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鵬 圣昕
(北方工業大學,北京 100144)
一、法律援助制度切實體現了“相關部門對權利的保證與尊崇”原則
法律援助是對“相關部門對權利的保證與尊崇”理念的貫徹和落實。對于涉及人們生命、健康、生存、自由和安全等基本權利,通常通過法律援助制度使其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由律師等法律工作者給予無償法律援助。對于那些經濟困難的人們來說,對上述基本權利給予法律援助實質上就是保證與尊崇權利,就是貫徹“相關部門對權利的保證與尊崇”的宗旨和原則。
而法律援助對于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在適用上的平等則能體現保證與尊崇權利。對于那些合法權利被侵害的人,給予他們法律援助,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就是保護其權利的最好體現。而對被告人的法律援助則體現我國法治的人性化,體現反對侵權與保護權利并重的法律理念,實質上是保證與尊崇權利的另一種表現。而凡屬經濟困難或其他原因沒有委托辯護人以行使辯護權的被告人,有關部門則通過法律援助實現其辯護權,尊重和保障其權利。
二、法律援助是實現公平正義的重要手段
平等對待正是人們在規則面前一律平等原則的體現,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具體方式。而法律援助對象既包括經濟困難的人們,也包括非經濟困難的特殊主體,如案件中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凡符合相關法定條件者,均給予法律幫助。法律援助就是對上述主體的法定事項給予無償法律幫助,以體現規則面前人人平等,使當事人不會因經濟原因而造成規則上的不平等,也不會因非經濟原因受到來自家庭或社會的歧視而導致規則上的不平等,依法一律給予維權保護。可見,法律援助與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相符。
公平正義既是實體上的,也是程序上的。而法律援助對受援人的規則幫助則兼具實體和程序兩個方面。法律援助依法維護的正是當事人的實體權利和程序權利。在實現受援當事人實體權利保護的同時,又實現規則程序的公正,是法律援助的職責和義務。法律援助是公平正義的一個重要方面,這種公平正義不僅僅以實體權利爭議的依法獲勝為標志,還在于規則程序方面的公正。如對被告人的法律援助更多體現的則是法律程序上的公正。
我國法律所設定的代理人或辯護人的法定職責均是依法維護委托人的合法權益,在表面上看似乎沒有提到追求公平正義。但規則對當事人實體權利和程序權利的保護,則是對公平正義的肯定,規則適用本身就是確定和平衡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的結果。法律援助則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體現了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法律援助極具公平正義性,它是公平正義的一個產物,又是實現公平正義的重要手段。
三、法律援助是義務也是責任
律師事務所有義務安排本所律師承辦法律援助案件或事項,對法律援助不得推諉、敷衍或以任何形式消極不作為,應依法履行代理人或辯護人的職責,依法維護受援人的實體權利和程序權利,應當同提供有償法律服務一樣,盡職盡責地依法維護受援助的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律師和律師事務所應當認識到承擔法律援助是遵守和執行規則,是盡規則義務,應當將承擔法律援助視為一項重要的執業責任。
對法律援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而言,法律援助是其日常工作,無論是法律援助的審查和受理、組織實施,還是直接承辦,均是其工作職責。此類法律援助主體依法享有法律援助的權利,承擔相應的法律援助義務,負有法律援助的法律責任,對本屬其本職工作的法律援助應盡職盡責,并接受有關部門和社會的監督。
四、法律援助既是部門責任也是社會責任
如前所述,從法律援助工作的角度講,法律援助的部門責任主要是通過法律援助機構來落實的,可以說這是狹義的部門責任。而廣義的部門責任應當包括相關行政部門及其下屬各職能部門,不應僅限于司法行政系統的法律援助機構、公證部門、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部門及其所屬職能部門對于涉及法律援助事項的服務項目或行為,如法律援助人員依法調查取證、查詢檔案資料和非訴調解等,均應提供方便。部門及其所屬各職能部門都有法律援助的義務,只是其可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不同而已:在各自職權范圍內以其掌握的各類資源直接提供法律援助,或為法律援助提供各種便利條件,間接提供法律援助,都是盡法律援助的部門責任。
私人律師依法承擔法律援助義務即是律師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體現。私人律師并不領取部門薪酬,也不是法律援助機構的工作人員,其本無義務承擔部門的法律援助責任,但為體現法律的公平正義,有關部門將法律援助設定為包括私人律師在內的律師的法定義務,以法律的形式明令私人律師承擔法律援助的社會責任。至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法律援助志愿者等主體自發的法律援助,則是承擔法律援助社會責任的典型體現。
法律援助更廣泛的社會責任主體還應該包括審判部門和檢查部門,他們也應該以不同方式依法承擔法律援助的社會責任。《關于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提供救助的規定》就是各級部門承擔法律援助社會責任的規范性文件,“司法部門救助”與“法律援助”雖名稱不同,但本質上是一致的。當然,上述部門承擔法律援助社會責任的主體范圍只能通過制訂法律援助法來加以確定,作為行政法規的條例不可以為非行政部門的上述部門設定法律援助的社會責任或義務。
五、法律援助應兼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和我國傳統美德教育
從廣義上講,法律援助也屬于政法工作的一部分。由于法律援助無償為經濟困難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特點,更應注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加強法律援助隊伍思想建設,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落實到法律援助工作中,通過法律援助體現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要求,保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在當今市場經濟的社會條件下,人們更注重經濟效益,而法律援助并無經濟效益,它體現的是社會效益,體現“以德治國”的思想方略。因此,在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前提下,法律援助還應注重我國傳統美德尤其是德善觀念方面的教育。
扶弱濟貧、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治世,首先要治心。法律援助工作則須先治管理者和提供者之心,法律援助的所有參與者都應該有一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之心,都應該有一顆自愿向社會貧弱者提供法律知識和智慧的無私奉獻之心。所有參與者應該懂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敬人者人皆敬之,愛人者人皆愛之”等古訓所揭示和反映的社會因果規律,應該懂得: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并不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幫助別人才是真正幫助自己。所有參與者應該明白:法律援助既是履行法律責任和義務,也是個人無償回報社會的一種善舉;有償法律服務得到的是有形的金錢物質報償,而義務法律援助獲得的則是無形的社會功德福祉;法律援助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
六、法律援助是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和諧首先是弱勢群體的和諧,涉及他們生存權和發展權等權利問題的切實解決,才是真正的和諧。法律援助就是有關部門為此設立的一個法律救助和保障制度。
實踐中確有許多當事人因經濟困難而無力聘請律師,他們自身又不能解決自己所面臨的法律糾紛或問題,因此迫切需要獲得無償的法律幫助,以度過法律難關。法律援助正是為了保障此類經濟困難的人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而設立的。有關部門將涉及經濟困難當事人生存權和發展權的法律爭議事項納入法律援助范圍,并提供無償法律服務,以解決受援者法律上的困境或窘境,并使他們也能像其他人一樣平等地以法律手段實現自己的權利主張和法律保護,實現經濟困難者的權利保護,平衡法律服務資源在不同經濟水平人群之間的分配,實現弱勢群體的同步發展和社會的共同進步。
總之,我國法律援助事業雖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仍有許多不足及尚需完善之處。而在完善我國法律援助制度建設的過程中,應結合法律援助工作自身的特點和實踐經驗,同步進行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為核心的法律援助理念教育,樹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法律援助思想及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的法律援助意識,認清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法律援助所肩負的責任,使法律援助教育適應我國現階段所處的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時期的特殊要求,實現法律援助事業的不斷進步和完善,保障法律援助事業始終與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