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靖雯
(太原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0)
引言:茄子作為蔬菜,在我國種植面積較為廣泛,伴隨著種植逐漸開始規模化發展,獲得豐收的同時,連續多年的種植上演了一次次的病蟲災害,導致茄子產量降低,種植戶的收入也逐年減少。種植過程中,通常會選用操作簡單,效率高,還能保證幼苗成活率、產量以及抵抗疾病能力強的方式,嫁接育苗技術被公認為目前為止最為適宜的種植方式。為了便于控制茄子的基因,人們更愿意采用砧木嫁接技術,砧木的嫁接,能夠使茄子根系更加發達,抵御災害能力強,產量也會有所提升。
茄子在我國栽培時間久遠,我國各地的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各不相同,因為栽培條件以及各地栽培愛好都有所不同,種類也豐富多樣。基于不同條件的限制,茄子在多年前是無法實現整年栽培的,相較于成活幾率較大的黃瓜、番茄,茄子受到排水的影響,根部容易腐爛,而且栽培耗時耗力;陽光照射不充足的情況下結果上色不均勻。以上的局限性導致品種的推廣無法一蹴而就。由此,一方面要加強自根性品種的選育,另一方面要提高選育鑒定抗病品種的能力。
通常情況下,野生茄子的抗病性較強,但都需與栽培種進行雜交。除此之外,多數的茄子栽培種的抗病性與遺傳因素有關。進而使得有些茄子在雜交后其抗病基因對于產量并未有幫助,甚至影響質量的提升。從客觀角度來說,成功培養出具有較強抗病能力以及品質優良的品種并非易事。而茄子在茄果蔬菜中的種植面積有限,栽培株數較少,也為栽培帶來一定的難度。但同時,由于茄子的栽培期較長,使得砧板嫁接技術成為培育的良好方式。故此,人們可以借助野生茄子的優勢,即抗病性強、免疫性強的特點,通過與砧板嫁接栽培技術的有機融合,實現品種的有效嫁接,成果也較為顯著。
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通常情況下茄子的砧木主要包含赤茄、托魯巴姆等。赤茄通過嫁接后其優勢在于能夠可以很好地抵抗枯萎疾病,但同樣存在缺陷,即其生長速度較為一般。而托魯巴姆的優勢則較為明顯,不僅能夠抵抗不同種類的土傳病害,更能在嫁接之后保持較好的增長勢頭,且根系較為發達,整體生長情況良好。故此,通常會選用托魯巴姆作為茄子嫁接的砧木。除此之外,接穗的選擇要選擇市場發展前景好,且符合大眾消費需求的品種,與此同時,果型要周正且采收期長的品種。
總的來說,茄子的砧木有赤茄、托魯巴姆以及赤茄等。托魯巴姆能抵抗多種土傳病害,并且在選擇它嫁接后長勢旺盛、根系茂密發達、發育都良好。因此多選用其作為茄子的砧木。播種前需要催芽,用溫水勾兌催芽劑后等待48 個小時,拿出將水分控干后催芽,沒有催芽劑選用赤霉素進行浸潤,整個過程分為兩個步分。先將種子在赤霉素水液體中泡24 個小時后拿出,在清水中泡24 個小時,控干水分更改溫度催芽。當百分之四十左右的種子出現萌芽的狀態時,可以播種。用已經發芽的種子與準備好的基質混合一起,撒到苗床上,發現砧木長出2-3片真葉時,假植到穴盤中,方便后面的嫁接操作,隨后按照正常育苗法進行管理即可。
播種前使用百分之零點一高錳酸鉀溶液浸潤種子在20 分鐘左右,之后用35 攝氏度左右的溫水浸潤10 至12 個小時,拿出控干后催芽。通常時間在3 天左右,地點選在催芽室。當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種子出現露白的狀態時播種。播種后覆蓋上土,地膜覆蓋可以保證室內溫度,一般建議使用。幼苗長齊后準時揭去地上的膜布,正常育苗管理[1]。
砧木收集是重要的環節,所收集的材料實用性要強,重點突出。收集砧木材料時,不必拘泥于任何范圍,可以隨意擴大目標范圍。國內亦或國外、野生亦或栽培、原產地亦或病蟲害地區,都能作為參考目標當作材料收集。從世界范圍來說,日本是除了我國茄子栽培數量最多的國家,并且,在砧木嫁接栽培領域毋庸置疑日本也是處于遙遙領先的國家。由此,對我國來說,日本可以作為砧木收集的重要場所,范圍選擇其次是原產地,然后是全國各地,收集近源野生物種。材料收集完成后,最嚴謹的做法是在我國各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下,抵抗疾病的能力和變異的可能性進行周密的觀察和嚴謹的判定,分別對抗哪種病害、病菌小種,都分別屬于哪種抗病類型,經濟性狀的是否良好等。
茄子能夠平安越冬離不開合理砧木的嫁接栽培,劈接法是慣用的嫁接栽培方法。事先準備要進行播種的砧木材料,再播種和接穗,需要注意的是,砧木是需要提前一個星期進行播種的。嫁接育苗步驟為:要進行苗床的準備。高溫多雨一般為茄子的育苗期,地點的選擇上,地勢高較為適宜,地勢高排水能力才能強,保證雨水排出。寬度選擇在1.2 米左右,長度按實際情況而定,育苗畦內需要鋪10 厘米左右厚的營養成分土。鋪設時,在苗床噴灑500 倍液多靈與300 倍液辛硫磷藥液為最佳,及時開展消殺工作,以免幼苗出現倒伏情況。對于茄子嫁接前的管理工作,需要重視防雨工作,茄子育苗期的溫度較高,因而需對嫁接品種進行必要的遮蓋,同時做好防治育苗時期的病蟲害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在嫁接前,要每天進行澆水,并輔之以噴灑陪嫁藥的方式,促進幼苗能夠茁壯成長。對于嫁接的管理,需要在砧木、種植25 天之后,當發現砧木已長出4 片葉且接穗有2 片葉時,此時可以正式嫁接。同時,嫁接技術包含2 種方式,其一,取下砧木苗后,需要將其用刀將生長點削除,在其莖部的位置向下切成三角的槽形,并將接穗的真葉下部進行斜切,使其成為三角形為最佳。上述工作完成后,借助嫁接夾將其夾入到營養皿中。其二,取下砧木苗,利用刀在莖部縱切1 刀,接穗苗處切2 刀,以楔形為最佳,最后將其放入砧木中,用嫁接夾固定。
當嫁接完成后,一般來說,嫁接苗的生長狀況受到溫度的影響較大。表現為溫度高、嫁接口越易愈合,但若溫度過于高,則會導致水分蒸發加快,使幼苗發生萎蔫。故此,在茄子完成嫁接后,需要對溫度進行合理的把控。為防止高溫、陽光將嫁接苗照射萎蔫,茄子嫁接后需要進行遮光處理,有利于棚內濕度。棚外可以覆蓋草簾,三天后開始逐步去掉遮光物進行半遮光處理,十天后可進行常規的光照管理。當在秋季進行育苗時,需要注重保溫,例如,可以采用小拱棚的方式,不僅能實現保溫還能有效的保濕。當在夏季進行育苗時,則需要重視降溫處理工作,例如,可以覆蓋遮陽網的方式進行有效降溫。為防止幼苗萎蔫,需要保持棚內的濕度,在前七天之內,通常情況下棚內濕度不得低于95%。當進行秋季嫁接時,嫁接完成60 至80 株左右之后,需要將嫁接的幼苗移栽到小拱棚內,進行灑水進而保持一定的濕度。當夏季進行嫁接時,需要在完成30 株左右時將其移栽到小拱棚進行灑水保濕處理。當嫁接完畢時,要將所有幼苗進行充足的澆水,并保持六至七天不通風,實現封閉式的管理模式。七天后可以通過揭開拱棚兩側少量的進行通風,八至十天后可逐步增加通風量。但需注意保持棚內的濕度,保持每天灑水。當嫁接苗完全成活后,則可以依據常規方式進行育苗溫、濕度管理。出現陰雨天氣時可不用進行遮光,但同時,進行遮光時,時間不得太長,避免影響幼苗發育生長。
定植的管理主要分為三點:一,緩苗期。抗病育種的茄子定植完成后,需要控制溫度,緩苗的十五天當中,密閉棚頂,暫緩澆水,白晝時溫度保持在30 攝氏度,夜間保持20 度,一天的溫度要高于12 度。二,結果期。抗病育種茄子豐收的時期主要在結果前,此時茄若能子茁壯成長,就能實現高產。茄子的花朵發育良好,茄子的果實成熟率高,以免出現落花落果的情況。嚴格控制溫度,白晝溫度不能低于25 度,不能超過30 度,倘若超過32 度時適當通風,溫度降到適當范圍,夜間溫度不能低于16 度,不得超過20 度,平均最低12 度,當高于35 度或者在17 度以下時,就會落花。如果在開花前,幼苗小,長勢不高,晚摘側枝并且摘心留葉是最佳的處理辦法。光合作用的面積如果增大,植物生長的會更好。三,結果盛期。進入結果期時,數量會很多,水肥管理是必要的,確保茄子結果水源光照充足。遇到寒流,通過適當澆水降低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時采取保溫方式。白天時可以通風,以便降溫,再密封進行升溫,確保夜間溫度超過16 度。陽光照射的時間和強度也會影響植物進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建議增加陽光照射時間,及時打掃棚頂,保持適宜的生長環境。
嫁接后的茄子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感染病蟲害的風險增多,嫁接口部位有病菌侵入的風險更多,如果感染,接口腐爛,不能輕易閉合傷口。茄子苗期主要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和枯萎病,采取措施是有必要的。方法除了在嫁接前噴灑廣譜殺菌劑,也可以在嫁接過程中對嫁接工具、嫁接設備消毒,嫁接到了7 天按照嫁接苗的具體情況適量選用多菌靈殺菌劑;多力潤殺滅病菌1 次或者2 次[2]。
結論:總的來說,從茄子抗病育種的特點進行分析,合理的選擇砧木材料,遵從茄子生長情況;市場環境使用茄子砧木嫁接栽培技術,以確保茄子適時采摘和收獲。與此同時,加強對茄子的嫁接育苗管理,提升抗病育種和砧木嫁接栽培技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