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嬌
(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農業農村局,山東 濟南 250032)
隨著社會發展的進程加快,部分農村出現了經營主體的變化。從過去的農民自主經營開始轉變為集體化等多種形式的經營方式。以山東省為例,近年來出現了很多由于土地使用者因時間、地域等問題無法進行自主經營而進行部分土地流轉的案例。但是經研究發現,很多農民由于對土地流轉不夠了解,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完善,出現流程緩進而收入低的現象。很多土地流轉雙方簽訂的條約不具備法律效益,無法保障農民切身利益,這就導致很容易出現法律糾紛。
我國土地流轉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雖然近幾年來國家出臺了許多關于土地法的相關法規,但是仍舊比較單一,沒有系統化的關于土地流轉的全套法律體系。有很多在實際上出現的土地流轉問題在法律上并不能找到合理依據。
第一,很多土地流轉都是小規模的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土地流轉。在農村,農民收入整體差距并不明顯,所以這種小規模的土地流轉并不能改善由于資金缺乏、機械現代化不夠充分利用等問題。以山東省為例,目前只是初步了建立土地流轉平臺,但還是會出現土地流轉雙方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一系列問題。缺乏法律法規的保障,沒有相關機構進行及時溝通和處理。第二,山東省部分地區由于相關法制不夠完善,導致很多土地流轉沒有統一標準,進程慢、環節不明確,這很容易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相應風險。例如,有很多租用方利用法律不夠健全的漏洞,私下對土地用途隨意改變,將原本的耕地進行旅游區、農業園等商業利用。使租戶難以對自身利益進行保障。
土地流轉主要涉及的三個主體,農民、土地經營企業、村集體。在這三個主體中,農民對于相關信息的汲取主要來自于村集體信息的公告。而另外兩者相比之下就會信息汲取方式渠道更加廣泛。尤其三者中處于較高地位的土地經營企業。企業,顧名思義,主要是以盈利為目的。加上其自身規模大等優勢的輔助下,對于相關土地流轉趨勢都會比其他二者更為敏銳。這就很容易出現交易雙方并不處于一個平等交易的局勢。村集體一般為了自身利益,也不會將土地流轉價格提高。三者信息完全處于一個階梯式的狀況。農民只能處于一個很被動的狀態,逐漸農民對于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就會大幅度下降,農民無法真正在平等權益下進行土地流轉。久而久之,對于土地流轉的參與積極性也會大幅度下降。
土地流轉的成功進行,是我國土地資源合理優化配置、農村勞動力的合理分配的關鍵。為了能夠進一步規范化經營,首先要在土地流轉進程中不斷與時俱進,根據不同情況下出現的狀況進行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將重點放在修訂土地流轉過程中的懲戒機制、糾紛解決方式等。現如今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問題引發糾紛的例子越來越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法律法規不夠健全,這種情況的糾紛政府必須要建立和完善多元矛盾糾紛調解機制,了解土地流轉交易和流轉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對其進行公平公正的處理[1]。
政府要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是我黨主要強調的一點,政府要切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對于土地流轉來講,要有后續的補償機制與監督機制。要加大對土地流轉中事前事中事后三個階段的監督檢查。建立不同形式不同程度上的檢查機制。對于破壞耕地、土地流轉過程不正規的雙方進行懲戒。要讓每一方都能熟知相應的法律后果。明確土地流轉是承包方和農民自主進行的,任何集體組織不可以強制進行。土地流轉過程中的一切收益歸農民所有,任何人不得隨意侵占。土地流轉要嚴格遵循相應流程,不得出現不執行或者忽略程序等不嚴謹情況。同時政府應該建立土地價格公開機制,這樣才能有效保證公民的合法利益,避免出現某一環節拖欠等現象。最后,相關部門應該對成交價格進行審查評估。要將價格控制在普遍成交價格區間內,不能出現由于雙方自身達成協議,價格出現隨意制定的情況。
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對于農民來講,土地是主要甚至唯一收入來源。土地流轉對于農民來講如果能夠增加收入是最好的結果。很多人之所以積極性不高,也與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有直接關系。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保險等相關信息,只有在未來有一定保障才能思考是否要進行土地流轉。首先,政府要對于土地流轉之后農民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等建立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例如在很多地方,政府會幫助農民繳納新農合等保險作為土地流轉之后的個人保障。對于很多由于各種原因將戶口由農村遷移至城鎮,或者長期不在農村居住的人,政府可以通過相應政策對其進行補助,進而進行土地回收或者土地轉移至村委會名下歸所有股東所有,這樣有利于土地資源整合,避免資源浪費。
我國現在的土地流轉多數存在于小規模個體之間。原有的以農民自發進行的和政府促進類型的土地流轉都不能對于推助農民收入有明顯的效果。所以,在我國倡導大力發展農村建設的背景下,要進一步豐富完善土地流轉形式以幫助農民收入的提高。首先,要對現有的農民自發性進行改善。農民由于經濟、文化、政策等限制,對城市化進程還是不能做到充分了解,重農想法根深蒂固。政府要發揮自身作用,明確土地流轉手續與流程。正確引導農民進行土地流轉。要積極促進農民向城市轉移,新一步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將原有的種地變為以農業為主的振興企業。將資源有效整合,改善農民個體發展的想法,推動實現農民共同富裕,提高農民整體收入,拓展收入來源。其次,農民要充分發揮主人翁意識,提高農民對土地利用以及經營管理水平,有效推進土地流轉進程,對土地進行充分利用,結合現代化管理,實現規模效益。最后,土地流轉的進行要完全建立在農民自主愿意的情況下。不能為了加快土地流轉進程而逼迫農民。同時要進一步保障農民能夠及時拿到收益,當地可以建立風險基金,對于不違反法律制度下,經審查確實無法及時支付資金的,可以通過基金先行支付,切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
要完善政府促進土地流轉進程的相關環節。近幾年來,我國提倡政府要簡政放權。每一步程序都是要切實有效的,避免“無用功”的出現。保障土地流轉的正常進行,有效改善現有土地流轉進程慢、時間長的弊端。政府要不斷發揮自身服務職能。當出現土地糾紛時,在完善法律法規的同時,能夠全面了解情況,真正為農民解決潛在問題。要加強推動以市場為導向的的土地流轉。政府要不斷健全制度保障,將農村中部分剩余勞動力充分利用在土地集約化中,這樣不僅能夠解決土地集約化之后勞動力的問題,還能夠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通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經濟。有效利用剩余勞動力,為農民帶來可觀的收入,達到土地流轉促進農民收入的作用。同時,要積極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大力發展將農產品與企業相結合,充分發揮現代化技術進行農業生產。
由于信息不對稱性,農民往往不能第一時間掌握土地流轉的相關信息。農民處于很被動的狀態進行交易。只能通過承包商的想法進行土地流轉,在價格上更是沒有一定的話語權。在這種狀態下農民參與積極性并不高,進而無法完成促進農民增收的效果。為此,要及時將信息公開。比如可以通過建立網上信息平臺,公開當地相關的土地流轉信息。這樣農民也可以通過平臺實時了解到市場信息。同時政府要到基層不斷了解農民對于土地流轉的意見和建議,了解老百姓需求。村委會更要定時對百姓進行土地流轉相關教育。讓百姓能夠了解到什么是土地流轉,土地流轉之后對于自己有什么切實相關的利益。其次,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要對資金動向進行實時追蹤,將相關土地流轉信息進行平臺公開。
提高農民參與度,還有幾點關鍵。首先要堅持以農民為主,要堅決維護以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目的開展土地流轉。要讓農民在過程中體會到土地流轉帶來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其次,很多承包商在大規模進行承包土地之后,已經無力承擔對于承包資金以及后續前期生產投入、設備投入,這就致使很多承包商后續對于土地的利用并不充分,進而出現承包商的利益無法保障的現象。所以當地要完善相應的金融服務體系。針對上述在土地流轉后續出現的資金壓力等問題,積極發展村鎮銀行。通過金融機構對土地流轉的幫助減小雙方土地流轉進程中的壓力。可以利于貸款環節前期經濟投入。加大農戶和經營主體的貸款額度、延長貸款時間,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政府還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傳播方式提升農民參與積極性。可以通過宣傳欄、廣播播報、印發宣傳單、村民大會等方式,讓農民切實了解到政府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對農民利益的保護,贏得群眾理解與支持。可以通過典型帶動的形式,引導群眾對于土地流轉的理解。大力宣傳土地流轉對于共同富裕、農民收入的影響。以實際案例進行宣導,促進群眾積極性。同時政府要主動服務。建立健全組織體系,讓農民有保障,有法可依、有據可循,讓農民能夠沒有后顧之憂的進行土地流轉。
結論:土地流轉有利于土地資源合理整合,解決剩余勞動力等問題,土地流轉作為時代發展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更是農民對于土地認知程度的一種考驗。政府要積極做好宣傳,建立保障體系,加強土地流轉進而推動農民增收,使土地流轉真正成為促進三農工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