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安徽省阜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安徽 阜南 236300)
引言: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小麥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就我國的目前發展情況來看,在種植小麥技術上還需要不斷進行優化,對病蟲害的防治問題上也應加大重視力度,提高產量,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一)科學選種
合理選擇種植品種,是提高小麥產量的重要手段。在進行品種選擇過程中,要根據過往的種植經驗,選取質量、產量都比較高的種子。根據沿淮氣候條件,選擇中高桿(80-85 厘米)、粒數35-40 粒、粒重42-45 克的中晚熟品種。在篩選種子過程中,盡量人工進行選種,剔除有缺陷的種子,防止在種植過程中存在缺苗的現象。在選擇種子企業過程中,選擇企業信用度比較高的,以免造成后續的質量問題,影響種植時間。在選擇種子過程中,要選用抗病蟲、抗風比較強、適應市場需求的中等群體種子,以此來降低后續的防治難度,以此來增加農民的經濟效益。
(二)細化耕作
細化耕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麥產量,種前要把秸稈粉碎耕翻旋埋,耕翻可掩埋有機肥料、粉碎的作物秸稈、雜草和病蟲有機體,疏松耕層,松散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進好氣性微生物活動和養分釋放,提高土壤滲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連續多年種麥前只旋耕不耕翻的麥田,在旋耕的15 厘米以下形成堅實的犁底層,影響根系下扎、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滲,應旋耕3 年,耕翻1 年,破除犁底層。適期、適墑、搶墑、澆水補墑播種,播種基本原則:寧晚勿早,寧稀勿稠,只有墑情適宜,才能保證小麥一播全苗,否則,容易造成缺苗斷壟,即使后期澆水,也難以保證全苗、勻苗。小麥播種時耕層的適宜墑情為土壤相對含水量75%-80%,土壤“抓土成團、輕丟即散”是小麥播種的最佳墑情。在適宜墑情的條件下播種,能保證一次全苗,使種子根和次生根及時長出,并下扎到深層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小麥種植也要合理輪薦,種植的次數多,會嚴重造成土壤水份、養份的流失,不利于小麥的生長及病蟲害的綜合防治。一般在種植兩年小麥后,可以更換其他的經濟作物,進行輪更,以此來保護土壤養份流失,增加產量,促進經濟的發展[1]。
(三)施肥灌溉
在進行小麥種植過程中,要對其進行合理的施肥處理。在小麥下地時,由傳統的施肥法改為基追并重施肥法,減少基肥,增加追肥量,使P、K 肥后移和P、K 肥下移,可有效抗倒春寒、壯稈抗倒、保葉防衰,促進灌漿,提高粒重和最終產量,用有機無機肥料配施作為底肥。在小麥種植后,天氣比較干燥,沒有降雨,苗沒出齊,就需要對小麥進行澆水,在此過程中也要控制好水量,防止澆灌過多,對種子造成腐爛,影響產量。看苗追施返青肥,每畝施尿素5-10 公斤左右,趁雨天撒施或機械深施,若遇旱結合澆灌追施;拔節期每畝普施尿素7.5-10 公斤已追過返青肥或長勢過旺的田塊,酌情少追;小麥孕穗期對水份很敏感,是需水臨界期,如果干旱各類麥田均應澆好孕穗水,此期灌溉有利于減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數并保證土壤深層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
(一)防治原則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農業防治為基礎,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蟲害發生規律,對癥下藥,適時用藥,注意藥劑的輪換使用和合理混用,按照規定的濃度要求合理使用。
(二)小麥主要病害
1.小麥白粉病在我國多數地區都有分布,其主要對小麥的葉子造成損害,影響范圍比較廣,發病嚴重時,對小麥的穗子也會造成影響。剛出現此類病癥時,其主要體現在小麥的葉子上,會出現白色的斑點,隨著病情的逐漸加重,斑點的范圍也會逐漸擴大還會攜帶白色的粉末,有風的天氣,也會隨風到處飄落,傳染到其他植株身上。后期病情比較嚴重時白色的斑點會轉變成黑褐色,整個植株都會產生此類現象。一般情況下,此病的產生主要和天氣、種植時間有很大關系,溫度在20 攝氏度之內發病的概率比較大,超過20 攝氏度發病的概率比較小。天氣下雨比較頻繁,光照時間少,也會對此病的產生制造條件。在對其進行防治過程中,要合理安排種植之間的間距,和種植時間。在種植過程中,要注意進行合理的施肥,以此來增強小麥的抵抗力。在發病前,可使用枯草桿菌液藥物對其進行治療,使用過程中,要嚴格控制使用的劑量,以免損傷葉子。在小麥長出葉子過程中,可噴多效唑進行治理,以此來降低損失。在小麥孕穗時,可選用粉銹寧與水結合進行噴霧,以保證產量不受損害[2]。
2.紋枯病對小麥的產量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其主要發生在二月份到四月份之間,溫度逐漸回升過程中,病情逐漸加重。小麥在四到五月出穗過程中,病菌在葉片上逐漸發展成圓形紋狀,然后擴散到植株的根莖上,形成褐色的斑條形狀,最后影響整株植被,腐爛致死。下雨比較頻繁、光照比較少也增加了此類病的發生。小麥種植時間過早、在種植過程中植株之間的間隔比較密集等都會產生此類疾病。為了降低損失,針對此類情況要及時對其進行防治。在種植小麥過程中,選擇的品種,要能抵抗此類病情,以此次來降低風險,增加產量。為了防止此類病菌的發生,可在種植小麥前對土地進行施肥處理,增加土地的營養,再對小麥進行種植。在進行播種過程中,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對小麥進行種植,可采用錯峰交叉的方式進行種植,增加小麥群的透風性,以此來降低發病率。在種植階段中,要對麥田進行合理的處理,雨季比較頻繁的季節,要將溝渠內的水及時做好處理,防止因為雨水排不出去,對麥苗造成影響,滋生病菌,降低產量。可利用藥物對此病進行治療,小麥拔節期平均病株率達10%-15%時,用烯唑醇或井崗霉素對水噴霧。小麥盛花期后慎用粉銹寧,以免影響結實。
3.赤霉病是一種真菌病害,病原菌侵染小麥的幼苗、莖基部和穗部,從而引發苗腐和穗腐,以穗腐影響最大。赤霉病對小麥的品質有很大的影響,主要受高溫高濕天氣的影響,小麥抽穗至揚花期階段陰雨連綿,往往造成赤霉病流行。小麥開花灌漿期是麥穗最易感病的階段,在齊穗至開花初期用藥防治效果最好,可選用40%多菌靈懸浮劑有效成份60 克,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有效成分70 克,或多菌靈加烯唑醇噴霧。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次數取決于天氣情況和小麥品種特性,在初次用藥后7 天內,如遇連續高溫多雨天氣,必須進行第二次防治,重發年份,也應在初花和盛花期兩次噴藥,噴藥時要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
4.小麥根腐病防治。該病防治應以“預防為主”。如在小麥種植之前,種植戶可用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或福美雙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如在發病初期,小麥種植戶可用水稀釋烯唑醇可濕性粉劑或5%井岡霉素水劑,對麥苗進行藥物噴灑。如在小麥返青期,小麥種植戶可用水稀釋50ml 烯唑醇和5ml 迦姆,經過2 到3 次的噴灑,就可消除病蟲。如在小麥開花初期,小麥種植戶可用水稀釋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還可用水稀釋甲基硫菌靈,噴灑到病蟲侵害的麥苗上,防止黑胚粒出現。
5.小麥銹病俗稱黃疸病,屬真菌病害,包括條銹,桿銹和葉銹三種。條銹病菌主要危害葉片,也危害莖桿,穎片和芒;葉銹病菌主要危害葉片,鞘、芒上少見;桿銹病菌主要危害莖和葉鞘,也危害穗部。三種銹病癥狀的共同點是在侵染部位葉片或莖桿上出現鮮黃色、紅褐色的或深褐色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孢子飛起,呈鐵銹狀。后期病部還生成黑色的冬孢子堆。三種銹病可形象的稱為“條銹成行葉銹亂,稈銹是個大紅斑”。小麥銹病多發于多雨季節,藥劑防治采取帶藥偵察的方法,發現一點控制一片。對早期出現的發病中心,要立即圍殲防治,控制其蔓延。大田條銹病病葉率達0.5%時,葉銹病病葉率達10%時要立即進行普治,防治藥劑品種、劑量同小麥白粉病。重病田塊在首次噴藥10 天后再噴一次。
(三)蟲害生物、化學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主要利用兩個蟲子之間來彼此約束,科學地進行防治。利用此類蟲子的天敵來進行制約,減少害蟲的滋生。在進行此項防治技術過程中,不需噴灑過多的農藥,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環境的發展。根據自然規律進行科學有效地防治。例如:可以利用黑蜘蛛、蜻蜓等來制約麥蚜蟲的發展,在此過程中如產生的效果比較緩慢,可結合化學手段進行治療。在使用化學手段進行治療過程中,可在土地上噴灑適當的殺蟲劑,以此來防止害蟲的產生。在對小麥種植之前,可將種子進行包衣處理,以防止種入土壤中,被害蟲嗑咬。長時間使用化學手段對病蟲治療,會對病蟲產生抗體,影響治療效果,長期使用農藥,也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破壞生態,對此在進行小麥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選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對其進行治療。為提高工效,減少田間作業次數,在孕穗期至灌槳期將殺蟲劑、殺菌劑與磷酸二氫鉀(或其他預防干熱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微肥)混配,葉面噴施,一次施藥可達到防蟲、防病、防干熱風的目的。
總結:綜上所述,就我國目前的小麥種植技術情況來看,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小麥的健康生長關系整個農業的發展,對此農業工作人員要不斷優化小麥的種植技術,種植人員要利用科學的手段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合理規劃種植時間等,以此來減少病蟲害對小麥產生的影響,提高產量,增加經濟收入,促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小麥生產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發展加工業、畜牧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經濟平衡較快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戰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