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瑞
(建水縣甸尾鄉文化站,云南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54318)
引言: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代表著我們民族的人文關懷和價值取向,同時也代表著我們民族的傳統智慧,是中華民族發展至今的重要精神家園,作為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文明發展中的重要文化土壤,同時也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的重要支撐。因為我國的很多少數民族在傳統當中并沒有文字,只有語言,所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中,就必須通過人的培養來達到傳承的效果,從目前來看,很多少數民族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時都會存在很多的問題,例如少數民族語言逐漸地消失,那么這會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同時學校方面對少數民族當中很多的傳統技藝和文化缺乏足夠的重視,沒有相關學科的設立,再加上一些商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使其原真性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這在當前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因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具備著一定的活態性特征,那么想要有效的保護這部分遺產,就需要對其進行更好的傳承和發展,目前關于這部分的研究成果較少,總體來看更多的研究內容是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個案,缺乏綜合性的研究內容,同時對于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方法也缺乏足夠的重視。因此本文對于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法創新進行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我國近些年來綜合國力的逐步增強,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更加重視,雖然當前對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并獲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其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具體包括這樣幾個方面: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都僅僅局限在少數民族內部,多采用的是師徒或者親子傳承的方法,例如苗族的蠟染僅僅在幾個村寨內部進行傳承,因為苗族蠟染只會在節慶等重要場合中才會進行。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當中,對保護一詞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即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進行保護的措施,包括遺產立檔、確認、宣傳、傳承等等,從而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更好地為人們服務。
過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因為有著本身的規律性,所以需要從小開始進行培養,但到了現代社會,因為需要開展義務教育,這與文化遺產傳承正好發生了時間上的沖突。較為典型的案例就是我國西雙版納的和尚生情況,傣族傳統待男孩子到了六七歲時會被送入到佛寺當中,必須出家才會被認為成年,但這時又是義務教育的階段,所以當前很多傣族的男孩都是兼顧著佛寺教育和義務教育這兩方面內容,從而出現了和尚生的情況。可以說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他們的文化權利息息相關,同時也會影響到他們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那么一旦義務教育與文化傳承之間出現沖突,又該如何進行選擇。
因為近些年來社會各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有關部門也將其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社會公共利益有著密切的關聯,有關單位開展這項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缺少相關部門的參與,那么如果非物質文化遺產缺少經濟價值,那么將很難獲得有效的保護。但一些部門在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并未做到精確的定位,沒有搞清楚傳承和保護的主體關系,從而導致了問題的出現。例如苗族的鼓藏節,在有關部門介入后,鼓藏節的組織成為了政府工作內容,主持人也變成了政府官員,而原本鼓藏節的主人竟然成為了參與者,在節日操辦中無論是程序、時間都存在著雙方的沖突。雖然這充分體現出了有關部門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支持,但實際上他們卻剝奪了少數民族本身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權利,對傳承方式進行了扭曲。
這里所說的整體性保護,除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各項要素之外,也需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具體包括了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等等,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社會傳承的重要基礎。例如匈牙利傳統舞蹈在進行傳承保護的過程中,同時也保護了與其相關的音樂和習俗,實現了對傳統舞蹈自然和人文環境的有效保護,這就是整體性的保護理念,通過這一理念的應用,使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保護的同時,也加強了民眾的歸屬感。例如苗族蠟染,掌握這項技藝的多為苗族的婦女,他們在對這項技藝進行掌握的同時,也了解這對于苗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從而使得自身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得到了增加。此外,在苗族神山上的碑林園,除了要通過雙語的方式來對苗族古歌和古辭進行傳承之外,也要保護好這些古歌和古辭所依賴的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如果能夠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做到整體性保護,那么就會有效地避免不當保護以及錯位保護等問題的發生。
因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備的活態特征,所以必須由少數民族當地的群眾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多年來少數民族的民眾在生活當中實際上在持續地傳承著這些文化遺產,所以他們無法被替代。在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相關部門的責任巨大,但一些政府部門并未明確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邊界,需要在實踐過程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強調了政府部門的守衛者立場,不可出現越位或者缺位的情況。本文認為,政府部門主要的任務應該是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造良好的條件,包括宣傳、場地、資金和公共服務等等,而并非直接對這一過程進行越俎代庖。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存在于少數民族民眾腦海當中的內容,這些內容是無形的,不能夠觸摸的,所以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在于傳承,需要重視人的培養。上文提到的匈牙利舞蹈傳承,之所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就是因為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社區的民眾參與到了其中,并將這些參與的社區民眾直接變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那么我國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也應該效仿這種模式,更多的讓少數民族社區民眾參與到其中,從而獲得更好的傳承效果。
因為歷史的影響和一些條件上的限制,一些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為其創建一個良好的傳承氛圍,我們一般將其稱作為文化生態。例如我國的中醫過去采用的是師徒傳承的方式,徒弟跟著師傅采藥,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各種藥材的辨認,并掌握其中的規律,通過在觀察和學習來逐步的積累治療經驗,從而成為中醫的優秀傳承人。那么從高等教育的角度上來看,應該對熟練掌握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考生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這里包括了少數民族語言,地方的高校也可以結合自身的情況來選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內容來設置加分的具體標準。但通常來看,這種加分標準不應該比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加分標準更低,讓考生通過傳統方式來進行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能夠在高考當中得到充分的認可。
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上來看,其余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并不矛盾,甚至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通過應用多媒體技術來增強影響力,讓更多的人們能夠通過多媒體來了解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對其產生更多的尊重和熱愛,這對于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法的創新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例如苗族蠟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可以通過攝像機拍攝的方式來進行記錄,這實際上就是通過媒體技術實現了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讓更多的人了解苗族蠟染文化和技藝,包括非常有名的《百苗圖》。同時也包括苗族神山上碑林原中的古歌和古辭,也可以通過媒體記錄的方式來實現傳承和發展,利用這種方式能夠讓其在社會大眾中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從而讓更多的人們認識和了解苗族的古歌和古辭。
結束語:總而言之,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自我創造并流傳下來的重要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人們的習俗和生活進行了記錄,而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文化強則民族強,如果沒有文化的繁榮,就不可能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以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為基礎而形成的,通過了多年來的淬煉而變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精髓。在這些文化精髓中,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是我們的重要任務,需要重視傳承方法的創新,更好地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