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虎
(貴州省羅甸縣農業農村局養殖業發展中心,貴州 羅甸 550100)
引言:養殖業的發展則是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于其他產業而言,養殖產業生產周期短、成本低、收益高。現階段,我國農村養殖產業重要養殖的便是豬、牛、禽和兔子。但就目前情況而言,缺少政策扶持、環保壓力大及養殖用地的問題,不斷的阻礙我國農村養殖產業的發展。因此,探討推進養殖業綠色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議,這對于促進我國農村養殖產業的發展及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方面,推進畜牧業的發展能夠幫助當地地區的農村養殖戶實現企業化的生產與管理,幫助農戶建立生產基地,并可以促使農戶建立自身的品牌。例如,平邑縣曙輝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注冊了“拉饞羊”黑山羊品牌,成立了蒙山黑山羊臨沂體驗店,除了銷售活羊外,還利用網絡銷售羊肉禮盒,同時依托蒙山深處飼養基地,發展農家樂旅游,將畜牧業、農產品銷售和旅游業實現了有機地結合[1]。
養殖業的綠色發展能夠幫助農村養殖農戶實現規模化、規范化、一體化的養殖產業,同時,通過綠色養殖的發展還能夠不斷的促進當地農戶的經濟效益,從而促使越來越多的農村社會居民想要參與到養殖產業當中,進而促使養殖產業良好的實現助推農村振興的作用。
缺少相關政策的保護與支持是現階段限制我國農村養殖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現階段,我國政府還未對農村家庭散養類養殖污染防治問題制定相關的文件,致使環境污染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現階段,我國農村普遍存在的現象便是家庭內散養牲畜、禽類導致糞便隨意排放致使農村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養殖業規模化程度低,點多面廣,大部分養殖場雖配備了沼液存貯池等治污設施,但其容量與生產規模不配套,且部分糞污處理設備存在嚴重的工程質量問題,不能正常運行,還有一些年久失修,根本無法使用,糞污處理鏈不完整,造成污染物處理不完全。
現階段,我國土規劃部門并沒有將養殖用地列入土地的利用規劃,這就導致一部分農村養殖業農戶能夠隨意的使用農村土地來進行戶外養殖,但對于一些大型的養殖企業而言,無法實現養殖基地的新建或者擴建,致使此類大型養殖企業雖然有進一步發展的想法但無法實現[2]。
養殖技術、養殖模式的先進、科學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養殖業的整體經營質量與發展水平,同時也與養殖戶的收益水平直接掛鉤。但從目前來看,我國很多農村地區的養殖戶仍然沿用傳統化、人工化、粗放化的養殖模式,導致養殖業的發展速度十分緩慢,難以充分發揮出對鄉村振興的推動支持作用。具體來講:首先,廣大養殖戶在養殖實踐中只知“飼喂”而不知“管理”,在畜禽飼料選擇、畜禽病害防控、養殖環境調節等方面缺乏能力和經驗,進而導致整體養殖模式出現低效益、高風險的問題。例如,若養殖戶并未將流行病排查、傳染病預防、病畜隔離等環節納入到養殖體系中,將會大大增加養殖區域內畜禽疾病暴發與傳播的風險,致使養殖戶將大量的額外成本投入到畜禽疾病治療與病死畜禽處理當中。同時,畜禽死亡本身會給養殖戶及當地農業經濟造成一定的損失;其次,純人工養殖在農村地區養殖行業中的比重仍然較大,很多養殖戶受到投入能力、文化水平、養殖觀念等因素的限制,未能將現代化的養殖技術或養殖工具應用到養殖生產實踐中。這樣一來,不僅養殖質量與養殖效率遲遲難以提升,也會拖慢養殖業整體的現代化、智慧化改革進程,不利于鄉村振興的加快實現;最后,受制于傳統小農經濟思想,農村地區的大部分養殖活動仍以家庭或小型團體為單位,也會對養殖業乃至鄉村經濟整體的發展造成一定阻礙。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做好人才建設工作無論是對于養殖業發展而言,還是對于鄉村振興而言,都是極為關鍵的。現階段,很多農村地區的基層養殖隊伍表現出明顯的老齡化特征,且專業素養大多處于較低水平。在此背景下,養殖者往往會依賴既往經驗開展養殖工作,一旦在生產實踐中遇到新問題、新風險,通常會處于“試錯中前行”的狀態,故而難免付出高昂的代價。同時,養殖者缺乏專業團隊的技術指導與生產幫扶,進一步提高了養殖風險的發生幾率與控制難度,不利于養殖業的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實現。
傳統的養殖業是以通過銷售牲畜的鮮肉類或動物皮毛的方式來賺取經濟效益,而該種經營方式收益相對較低,且存在較大的市場風險,農戶的經濟收益相對不穩定,而作為現代農村社會的養殖業,應當摒棄傳統的銷售理念,將旅游觀光業與養殖業相結合,這就使得養殖農戶不僅能夠獲取銷售牲畜肉類等銷售方式的經濟效益,還能夠獲取游客旅游觀光的經濟效益,同時,利用旅游觀光還能夠提升當地地區農村農戶養殖業的口碑,從而吸引更多的上游企業想要與之合作,以幫助養殖業農戶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例如,農村養殖業農戶可以發展一個畜牧文化園、養殖觀光園等,并合理的制定旅游路線,打造綠色養殖產業的形象,為游客提供舒適、安全的旅游觀光景點,從而豐富田園綜合體的內容
提供“保姆式”服務主要是指國家及政府需要為農村養殖產業的農戶提供便捷、優質的服務。其中,最主要的便是養殖場審批的環節。現階段,我國大部分農村養殖產業面臨著養殖場地尋找困難的問題,而這就導致農村養殖農戶無法擴大自己的經營面積,因此,針對此現象,在措施上可以考慮對針對養殖場審批的流程制定“網上辦理窗口”,以縮短養殖場地審批的時間,同時,在審批的過程中,農戶也可以看到未審批通過的原因,并及時做出改正,例如選址不合理、布局不合理、資料缺失等問題,群眾可以在網上進行參照整改,以此來提高養殖場地審批環節的工作效率。同時,需要優化服務環境,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利用互聯網辦理養殖場地審批能夠實現環保局、自然資源局、鄉鎮政府等各重要部門審批流程的公開制度,當審批被拒絕時,群眾可以看到拒絕的單位及拒絕的原因,從而實現公開、透明化的管理。
推動糞類污資源化利用是打造綠色養殖業的重要方式,眾所周知,牲畜所排放的糞便不僅可以優化當地的土壤,且風干后的糞便還能夠作為燃料為農戶提供熱能,因此,合理利用養殖牲畜、禽類的糞便能夠幫助當地農戶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同時,通過配件沼氣工程處理養殖糞便能夠獲取穩定的沼氣,從而為當地農村社會居民提供一部分的天然氣來源,這不僅能夠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還能夠幫助養殖業農戶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綠色發展尤為重要。
對傳統化、粗放化的養殖模式加以優化改進,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地區養殖生產的低質量、低效率、高風險問題。首先,應建立起集畜禽飼喂、環境調控、病害防治等多種要素于一體的養殖管理機制,引導養殖者在以飼喂為主的養殖模式的基礎上,將溫濕度調節、圈舍消毒清潔、畜禽健康檢查、外來引種隔離、病害預防等納入到日常養殖流程當中。通過這種方式,能達到完善養殖管理體系、保障畜禽穩定生長、降低額外投入成本的目的;其次,要做好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等科技資源在基層養殖工作中的充分滲透。例如,可在養殖區域內裝設溫度傳感器與溫度調節設備,從而保證養殖者能及時判斷環境溫度是否與畜禽生長的適宜溫度相符。若溫度存在異常,即可通過人工干預,將其調節至最佳水平;最后,農村地區相關單位應加大力度做好規模化養殖、產業化養殖的推廣與引導工作,鼓勵養殖戶參與到集體生產活動中來,這樣做既有助于實現養殖活動的統一調度、統一管理、統一發展,也有助于促進區域內養殖信息的交流傳播,為養殖業改革與鄉村振興建設創造有利條件。
在人才建設方面,應從如下兩個角度入手:第一,應通過講座宣傳、會議號召、媒體傳播、模范引領等多種方式,引導和鼓勵養殖者參與到學習養殖技術、更新養殖觀念、使用養殖知識的行列中來,從而實現養殖隊伍整體素養的提升,促成基層養殖活動由經驗導向至科學導向的順利轉化;第二,應積極引進動物養殖、動物防疫、動物醫學、農業科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技術人才,打造出一支高水平、強理論、懂實操的養殖業管理隊伍,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廣大養殖者進行技術幫扶、設備示范、生產指導、疫病防控等實質性的幫助與支持。這樣一來,在人才資源的強效驅動下,農村養殖業必將蓬勃發展,鄉村振興也可得到極大助力。
結論:綜上所述,做好農村養殖業,能夠幫助農戶增加經濟效益,同時還能夠幫助農村發展鄉村旅游項目。但就目前情況而言,現階段我國養殖業在農村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缺少相關政策的保護與支持、污染問題帶來環保壓力及尋找養殖用地困難等問題,因此需要鄉村致力于打造田園綜合體,優化服務環境,同時推動糞類污資源化利用,進而才能夠促使養殖業的在農村的綠色發展,并促使養殖業的綠色發展能夠對鄉村的發展起到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