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
(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養殖業發展中心,貴州 三都 558100)
前言:淡水池塘養殖是水產養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養殖產出的魚多作為肉用投入市場,以無公害、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等商品屬性深受消費者喜愛。而淡水池塘養殖有著專業技術性強,產量高,生產流程便于管控等特點,成為當前漁業養殖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探究分析如何高產保質的科學養殖淡水魚類,對于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提升有著重要作用。
淡水池塘養殖產業中,以個體養殖的形式居多,因此淡水池塘養殖首先考慮的是成本問題,其次是市場需求。應盡量選取食性廣、抗病能力強、成本低廉、高產且滿足市場需求口味的品種。在這里推薦草魚與鯉魚作為池塘主要養殖魚類。鯉魚作為鯉形目魚類,其抗病能力與適應環境能力極強,在我國淡水湖泊環境廣為分布,成本低廉,易成活,除了肉用的品種鱗鯉、豐鯉、建鯉外,還有觀賞用錦鯉、紅鯉、荷包鯉可供選擇。鯉魚的養殖對水溫還有含氧量有著較高的需求,北方地區的水溫和水中含氧量環境適合養殖鱗鯉和紅鯉,而豐鯉這種稀有鯉魚則更適合在南方養殖。而草魚是鯉科,草魚屬淡水魚類,有著產量高易繁殖的養殖優勢,但抗病能力一般,其甘香溫胃的滋補效果受到一眾食客追捧。除此之外,養殖戶還可以根據自身養殖條件以及當地市場需求選擇鰱魚、青魚等品種選擇養殖。
在養殖池塘場地和養殖設施放置之前,應當在冬季對預選池塘的壤土進行凍曬,時長至少為20 天,春季對預選池塘的壤土進行日光暴曬,還要清除舊淤泥,確保池塘保水性,并噴施消毒劑殺滅病菌后,方可在魚苗投放前往池塘注水。確保魚苗在成長期間不受到細菌病毒的侵害,影響發育甚至死亡。
不管是養殖鯉魚還是草魚或其他魚類作為主要養殖魚類,對養殖環境還有水溫都有一定要求。因此池塘選取條件應盡量滿足光照充足、水源充足、電力供配、土壤水質無污染源、周邊環境無樹木無高大建筑,其次考慮交通條件便利。建設魚塘時,大小控制在0.267hm2左右,水深2 到3m 即可。長邊應為東西走向,寬邊應為南北向,這樣有利于提高飼料溶解率和排污、排水能力。水質環境條件要求ph度約為7.5至8.5最佳,池水透明度不少于25mm,池塘配套使用氧氣泵,確保水中含氧量不低于7mg/L。池塘土質盡量選取壤土地質,稍有滲透性最佳。除主要養殖用池塘外,還應設置過塘用的備用池塘,或者在主池塘內設置魚格。
由于淡水養殖魚類養殖過程中對水質營養有剛性需求,因此在魚苗投放前要先對池塘壤土進行催肥處理。首先對池塘注滿符合漁用標準的潔凈水,然后將發酵處理過的雞糞、還有液體肥水型氨基酸混合后投灑于池塘水中,最后飄灑光和細菌[1]。
與傳統的池塘混養模式不同,新型高產技術講究的是魚苗投放應遵循80:20 的比例原則,其中80%為主要養殖魚類,20%為其他服務魚類。養殖鯉魚時不搭配或少搭配草魚避免飼料搶食,養殖草魚同理。20%魚類以體型小的掠食型肉食型魚類為佳,可以以主養魚類剩余的飼料以及排泄物,還有水生的浮游生物、昆蟲為食,同時主養魚苗與服務魚苗的排泄物也成為了水生昆蟲與浮游生物的營養來源。這起到避免飼料浪費和動態調節池塘生態平衡的作用。投放魚苗數量不宜過于密集,這樣可以降低魚群的發病概率,通常情況每畝可放養800-1000 尾魚苗,輔以搭配200 尾左右的服務魚類。投放魚苗前,最好使用3%比例的食鹽水溶液對魚苗的體表進行浸泡消毒。投放魚苗時,應選擇體表無損傷、健康活潑的個體投放,對發現挑出的病壞死個體要隔離處理,防止病害污染魚群[2]。
魚苗投放進淡水池塘后,就可以進行養殖飼喂了。由于鯉魚與草魚有貪食的習性,因此新型淡水池塘養殖高產技術要求嚴格定時定量飼喂,避免魚苗過度進食導致泛塘死亡。春季依魚群的生長情況每天可投喂2 到4 次,夏季每天投喂3 次,秋季每天投喂4 次。切記不宜過度飼喂的同時,保證飼料充足,防止池塘魚群發生因營養不足而生長過慢的現象。夏季之前主要采用撒拋的方式進行飼喂,而夏季后是魚苗的繁殖生長期,此后選用投餌式的飼喂方式。
夏季之前可以只投喂主飼料。從夏季開始,每天至少要投喂一次青飼料。可以選取魚粉,豆粕,玉米粉,麥麩等作為主飼料,配合摻加礦物質,氨基酸,營養素等為輔飼料調配混合飼料。生長期魚苗對飼料的營養需求極為苛刻,要求飼料調配比例中,含有20%的粗蛋白,40%的碳水化合物,此外還要含有少量的粗脂肪和纖維素。青飼料則主要選取以苜蓿草、蘇丹草、旱草、水草等為主的制成飼料[3]。
池塘水質是高產池塘養殖技術的關鍵參數,可以說,魚苗的產量與生長健康程度,是與池塘的水質息息相關的。在夏季氣溫升高時,池塘的水質會產生分層現象,導致池塘底部嚴重缺水,水中化合物在高溫的條件下反應生成硫化物。因此此時不能直接向池塘加水,不然會破壞水層,致使魚苗大范圍死亡。應當在高溫前做好給池塘預補加水的準備工作,在惡劣干旱天氣池塘水位驟低于2m 時,應當保證不影響水質的前提下,緩注補水。高溫期間還會使水中溶解氧氣量驟低,此時應用氧氣泵對池塘進行充氧。要利用好日光對池塘進行不低于20 分鐘的暴曬,定期清除打撈池塘沉積的淤泥,并加固池塘周邊的塘埂。同時調配生石灰化漿,均勻潑灑與池塘水面使水中的有害氣體及時揮發,避免有害硫化物侵害魚群。池塘中可種植些淡水生水草,配合人工打撈清理,共同達到凈化水質的左右。此外池塘邊也可選取適宜草類種植,但不宜種樹,因為樹木生長會奪取周圍壤土的養分,延緩魚苗的生長過程。
不同于傳統池塘養殖,在魚苗從投放到生長的各個階段,應做好常態化取樣檢測工作,檢測養殖魚群的生長情況、健康情況。在投放前應先試水,即在注水前先取一桶池塘預注水,再將魚苗取健康個體放置桶內7h 左右,觀察其是否能在池塘預注水健康成活。在魚苗的不同生長期也應定期做好取樣檢測工作,夏季時應當隨機抽選樣本魚承重檢驗魚苗成長情況并準備魚苗過塘,若此時樣本魚體重達不到100g,說明此時池塘養殖淡水魚的營養條件不充足,要增加后續飼喂的飼料中蛋白質成分,讓魚苗攝入足夠的生長所需營養。如果養殖主魚類為草魚,還應當每隔10 至15 天左右每200 尾捕撈1 尾取樣檢查其健康情況,因為草魚自身極易受到病害的傳染,做好經常性取樣檢測不但可以動態了解魚群的生長數目成長情況,還可以預防大片群的魚群病害,樣本檢測后確認健康的個體,可以重新投入池塘。當魚苗群中有多數達到1斤重的個體被取樣檢測到時,此時可以安排魚苗過塘,即打撈池塘內的魚群放置到過塘用的備用塘內養殖。
淡水池塘養殖的主要面臨風險就是病蟲害對養殖魚群健康的危害,因此正確預防和處置養殖魚常見病蟲害現象成為新型高產淡水池塘養殖技術中,要求養殖戶掌握的必備技巧。此類疾病可發于任何淡水池塘養殖魚類,其發病癥狀前者為魚體表發黑,魚鱗壞死脫落,魚鰓部出血或紅腫。預防方法為在池塘注水魚苗投放之前,每畝用100 千克生石灰化漿全池噴灑,或溫水溶解10 千克漂白粉后全池淋灑,靜置7 天殺菌后注水。如發現發病現象,應當向池塘投灑外用漁用消毒液來滅菌處理。
此類疾病多發于養殖以鯉魚為主的魚群,也見于其他淡水池塘養殖魚類。該疾病導致鯉魚性格煩躁,跳躍,不安,食欲低下,體表產生黏液等現象。如果在魚鰓絲上或體表發現寄生寄生蟲,應當外用殺蟲藥,通過殺死寄生蟲的方法來救治。
多發于以養殖草魚為主的魚群,也見于其他淡水池塘養殖魚類。該病發病癥狀為魚鰓潰爛發炎,和魚體表暗色或暗紅色,魚鰓與嘴內肉眼可見出血現象。可向池塘內投放一定量馬尾松與烏柏預防該疾病,發病處置方法為查找并隔離已經遭遇病害的魚苗,對全池投放藥用魚餌,抗菌保健。
此類魚病為寄生蟲感染導致的腸道性魚病,發病癥狀為養殖魚苗食欲降低,低迷,惰于游動,鰓、嘴部可發現出血,此病可以通過投放前注射接種免疫預防,若發現染病情況,當第一時間向池塘內飼喂藥餌料,后續觀察處理。
該現象常發在夏季,池中高溫產生硫化物或其他有毒害氣體,或其他情況水體污染導致魚群浮頭。發現情況應第一時間向池中加入未被污染的潔凈漁用水,并抽出一部分池水,緩注緩抽,此時不能開動氧氣泵,否則會加劇魚群死亡。換水過后應將稀釋過的生石灰化漿灑于水面中和揮發有害氣體。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施肥不當導致魚群浮頭,建議夏季不施有機肥,換施少量磷肥和生物魚肥。
當池塘內出現大半3 斤重的個體時可以開始捕撈采收工作,捕撈時與過塘一樣應小心操作避免對養殖魚造成人為損傷減少產收。對于不足稱,不滿足捕撈標準的魚可以重新投回池塘繼續生長,捕撈結束后應當對池塘淋施一次漁用消毒液。捕撈采收頻率不宜過高,單日撒網頻次不宜超過3 次。已經捕撈采收的成魚在運輸前要用淡水和水箱保證投入市場前魚的成活保鮮。
結語:淡水池塘的新型高產技術要合理把控養殖魚苗的投放比例,結合具體養殖魚苗種類的綜合情況采用健康生態的養殖模式。并科學做好防病蟲害工作,這樣才能最大化淡水池塘養殖產出,減少魚苗因害病死亡而帶來的成本損失。這樣的養殖產品才能做到綠色,無公害,無污染,給水產養殖戶帶來可觀的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