的基礎上滿足學生技能學習要求。在一些高職院校,輔導員或專業教師被派駐學徒制班跟蹤學生學習的動態,及時掌握學生技能學習的進度,另外還可以與企業教師共同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考核,防止學徒制流于形式。根據高職院校課程授課的時間,帶學徒的師傅可以自由決定學生學習的時間和形式。最終目標是滿足學生的能力發展要求。教育學家維斯·格爾在其著作中認為,學校和企業可以靈活地決定進程,成熟的現代學徒制通過編制優秀師傅檔案來完善現代學徒制。長期合作和足夠的報酬加強了教育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密切聯系,提升了學生參與社會實習實踐的積極性。
(二)現代學徒制可以幫助學生盡快掌握生產技藝
過去熟練工人沒有受過專門的教育和培訓,無法掌握專業技能原理,當一旦發生技藝改進,則無法進行相應的變通。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應打造相應課程體系的,校企共同開發課程,改變原有教學方法。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基本理論、設備結構和儀器的性能,然后再說明技術及如何進行操作。學生一步一步地進行學習、訓練。根據訓練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師傅在進行分析和糾正。然后,每個學生都可以熟練的掌握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在這一方面,也可以確定技術學徒資格。此外,學生可以結合自己認知程度調整學習計劃。在符合規定的條件下,可以傳授其他技術經驗,擴大學生的認知層面。
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他們主要由教育系統管理和控制。學生在企業學習,在那里他們有機會獲得生產實習的機會,現代學徒模式不僅符合學校和學生的利益,還可以幫助學生獲取一定收入。因此,這是一個真正的雙贏的措施。在學習過程中,許多老師表現出高度的耐心和責任感,他們不僅教學生應用技術,還可以提升學生合作意識,培養他們的勞動熱情,進而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和技能。
(三)利于推進優秀產業文化進入教育
如今,在校園中展開具體的學徒制教育,可以發揮出師生之間對應價值,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會首次進行學習相關的企業文化、以及優秀產業文化,從這些文化中汲取價值,然后開展具體的教育工作,教師先吸收這些教育資源價值,方便為學生進行知識階梯傳導,就在這個開展教育的環節,便是優秀產業文化進入校園、職業文化進入課堂的完美體現,在教師開展教育的時候,會將生態環保、綠色節能、循環經濟等先進理念融入教育過程,更加有利于促進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有機融合,對于職業精神滲透上,教師一定要根據具體的內容作出調整,完成最基本的學習任務與目標,這種學習模式是有利于培育學生具備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探索創新的工匠精神的,畢竟教育是能夠傳遞著文化,他是年輕一代能夠迅速、經濟、高效地占有人類創造的精神文化財富的精華,迅速成長為具有攝取、鑒賞、創造文化的“文化人”,與此同時,教育將人類的精神文化財富內化為個體的精神財富。此外,這種文化的傳播,指向自身灌溉生命力和新鮮血液的過程,教育為傳播、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是最積極、最有效的;還有教育對文化的選擇意味著價值的取舍與認知意向的轉變,并且它是以促進文化自身發展與進步為目的。教師提供的教育在本質上可以說是一種文化價值的引導,作為教育者要對自己的引導工作產生熱情,學生最后總是要面向這個社會,提前向學生灌溉一些知識,可以幫助他們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與此同時也會為社會打造更多的“大國工匠”而夯實基礎。
重要的是學生接受知識的洗禮,也會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生產技藝,他們總是要經歷過從無到有的過程,從了解知識逐漸運用知識,在傳播教育思想的時候,也會教給學生節約資源的思想,這樣的話學生就不會對資源進行無序且過度的操作,也會逐漸懂得節約資源。在成為社會成員之前,學生經歷過教育的培養、篩選與提高之后,也會走向不同的社會區域,成為不同的社會層次,進入不用的職業崗位,在調整的過程中,會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征,充分展現其智慧才能,實現他們的人生抱負與目標。這就是教育的優勢與價值,作為教育者要明白,在教育的過程中也要深刻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最后可以讓教育生花,實現教育公平的同時,讓學生們逐漸走向參與公平競爭的道路之中。
總而言之,對于校企合作來說,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對其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不僅能夠更好地在校內對人才進行定向培養,還能有效提高人才質量。結合我國當前的高職院校學徒制實施情況來看,這是一個高職院校、企業、學生三方參與模式,在此平臺上,學校學習與職業技能應用結合起來,充分融入高職院校學生技能培訓的優勢,以理論促進應用技藝的提升,從而培養出技術與理論合一的現代化應用型人才。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提高,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職院校必須建立一套現代人才培養制度,使得現代學徒制在不斷改革的基礎上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人才培養創作一條切實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