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迪 王秀琴
(山東理工大學,山東 淄博 255000)
中小學民樂隊的建立是學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體現,也是造就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方式。民族樂隊進校園對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傳承意識及民族文化認同感有著積極意義。民樂隊的訓練過程是以學生實踐為主的能動性訓練,通過團體活動訓練不僅可以培育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協作精神,而且對于學生的健全人格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學生在練習演奏樂曲時能逐步獲得自我認同感,增強自信心,利于心理健全發展。與此同時,學生利用排練之余,可以豐富業余生活,陶冶情操,提高音樂素養與音樂鑒賞水準,健全審美情趣,真正做到綜合全面發展。
學校對于民樂隊的后備支持是民樂隊開展訓練的關鍵,一個樂團的建立和發展需要學校的重視與扶持。首先,學校應設立一個專門的樂隊訓練場地,讓隊員們有足夠舒適的排練環境。其次,學校應給予民樂團經費上的支持。就如在購置樂器方面需購買齊全樂隊所需的必備樂器。一般一個完整的民族樂隊由四個主要聲部組成,分別為拉弦組、彈撥組、吹管樂、打擊樂這四個聲部,要確保樂器的合理配置,才足以組成一個較完善的樂隊,為樂隊的長期發展奠定基礎。
中小學民樂隊的規模多以中、小型為主,約為30-40 人左右。每個學校視學生情況而定。樂隊的成員都應由在校學生組建而成,其整體水平和演奏能力都直接影響到整個樂隊的質量。學校可以先進行招納樂隊成員的宣傳工作,招納音樂特長生或者有興趣學習音樂的學生,讓學生進行自愿報名。在選拔時,可以讓學生演奏一首自己熟悉的樂曲或練習曲,來評估學生的演奏能力和音樂水平,之后再對學生的綜合性方面進行考查,考察內容可包括難度適中的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和視奏能力等等。考查合格的學生方可加入樂隊。
老師是民樂隊排練的指導者,引領樂團演奏的駕馭者。一個想要發展好的樂團就必須有專業的領導者。一個具備專業音樂素養和音樂內涵的樂隊指揮是樂隊組成的基礎更是關鍵。除了具備樂隊指揮,還應引進樂團內各個聲部所需要的專業器樂演奏教師,能對學生進行專業的指導和訓練。只有滿足民樂隊所需要的優秀師資配置,學生才能更好地進行專業知識學習與訓練,相互協作,高速發展。
民樂隊的訓練是發展的核心,一個出色的樂團離不開平日里規范的排練。因此,學校樂隊的排練不能僅僅只靠一首樂譜的練習,還應設立幾種應有的音樂常識課程,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把音樂常識運用到排練中去,大大提高排練效率。
1.重視音樂理論基礎學科的設置,開設基本樂理及視唱練耳課程。想要樂隊排練進展快,就要打牢基礎。音樂理論知識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樂譜知識。有了對音樂的理解基礎,學生就可以做到舉一反三,還可以自主開展音樂學習,提高排練進度。
2.堅持樂隊整體的基本功訓練,樂隊老師可以針對這幾個方面對準訓練:節奏型、速度、力度、音色、音準這五方面訓練學生的合奏能力,講求訓練方法以及規范性。節奏訓練是樂隊訓練的首要條件,老師們可以整理出不同類型的節奏型練習,注意難易程度,由簡到難打印分發給學生練習,保證后續排練的順利進行。
3.強化技術技能訓練,老師在排練樂隊曲目的同時,還應穿插著大量練習曲的訓練。樂曲就是將各種類型的練習曲聚集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種難度高的“練習曲”。練習曲的訓練方向具備針對性,慢練時需做到通透飽滿,快練時需做到清晰整潔。在訓練樂隊曲目時融會貫通練習曲的練習方法,會讓整個樂隊省時省力。
4.分聲部細致練習,由專業老師對樂隊的各個聲部進行訓練以及指導,最關鍵要做到將樂曲分段、慢速練習。把重點更多地放在音樂細節力度、音準及音樂表現力的處理上。每個聲部先逐漸解決問題練習好,才能減少各聲部之間的磨合問題,節省時間高效完成訓練。
在樂曲的選擇過程中應當根據樂隊的整體水平來選擇排練曲目,選擇符合學生興趣的樂隊曲目。曲子既要選擇學生耳熟能詳的,同時樂曲的難易程度要符合校內學生的接受能力水平,在樂隊初級訓練階段可以選擇家喻戶曉的合奏作品《花好月圓》《喜洋洋》《茉莉花》等,其次還要注意作品的調式調性,初期可以選擇以C 調G 調D 調為主的簡單大調式。后續隨著樂團水平的提高,再可以選擇《豐收鑼鼓》《慶典序曲》等一系列大型相對困難調性的合奏曲。學生在熟悉音樂的基礎上,更容易產生音樂共識。最后還要注意在選擇以上具有時代傳承意義的經典曲目的同時更不能忘了與時俱進,注重傳統曲目與流行曲目相結合。讓學生可以隨時接受到音樂文化前沿的音樂元素,提升時尚氣息,給學生注入新鮮感,避免排練的枯燥乏味。
中小學生加入民樂隊大多都是因為好奇心和興趣愛好,對于他們來說,通常做不到長期堅持注意力。這就需要老師在排練中正確引導學生興趣,老師可以運用孩子喜愛的通俗易懂講故事的方式給學生介紹一首作品,首先讓學生了解樂曲的音樂背景,并積極引導他們成為“故事”的敘述者,以第一人稱的身份深入到音樂作品中去,仿佛每排練一次就是講述故事的過程。這樣不僅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演奏出的音樂也更具有形象性、生動性。也可以讓學生運用聯覺想象力啟發興趣。以一首作品為例,老師可以把一個作品中的某個音樂場景進行細致描繪,讓學生進行畫面想象。學生會根據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對作品產生更深程度的理解,這樣一來學生主動思考性意識增強,在得到訓練的同時,學生也更愿意投入到排練中去。
實踐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只有經過舞臺上的實踐,才能真正地提高樂團水平。樂團的辛苦訓練成果很容易就能在演出實踐中得出答案。音樂的本質就是一種表演藝術,而民樂隊作為一種表演形式可以將音樂的美感染給他人。首先,學校應當積極組織開辦藝術活動、匯報表演,為樂隊提供各種演出機會。積極鼓勵樂隊進行表演實踐,并對參與藝術活動的樂隊和隊員給予證書的頒發,以此進行表彰獎勵。其次,讓樂隊盡可能地多參與校內外的比賽、對外交流演出等等,在實戰的狀態下,才能展現出樂團的真實演奏水平。讓學生在實戰中鍛煉、成長,引導積極向上的舞臺表演欲,讓學生們把能上臺參賽演出看作是一件偉大光榮的事情,增加隊員們的表現力和自信心,增強樂隊各聲部之間的合作默契,在表演當中收獲自信心與成就感。
樂隊是由指揮和隊員組成兩者缺一不可,離開誰也無法獨自運作。指揮與隊員之間的契合程度是優秀音樂呈現的要點。指揮在演奏過程中對整個樂隊起統一組織與引領作用。這就需要培養隊員養成看指揮的習慣,許多樂隊的隊員只顧自己的樂器演奏,在演奏時注意力只集中在了譜面上,無法有空余的精力領會指揮的圖示動作與情感表達。不能明確清晰的掌握指揮的強拍、弱拍、收拍和起拍的指揮動作。導致樂隊出現“兩頭跑”現象,“沉浸”在各自的音樂當中,這是樂隊演奏最大的忌諱。只有隊員和指揮想回配合默契,指揮什么隊員做到什么,這才能最終確保音樂的正確性,詮釋音樂的完美表達。
為了民樂隊的可持續發展,源源不斷的后備人才是支撐樂隊的重要保證。學校可以把三至五年級的學生作為樂隊選拔的主要對象,在每年的新學期伊始招納隊員引進人才。確保每年有新鮮血液的滲入,這樣就不愁無人可用。加入樂隊后由老師進行統一訓練指導,也可以進行老生帶新生的學習模式,讓新的樂隊成員更好地融入排練。
現如今中小學的樂團編制不夠齊全,聲部參差不齊向來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一個樂團是由音域各不相同的樂器組成。高中低聲部缺一不可。以樂團的彈撥樂器組為例,校內彈奏古箏的學生較多,而中阮、大阮聲部比較稀缺,由于古箏的音域與它們類似,于是可以選擇由古箏代替大阮或中阮聲部。以此保證聲部的完整性和聲音的協調性。
教師的音樂專業能力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訓練質量。民樂隊的指揮與教師的專業素養往往決定了排練效果。首先,老師在要求學生掌握音樂知識的同時自身應具有過硬的音樂素質。對于各個聲部的樂器來說,老師應當熟悉自己專業樂器方面的音域、演奏技法及樂器音色,以此來指導樂隊排練中所需的各種不同的音響效果。樂隊指揮需要擔任更多的專業任務,排練樂曲前的案頭準備工作是把握排練進度的基礎。指揮應對排練作品的類型、作曲家、作曲創作背景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對作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搜集與作品相關的一系列影音資料進行試聽學習。只有對作品做好細致充分的準備工作,才可以隨時應對排練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另外學校也可以聘請樂團專業老師指導、專家顧問蒞臨等客座模式對樂隊進行專業化指導,在學習培訓中增強專業能力。
中小學民樂隊的大力發展是增強中小學素質教育、培育學生建立合作意識的重要形式。民樂隊的組建可以提高學生們對于本民族傳統音樂的了解與熱愛,提高學生學習民樂的興趣。民樂隊的訓練是一個需要不斷磨合的過程,要更加注重樂隊的組織與排練工作。每個學校都應根據自身的樂隊情況進行合理規范化組建訓練,發現問題、提煉問題、解決問題。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強化專業技能訓練,讓民族音樂落實到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每一個角落,更好的弘揚傳承發展民樂,使中小學民樂隊發展之路走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