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致中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紹濂鄉政務服務中心,安徽 歙縣 245200)
前言:葡萄種植過程中易遭受各種病蟲的侵害,對于葡萄的產量和效益產生了一定制約性,所以,培育過程中的病蟲害研究對于葡萄產業的健康發展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相關技術人員應該注意對于葡萄病蟲害原因和防治措施的研究與思考,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優化葡萄病蟲害防控技術水平,結合生物、化學、物理等不同層面的技術和方案排除葡萄病蟲害對于種植生產的不良影響。
由于品種質量不佳、土壤通透性差、田間管理不當和自然環境等因素,葡萄在育種過程中易遭受各類型的病蟲的侵害[1]。一方面,氣候條件不佳導致葡萄生長過程中產生病害,例如炭疽病、日灼病、霜霉病等。在5 到9 月持續降雨時間較長的情況下,葡萄易生霜霉病,導致葉片早衰、脫落、影響植株長勢、使得果實產量降低;在6 月中期進入盛夏時,持續高溫多雨和種植密度大的環境會造成植株炭疽病現象的發生,這種病害會造成果實表面產生米粒大小的褐色斑點,逐漸失水、干縮,最終腐爛;在7、8 月份光照強度大的時期,若對于長期強光照射的管理不當,植株在缺少庇蔭的情況下,易生日灼病,導致果汁水分嚴重失衡、果實失水凹陷。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操作和土壤環境等因素,作物生長過程中極易滋生葉蟬、蚧殼蟲、薊馬等繁殖能力超強、嚴重影響葡萄發育的害蟲。土壤透氣性不佳、種植密度大、農藥使用不合理等都會造成害蟲的泛濫,進而導致葉片焦枯、果實開裂、植株畸形的情況發生。對于不同類型的病蟲害,相關技術人員應該注意合理采用相應措施,將病蟲的惡性影響降到最低,保證葡萄的產量和效益。
當前雖然很多葡萄的種植農戶已經認識到了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也進行克一定的嘗試和應用,但是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著一些需要進一步優化和解決的問題。首先,很多農戶在實際的作業和生產過程中并沒有合理地對該項工作進行規劃,工作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導致很多工作進度受到阻礙,并不能夠進一步提升防治效率和效果。同時,葡萄的病蟲害情況和類型有很多,而當前的工作人員并沒有深入的學習和探究防護工作的安排與部署,很多時候防治措施并不具備針對性,實際防控效果不佳,導致葡萄的產量進一步降低。并且,當前的防治措施更多的是應用化學試劑進行,很多時候雖然防治的效果有所提升,但是也會給作物甚至環境帶來污染和危害,同樣不利于作物產量的提升。
綠色防控技術和傳統的病蟲防控技術有所差異,它的關注點不僅僅在于病蟲害的預防和控制上,同時自身的環保價值也更高,整體而言,它的重要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首先,在傳統的農藥噴灑的蟲害防治模式下,長期的試劑應用會讓作物產生耐藥性,長此以往會提升病蟲災害發生的幾率,而綠色防控是新技術發展驅動下的產物,它的病蟲害防治效率更高,能夠有效控制災害的發生。其次,綠色防控技術來說,更多地采用的是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更加環保,能夠減少對于環境的危害,從而促進生態環境的穩定發展。最后,綠色防護不僅能夠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對作物的影響也更小,能夠保證作物產量和質量的提升,最大程度地實現病蟲防治和種植生產工作的統一和平衡。
農業的發展,使得葡萄的育種有了新的進步,然而很多種植人員不注重選種環節的重要性,不懂得因地制宜的合理選擇,進一步增加病蟲害發生的概率。科學的選種對于葡萄的培育來說非常重要,只有保證了果種的質量,才能保證果實的產量。選種階段,我們首先要考慮市場上一些評級較高的優良品種,例如巨峰、茉莉香等抗病性較高的果苗,才能夠在后期的管理中更省時省力;其次,要注意綜合考慮實際因素,例如地質條件、氣候因素、降水量等,選擇最適宜當地條件的品種;最后要注意實驗勘測,測試出不同種苗的抗病程度和生長周期等,記錄分析并進行反復試驗操作,對比實驗數據,從中做出最優選擇。
為了培育更優質的葡萄,種植人員應該提升自己的預警意識,提高對于數據信息處理的學習,關注病蟲害的前期預控工作,做好以預防為主的病蟲防控。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建立數據監測平臺,對于氣象數據、土壤數據、蟲情數據進行監測和記錄,并上傳至共享云端,形成蟲害數據庫,實現實時的監控。另外,要注意農業技術人才的引進,提高病蟲預控工作的專業性。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利用平臺自動記錄生成每日的具體數據,制成圖表,方便對于病蟲害風險進行監督和評定。也可以制定自動測報系統,通過合理地布控對病蟲傷害情況進行智能化的管理,節約人力物力的同時簡化了測報流程,保證了測報工作者的健康。
同時,相關的種植和培育工作人員也必須重視到對于不同病蟲害類型的學習,進一步提升熟悉和了解程度,從而實現更高效的災害防治。一方面,對于病害來說,葡萄種植的過程中常見的類型有霜霉病、灰霉病、炭疽病等。首先,對于的潮濕天氣下多發的霜霉病來說,不僅對葉片造成傷害,也會威脅到新的植株組織的生長,所以應該在病發的初期利用濃度較高的烯酰嗎啉水或苦參堿可試劑進行噴灑,但是要注意實際的用量適中,避免出現燒苗的情況。其次,對于灰霉病來講,發病的誘因基本都是由于雨水過多而導致的,因此,對該病害進行防治應該利用啶酰菌胺水或者異菌脲溶液進行噴灑,每個季度最多噴灑的頻度為4 次左右。最后,對于炭疽病來說,主要危害的是已經處在成熟期的葡萄果實,而且靠近地面的果實會首先發病,可以使用腈菌唑溶液在病發的初期進行抑制,保證果實的產量。另一方面,也需要對于蟲害類型進行深度的研究,一般來講,主要的蟲害類型有盲蝽蟓、薊馬等。盲蝽象吸收成熟果實的汁液,在果實受到危害后,會留下非常明顯的黑色斑點,不能夠發育完全;而薊馬在啃食植株后,植株整體 會出現的黃斑,葉片也會因此變得干枯、卷曲。總而言之,不論是病害還是蟲害,相關的種植人員都必須提高重視和學習,在前期針對性做好預估和控制方案,保證實際的防控效率的提升。
田間管理是種植過程當中相當重要的環節,包括:施肥、除草、修剪、灑藥等一系列的操作步驟,田間管理不當則會導致后續作物生長過程中產生病蟲問題,所以對于田間管理工作,栽培人員需要加以重視,例如在換季階段,許多病蟲殘存在枝干、卷須上過冬,例如:葉蟬、天蛾等。所以在進行換季的修剪時,注意這些枝蔓和殘體的處理,結合施肥工作的有效開展,能夠有效的防止病蟲再生。同時,要注意改善種植環境,可以用棚內種植的技術手段,隨時對溫濕度進行控制,對通風情況進行改善,創造益于作物生長卻不利于害蟲滋生的生態環境,利用套袋、地膜覆蓋等方式控制雜草生長、抑制蟲害滋生,同時保證果實的完整性和美觀程度,進而提升葡萄的經濟效益。
對于葡萄病蟲害的防治更需要注重的一點就是污染問題,在進行病蟲預控時需要結合人工、生物、物理防治等措施,防止過度的化學試劑對于土地、環境和果實造成污染[2]。一方面,可以采用物理防控技術,例如溫度、光亮、聲響等對害蟲進行誘殺、對病毒細胞進行抑制。利用果實套袋的方法可以減少害蟲對于果實的接觸,進而保存果實的完整度;根據病毒細胞和植株細胞的差異制定熱處理的方法,可以利用高溫抑制病毒細胞的生長,從而保證作物的長勢;害蟲具有趨光性,誘光燈的設置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一點對于害蟲進行捕殺,杜絕蟲害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為保證防控技術的綠色環保,也可以利用人工和生物技術進行操作,例如:定期深入園林對害蟲進行人工捕捉,或養殖家禽對害蟲進行捕食。這樣的方法不但可以有效抑制害蟲的滋生,并且不污染環境,不傷害果實,具有長期的控制效果。
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傳統的人工種植管理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農業生產的需要,相關技術人員應該大力促進種植技術機械化,農業管理信息化。首先,應該加強相關的技術和設備的引進,為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例如,對于病害防治,可采用農業信息化管理系統,設定播種日,及時更新種植進度,利用數據算法合理安排相關的防治工作。其次,也應該加大專業種植人才的引進,進一步提升工作隊伍的專業性。可以和農業高校建立聯系,從而在優化工作隊伍的同時,為優秀的專業人才提供適宜的工作崗位,實現雙贏[3]。最后,需要注意對于實際的種植工作進行定期的檢查和監督,保證實際工作和預期方案的貼近性。
結束語:綜上所述,葡萄在水果市場經濟中占據很大部分,但是在種植和培育過程中,經常會發生病蟲害現象,對于作物產量和質量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礙,相關人員應該融合利用物理、人工、生物等技術實現對病蟲害的綠色防控。實際操作過程中種植人員應該注意優化品種篩選、預警機制、田間管理、防治方法、種植管理等方面的技術水平,才能夠有效降低病蟲害的負面效應,從而提高葡萄的產量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