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蘇州市農村干部學院,江蘇 蘇州 215011)
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這次黨代會首次提出的新表述,它的提出意義重大,它表明中國經濟不再像過去一樣迫切追求經濟高速增長,而是開始轉向追求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業作為我國重要的產業之一,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又肩負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對其它部門起著輸送原材料、勞動力等重要作用,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對我國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糧食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糧食安,天下安”。我們應當明確意識到這既是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也是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標所在。農業的轉型升級其目的也是為了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我國經濟經歷了一段時期的高速增長,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顯著,但也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如環境惡化、資源消耗過快等。由此,以習總書記為代表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做出了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科學論斷,判斷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發生了歷史性重大變化,這意味著我們不再像過去一樣迫切追求經濟高速增長,而是開始轉向追求高質量發展階段。2020 年,深圳成為全球首個實現5G獨立組網全覆蓋的城市,中國已經成為移動電訊技術領域的領跑者,5G 技術的突破與發展則充分說明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已經在轉換進程中。我國經濟已經開始向形態更高級、結構更合理、分工更優化的階段演進。
由高速轉為高質量發展,就意味著我們不再像以往那樣片面追求GDP 目標,經濟依靠大量消耗資源實現粗放型高速增長;由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群眾的需要是日益增長的,這種需求會隨著內外條件的改變不斷變化和提升,這就表明發展的內涵也必然隨之而不斷豐富、完善,發展會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過程。
綠色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的發展主旋律,踐行習總書記的兩山理論,也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根本遵循,農業高質量發展應該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思想。
農業高質量發展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也就是農產品安全問題。民以食為天,農業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部門,供應著其他各部門生產所需的原料,所以農業出問題就是大問題。高質量的農業必須要解決人民群眾對優質安全農產品的需求,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這就要求農業發展方式要實現根本性轉變,也就是要從過去片面追求數量、規模,消耗資源的粗放式的發展方式,轉變為注重發展質量,追求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發展。
福利經濟學是由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斯和庇古于 20 世紀 20 年代創立的研究社會經濟福利的一種經濟學理論體系,而經濟福利則是指人們的各種欲望或需要所獲得的滿足和由此感受到的生理幸福或快樂,它由個人福利和公共福利兩個部分組成。于法穩等研究發現有科學研究證明,如果動物身心健康、心理感覺舒適、營養充足且安全,并且能夠自由表達天性,不受痛苦、恐懼和壓力威脅,則認為滿足了動物福利的要求。動物尚且如此,身為靈長類高等動物的人類,對福利的需求當然更為強烈和迫切。潔凈安全的食物和飲用水、良好的生存環境都是經濟福利的內在最基本層次,也是馬斯洛需求理論里最基本的生存安全的需求。過去片面追求速度的增長,帶來了一系列的后遺癥其中就包括對環境的破壞和食物安全的缺失,也就威脅到了人類最低層次的需求——安全。這些都對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2014 年,黨中央判斷并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動力也要求從過去的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帶動粗放的、追求總量的發展,開始轉向要靠創新驅動。創新推動發展,農業的高質量目標也將由此實現。
從當前農業發展情況來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以科技為支撐,促使農業開始慢慢呈現出更具智能化、現代化的發展情況。農業高質量發展是一個長久發展的過程,農業高質量的內涵也不僅僅是農產品生產高質量,其中還相應伴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當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相應發生轉變時,農業生產制度、組織形式也會相應進行轉變。由于歷史制約,促使我國在走向農業高質量的道路上遇到了諸多挑戰,不同于已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國家,需要妥善解決既往發展中的問題,實現更高水平的建設,實現農業高質量,全面提升農業競爭力。首先,從我國土地制度的角度進行分析,土地制度是社會政治、經濟、理論文化共同作用的產物,科學合理的土地制度,符合國情發展、帶動農業發展。在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土地制度也處于調整和完善狀態,能夠更好地應對生產關系調整的諸多要求,也能夠相應帶動資源配置、應對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其次,從我國農業經營規模來看,我國農業呈現形式比較特別,是一種適度規模經營的新模式、新方式,將農民合作社作為主體,能夠有效應對既往農業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提高市場對接能力和科技推廣能力,還可以結合不同地區農業發展情況,將土地產出率、綜合勞動生產率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靈活調整本地區農業經營規模。再次,從微觀農業技術推廣情況來看,多種農業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農業種植水平,而且還可以改變傳統農業種植結構,更高地滿足農業種植需要,實現人與自然協同發展。過去,在農產品種植過程中,只能通過天氣預報對氣候進行綜合評判,相應采取農業耕作措施。如果預報出現問題,則極易造成問題,甚至形成農業損失。現階段,通過農業技術的引用,則可以從農業土地出發,應用不同的農業技術,更好地實現綠色產品、有機作物的種植需求,實現農業生產和市場需求的契合性和一致性。將技術手段應用于農業生產中,破除傳統的農業種植結構和農業生產格局,開始形成品牌意識,構建形成“產—銷—運”生產方式,切實帶動農業恒穩建設和發展。鑒于此,科技帶來的諸多進步,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農業高質量發展良好的調節,還能夠相應實現農村發展和農業建設的有機結合。
農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完整的金融產業鏈,近年來,農業產業鏈也開始在技術應用下,朝向信息化進程演進,深刻改變著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農業產業鏈融資則成為一種全新融資方式,能夠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基于農業產業鏈的應用特征,將上下游客戶緊密聯系到一起,實現數據決策、信息調控,無論是日常管理效率,還是金融服務質量,都有了顯著提升。基于日益完善的農業金融產業鏈則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形成良好條件。
從當前我國農業空間格局現狀進行分析,耕地作為農業生產的基本載體,耕地空間格局也發生了諸多變化,相應予以農業高質量發展諸多發展機遇,帶動我國農業建設。
一方面,對于耕地空間格局,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土質結構和氣候環境存在明顯差別,能夠用于耕地的土地則主要集中于地勢平坦地區,如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近年來,耕地主體也不再局限于以上地區,開始慢慢呈現出北移趨勢,那些自然條件較差地區的耕地面積不斷增加,例如西北地區、東北地區,相應帶來的是那些自然條件較為優越地區的耕地面積相應減少,例如珠三角洲。另一方面,對于農業生產空間格局,和耕地空間一樣,開始呈現出北移的趨勢,現如今也開始慢慢穩定,從原有的“南糧北運”,慢慢轉換形成“北糧南運”的發展格局,無論是經濟作物,還是畜產品產量,相比以往,都開始不斷增加產量,予以農業高質量發展良好的條件。以水稻為例,水稻作為一種主要的糧食作物,近年來開始慢慢呈現出“北增南減”的發展趨勢,黑龍江是主要的水稻生產國,從改革開放以來,種植面積占比不斷增加,現如今已經超過全國總水稻種植面積的13%。我國主要經濟作物也開始響應進行中心轉移,其中,以棉花為例,我國棉花種植呈現出“一疆獨大”的空間格局。糖類作物分布范圍更加廣泛,除了廣西、云南等地,內蒙古、廣東等地也是主要的糖類生產區域。對于我國主要的養殖產品,整體發展還較為均衡。其中,以牛羊肉生產為例,則開始慢慢進行生產重心轉移,慢慢從牧區轉向農區,并慢慢集聚在我國東北地區。
農業高質量發展旨在實現農產品的高品質、農業生產的高效率、農業發展的現代化進程,從而以農業助力社會進步,提高經濟效益。為了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咋,則應當不斷加強對技術手段的應用,通過多樣化的農業技術,著力挖掘農業發展優勢、農業生產潛能,促使農業生產始終保持著高效率、高水準。首先,對于農業部門單位,則選喲充分發揮好自身的職能,做好農業技術和農戶之間溝通的橋梁,不斷加強農業技術研究、積極引進多樣化的科研力量,加強技術創新力量,打造優勢農產品,進而形成地區發展特色。還可以通過和當地科研機構相合作的方式,以特色農產品形成地區特色,從而帶動農業產業化的協同創新發展。其次,隨著各種農業技術研究力度的增強,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將泛化的農業高質量發展量化為一個個具體的任務指標,指明當前農業發展方向,如果在日常工作中發現任何問題,也能夠及時進行問題處理,拓展和豐富農業市場環境,實現互聯網+農業的深度融合與發展。
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實現農業的高質量建設,則可以從農業建設情況出發,整合本地特色、把握市場環境,將農業生產各個要素整合到一起,從而構建形成更加完整的農業產業化鏈條,實現資源節約和優勢互補,著力推動農業長遠建設。整合本地農業資源、挖掘特色農產品,構建形成農業發展共同體,著力形成競爭性發展優勢,全面提升整體成效。與此同時,還可以加強組織協作、形成品牌力量。在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和其他社會組織進行合作,能夠不斷提高農產品的曝光量,帶動地方農業產業鏈條的長久發展。還可以將農業和旅游業、文化業緊密結合到一起,通過豐富的農業資源,為旅游產業建設添磚加瓦,構建形成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格局,實現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發展。
踐行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維理念,農業高質量建設也應當沿著綠色化、生態化的發展方向,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建設。現如今,綠色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的發展主旋律,在農業建設中通過生態環境保護不僅能夠構建形成良好的農業種植條件,也能夠帶動農業產業化創新發展。農業部門應當不斷加強技術研究和綠色農業宣傳,促使農民都能夠認識到生態農業建設的必要性,參與到生態農業建設中,從而推動農業高質量。
新時代新變化,人的需要相比過去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發生了很大提升,跨上了更高層次,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不一樣的變化,這些都對農業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必將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的臺階,現在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們明確農業發展思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實施調控時都須以此為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