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繼超
(四川省委黨校,四川 成都 610000)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階層不斷地發生著變化,而社會中存在的矛盾也逐漸的朝著復雜化方向發展。想要更好地解決新時代社會中存在的矛盾,有效調解各社會主體利益,確保我國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有序發展,就需要根據新時代的特征,對社會治理思想進行轉變,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治理,以科技支撐的治理原則,并要對社會治理重心進行下移,進行新時代社會治理體系構建。
(一)社會結構變遷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社會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社會結構變化對于我國社會轉型來講是一種機遇,但也會導致社會治理工作面臨一些困難。
(二)改革開放后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執行,使得我國人口數量控制在較好的范圍內,加上九年義務教育普及以及高等教育發展,有效提升了我國人民素質。這對于社會治理變革來講是一種新的機遇,但同時也是一種挑戰。
(三)部分地區城鎮化水平存在較大差異。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城鎮化建設速度,使得城鎮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東、中、西部地區在城鎮化水平上存在著較大差異。目前我國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已經處于城市化實現階段,但西部地區的省市卻遠遠沒有達到這一階段,導致東西地區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城鎮化差距。
近年來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并將城市作為自身生活與發展斗的第二故鄉,在未來城市化中農民工將會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現階段大多數農民工在子女教育、住房以及醫療保障等方面并不能與城市居民享有同樣待遇,因此很難真正的融入到城市當中。
(四)社會階層差距呈現出逐漸擴大趨勢。近年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巨大,改革開放初期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傳統社會結構也呈現出分化趨勢,出現了更多新社會階層,而不同社會階層對于社會經濟利益、生活方式等的認同差異性也越來越大,社會階層結構也逐漸的轉變為以職業為標準的層次劃分。新的社會結構的形成,總體上來講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穩定較為有利,目前我國社會階層成員大多數經濟地位都有所提升,但依然會存在少部分社會階層經濟利益受到損害,所以一定要高度關注與警示這些階層。如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耕地被征收,導致部分農民失去原有土地,處于無田可種、無工可打的狀態,雖然政府相關部門也對其展開了相應的培訓,但在社會階層大多數地位上升的背景下,這些人員的社會地位反而出現了下降,在加上因房拆遷未能得到有效安置與補償,這些人員的社會階層地位持續下降,而這就會使其出現心理失衡,進而對社會出現不滿情緒,不利于社會穩定發展。
(五)利益格局的調整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但這也使得不同社會階層以及城鄉間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簡單來講,目前我國社會貧富差距逐漸呈現出不斷拉大趨勢。而這也會使得不同利益訴求之間出現不可調和的沖突,為社會治理帶來更大的困難。其次,現階段我國人民的民主權利意識越來越強,利益訴求方面也更加的多樣化、具體化,逐漸的涌現出更多的政治訴求、文化訴求,所以一定要對人們的利具體利益訴求進行化解,而這也是現階段社會治理所面臨的一大新課題。此外,社會治理與社會管理有所不同,社會管理更傾向于指導與指揮,但社會治理中不但強調政府的管理,還為廣大民眾提供了參與社會治理的機會。
(一)以人為本
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期社會治理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社會建設實踐中不斷的總結、改進與完善,才最終確定下來的思想。以人民為中心可以分為工作導向、發展思想、樹立現代新思想三步。這一思想是在繼承與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結合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所提出的,要堅決捍衛我國民眾的歷史地位,并將其作為我國開展一切活動的立場。
以人民為中心是指要將其在社會治理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出來。社會治理并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還應當引導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其中,成為社會治理的服務者和推動者。所以社會治理中一定要做好對我國人民利益的保障,對于不同階層人們所存在的利益糾紛有效進行解決。這一社會治理理念將會貫穿我國發展的各個階段,從發展成果共享、社會公平公正,都體現著我國社會發展的親民性,也體現了社會治理人民為中心這一理念;在這一理念下,社會治理會更加關注廣大人民的參與性。
(二)社會公平正義
新時代社會治理思想中社會公平正義處于關鍵位置,且其社會地位呈現出不斷增強趨勢,截止目前為止,公平正義已經逐漸得涉及到我國發展的方方面面,如人民群眾的利益,不同人之間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利益糾紛,在進行利益分配時根本無法做到分配平衡,而這也會導致利益分配不公平問題的出現。為了能確保利益分配的公平,就必須由第三方站在公平正義的角度上對其進行調解,第三方可為司法機關、政府,也可為個人。與此同時,公平正義對于我國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也有著很大的影響。社會治理體系的建設需要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而公平正義的實現則需要社會治理體系的維護,但想要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是不可能的,社會上不公平問題非常多,所以一定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盡可能的對社會公平正義進行維護。
而想要實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維護,國家就必須要進行相應制度的建設,只有對相關制度進行建立健全,才能有效保障國家公平。對于社會治理來講也是如此,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也是社會治理制度建設的目的。新時代鼓勵我國社會民眾都積極地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同時國家也在為各階層公民公平享有社會資源付出著不斷的努力,力求讓每一位民眾都能感受到公平公正,使其能積極自主地參與到共同社會治理中,推動各項社會任務的完成。
(一)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新時期社會治理的一項有效手段,這一治理手段體現了社會治理的強制性與平等性需求。如果社會治理缺乏法律約束,就會導致政府、企業等社會主體陷入利益追求中不可自拔,而這就會對他人利益造成損害。自由并不代表沒有邊界,而缺乏活動范圍邊界的社會治理將會是無效的治理,而為了避免社會治理活動缺乏約束性,就必須要依附于法治保障。
利益會對社會群體的行為造成影響,所以在參與社會治理之前一定要樹立起法律意識,要加強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習,對社會治理義務邊界和權利范圍進行明確。任何行為都要將法律法規作為準繩,在社會內創建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政府部門也需要轉變強制管控的治理方式,順利實現依靠法律保障進行治理。依法行政、強化法律意識,做好對社會群體合法權益的維護,使我國人民的合法權益能夠得以保障。
其次,要進行法律制度建設。現階段我國依然有著較多法律制度空白,而只有加強法律制度建設,才能更好地推動社會治理工作的開展。社會治理領域立法工作中一定要確保其質量過關,避免因法律質量不好,反而增加社會矛盾問題。最后,法律對于任何領域來講都是最后的保障,如果司法都缺乏公平性,就有可能會損害個人財產利益,甚至會導致其失去生命;同時也會導致社會面臨權威信任危機,那么社會治理手段將無法發揮出自身的作用。所以一定要確保司法的公平公正,對司法體制進行創新改革。
(二)科技支撐
社會治理中科技支撐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依法治理中行為主體為人,因此社會治理需要人的參與,但“技治”與“法治”有所不同,將科技支撐作為社會治理手段時,可能并不需要人的參與,如監控可以在無命令或無人操作的情況之下記錄犯罪現場,并以錄像為證據,對人的財產進行維護,從而達到良好的社會治理效果。所以說借助科技手段進行社會治理,使得人的雙手與大腦得到了解放。
隨著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在社會治理中的應用,使得社會治理數據分析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而這也使得復雜社會治理問題的處理更加高效化、高質化。如通過將社會民眾的指紋錄入數據庫,人們遇到危險時可迅速通過指紋鎖定發生地,解救其生命;當有人違法犯罪時,也可通過指紋快速鎖定犯人行蹤,減少其社會危害行為。在數字化經濟發展的現階段,科技也已經成為社會治理的主要手段。
新時代我國社會治理的重心較之前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逐漸的下移到了基層建設。
(一)城鄉社區治理體系的健全。對于國家社會來講社區是基本組成單位,社會治理基本問題也會體現在社區問題上,所以社區問題解決了社會治理問題也會隨之解決。新時代社會治理的重心下移到基礎性工作的解決,所以工作重心也逐漸的轉移到了城鄉社區,因此必須要加強對我國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視程度,并要對相關治理體系進行健全,進一步實現社會核心制定理念,使我國城鄉社區的服務能力能得到提升,增強我國人民的幸福指數。
(二)促進社會組織發展。社會組織發展是新時代社會治理的又一重心。促進社會組織發展是為了對我國基層城鄉社區治理體系進行健全。政府的服務能力有效,可能會照顧不到一些偏遠地區或老城區,而如果這些地區的治理工作能被社會主體所承擔,便可以實現我國社會的全面治理。因此要鼓勵社會組織參與到城鄉社區治理中,加強與這部分區域居民的聯系,解決其在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為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并將其利益訴求上傳給相關部門。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轉變,社會各主體之間的矛盾也朝著復雜化的方向發展,而想要深層解決社會矛盾問題,就必須要對現有的社會治理理念進行轉變,完善社會治理制度,以法治理,依托于科技治理,實現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