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月
(重慶市南開中學 高2023 級21 班,重慶 400030)
舞臺劇是表演藝術的一種形式,創作者利用舞臺這一空間,通過舞蹈、演唱、臺詞等動態語言展現人類情感,是文明的承載形式之一。自古以來,舞臺劇都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臺劇的表演形式豐富多樣,其中戲劇與舞劇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東方戲劇與西方舞劇在各種地域歷史上都形成了重要影響并傳承至今。川劇是中國傳統地方戲的組成部分,以四川方言唱、念、為表現手法,在中國西南地區傳播并影響地方文化。芭蕾舞劇起源與歐洲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以舞蹈動作、音樂、美術為主要表現手法,對西方舞臺舞蹈表演藝術影響深遠。二者作為各自地域文化藝術的代表之一,有著鮮明的差異,也反映出不同的社會精神內核以及意識形態
川劇的源流沿革,可追溯至晚唐“雜劇”、南宋“川雜劇”。
明末清初,歷經大規模戰亂之后,中國西南地區人口驟減??滴跤?685 年頒布名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詔》的詔書,下令從湖南、湖北、廣東等地大舉向四川移民。隨著大清王朝長達60 多年“湖廣填四川”的人口大遷移,川劇也就此誕生。清代雍正、乾隆年間,隨著“花部”的勃興,來自省外而分別流行于四川各地的高腔、昆曲、胡琴、梆子唱班,為適應群眾語音習慣,與四川語音、習俗結合,逐漸在藝術上具有了四川的地方特色。
川劇的流派以四川盆地豐富的河流水域的地理位置來劃分,不同的流派稱為“河”。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川西河派”“川北河派”“資陽河派”“川東河派”等。
川劇演員所扮演的角色分類叫“行當”根據不同的角色類型與表演的特點,分為“生”“旦”“凈”“末”“丑”五種行當。
川劇主要受眾是市井百姓,在巴蜀地區的大市鎮有固定的川劇場,會館、茶園也有川劇曲目定期上演。而偏遠的鄉鎮地區,有游班劇團巡回演出,是當時民眾最喜聞樂見的大眾娛樂方式。川劇劇目繁多,內容多選取中國民間傳統故事或文學作品改編,代表劇目有《白蛇傳》《武松殺嫂》《文成公主》《柳蔭記》《長生殿》等。
芭蕾舞起源自十五至十六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宮廷。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芭蕾舞劇—《皇后的喜芭蕾》上演于1581 年。1661 年,路易十四創立了皇家舞蹈學院,創立芭蕾舞的舞步,承認舞蹈教師的資格。1672 年,路易十四任命盧利為巴黎歌劇院的總監,并發展出第一支專業芭蕾舞團,即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
18 世紀到19 世紀是古典芭蕾舞劇發展的黃金時代。在這一時期,歐洲皇室貴族階層的社交頻繁,使芭蕾舞劇迅速成為貴族階層的觀賞娛樂社交工具。19 世紀末,歐洲起源的芭蕾舞在沙俄皇室大受歡迎。俄羅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作曲《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芭蕾舞劇在俄國和各國相繼上演,世界芭蕾藝術的中心,逐漸由巴黎轉到了沙皇俄國的圣彼得堡。20 世紀初,俄國芭蕾已在世界芭蕾舞壇中占主導地位,擁有自己的保留劇目,表演風格和芭蕾舞體系,也涌現了一批編導和表演人才。
芭蕾舞劇的發展先后經歷了五大時期:早期芭蕾、浪漫芭蕾、古典芭蕾、現代芭蕾、當代芭蕾。隨著芭蕾舞劇在歐洲的盛行,各個地區和國家逐漸形成演員動作的區別,進而演變成為六個學派:瓦崗諾瓦學派(俄羅斯)、切凱蒂學派(意大利)、法國學派、布農維爾派(丹麥)、皇家舞蹈學院派(英國)和巴蘭欽學派(美國)。
芭蕾舞劇早期作為國王和皇室成員的“宮廷消遣”隨著一些舞蹈劇目的傳播逐漸在社會中上階層流行。芭蕾舞劇內容豐富,內容大多是文學作品和神話傳說為基礎創作。代表劇目有《吉賽爾》《仙女》《海盜》《堂吉訶德》等。
川劇表演伴奏音樂主要是打擊樂與弦樂,以現場伴奏為主。打擊樂主要是以鑼鼓為主,一個完整的鑼鼓伴奏由鼓師、大鑼、二鼓、二鈸和小鑼五位樂手組成,又稱硬場面。弦樂由琴師、腔司和其他弦樂人員組成,又稱軟場面。弦樂的樂器主要有:笛、笙、二胡、三弦、琵琶等中國傳統樂器為主。嗩吶是川劇最早和最重要的吹奏樂曲,在傳統劇目中,一些不便說明和埋下伏筆的情節會以嗩吶吹奏來表示,是川劇里獨具特色的一種樂曲。
川劇的服裝以中國傳統民族服裝為主,有頭帽、服裝、胡須、水發、靴鞋等。根據角色身份進行區分,服裝常見的類型有:蟒,又叫“龍袍”由帝王將相所穿。紅蟒,為宮廷女性角色所穿。官衣:由官員角色所穿。褶子:多為文小生、年輕人角色所穿。龍箭:多以武官所穿??孔樱憾酁閯幼鬏^多的武將所穿。頭帽胡須等配件也根據角色的特點與服裝進行搭配。
川劇的臉譜就是演員的妝容,在面部繪制不同色彩的妝容,以展示人物形貌、身份、性格特征。與京劇不同,川劇角色的臉譜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保持劇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演員可根據自身特點,創造性地繪制臉譜。故川劇臉譜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是各個地方劇種中少見的。
川劇表演是由演員聲腔和動作相結合的技藝。川劇聲腔包括:高、昆、胡、彈、燈。其中高腔占主導地位,稱為五腔之首。高腔源于明末傳入四川的江西弋陽腔,與四川方言、民間歌謠、發問說唱等曲藝相結合而形成。高腔的主要特點是沒有伴奏,以一唱眾和的徒歌形式表達,唱腔曲調既有南曲的婉轉抒情也有北曲高亢激越。
川劇的動作表演稱為做功,按生、旦、凈、末、丑五種行當規律,一招一式動作展現人物身份、性格、思想。主要有:講口、打、手法、眼法、身法、臺步、程式。川劇有許多獨創性的表演技藝,其中以變臉最為著名,表演者在不被觀眾察覺的情況下,使用獨有的手法瞬間改變臉譜,達到表現人物內心變化的戲劇效果。
川劇劇目題材分傳統劇和現代劇,約有4000 多個劇目。傳統劇目多取材于中國歷史著作及神話,主要有:三國戲、封神戲、水滸戲、西游戲、隋唐戲、聊齋戲、包公戲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定軍山》《單刀會》《哭桃園》《鳳儀亭》《把宮搜詔》等。
與中國地方戲劇類似,川劇是以戲班為基本組織。戲班是戲曲傳承的主要形式。川劇演員以師徒傳承的形式進入行業。歷史上的戲班數量眾多,其中有一些戲班影響力綿延至今。創立與清代雍正年間的“慶華班”是以“高腔”唱法為主要特點。代表人物是康子林。此外還有以“昆腔”唱法著稱的“舒頤班”都是川劇界比較有代表性的戲班。
芭蕾舞劇音樂以現場伴奏為主,樂曲主要是較柔和的木管樂與弦樂。著重表現舞者輕柔的動作。早期的伴奏是配合舞蹈動作為主的程式化音樂,隨著芭蕾舞劇發發展,作曲家開始對音樂進行改革,使音樂的更多服從舞劇內容的表現。伴奏樂器也隨之豐富,除了常見的管弦樂器,開始逐漸演變為表現力豐富的交響樂。到古典芭蕾時期,音樂與舞劇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觀眾在觀看一場芭蕾舞劇時,會同時對音樂與舞蹈兩者進行欣賞。為芭蕾舞劇量身創作許多音樂作品也成為著名的音樂樂章,如:四小天鵝舞曲,花之圓舞曲等。
芭蕾舞獨具特點的服裝,也成為舞臺表演看點里最重要的一部分。芭蕾舞裙十分注重表現舞者的形體的線條感和輕盈感。早期芭蕾舞裙長及膝蓋,鐘形裙擺以數層薄紗裁剪而成,在此基礎上便于舞者進行大跳,旁開,旋轉等動作的展現。1880年后,芭蕾舞裙縮短至大腿,稱為tutu 短裙,沿用至今成為標準芭蕾舞裙。芭蕾舞對舞者的身體延伸感有很高要求,芭蕾足尖鞋就成為最重要的服裝道具之一。足尖鞋在平地軟鞋的基礎上鞋尖部位加入特殊襯墊,以便穩固地承受大腳趾關節的壓力,而不會使腳趾彎曲。
芭蕾美學有四大原則,“開”是指舞蹈演員身體軟開和外開的程度。不論男女舞者,需從肩、胸、胯、膝、踝五大關節部位左右對稱向外打開,以達到延展身體線條,擴大展現空間的作用。外開是芭蕾舞技術性的重要指標。另外三個原則是“繃”“直”“立”均對舞者身體各部位有明確技術要求,以達到從視覺上延長身體線條和塑造健美挺秀的形體之美。
舞蹈藝術的產生大多與各個民族的儀式或祭祀有一定關系,芭蕾舞劇里常常貫穿歐洲各國家和民族的民間舞蹈,叫做“性格舞”,西班牙舞,馬祖卡(波蘭民間舞)恰爾達什(匈牙利民間舞)都是芭蕾舞劇里常見的性格舞。芭蕾舞有獨舞、雙人舞、多人舞和群舞,不同的組合來配合劇情的變化。
芭蕾舞歷經百年的發展逐漸成為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傳到世界各地。結合當地舞蹈特點,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方向。例如在中國誕生的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就是這一舞種與時代的結合。芭蕾舞劇劇目繁多,從演出次數、知名程度以及演員數量來看,《天鵝湖》《吉賽爾》《睡美人》《胡桃夾子》《葛蓓莉亞》等十部舞劇被評為十大芭蕾舞劇。
現代芭蕾舞團數量眾多,其中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圣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英國皇家芭蕾舞團、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美國芭蕾舞劇院,這六個舞團久負盛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芭蕾舞演員與劇目。
創新,是民族藝術生命力的體現。川劇和芭蕾是東西方民間舞臺藝術的精華,在幾百年的發展傳承過程中,其創新和未來的發展也有著極大差異。
1.傳統川劇劇本有二千余個,早有“唐八千,宋八百,數不完三列國”之說。題材主要圍繞歷史典故、著名人物、朝代戰爭、民間傳說展開。內涵豐富,既有對傳統美德忠誠孝道的歌頌、也有對友情愛情的褒揚,總的主題都圍繞人性“真善美”展開。
2.20世紀中后期,受到現代娛樂舞臺藝術的影響,中國傳統戲劇經歷了迷茫與探索,處于低迷狀態,一些地方戲逐漸式微。進入新千年后,傳統戲劇文化的民族魅力逐漸回歸大眾視野,文化管理機構也大力扶持獨具地方特色的戲劇舞臺藝術。在此背景下,川劇誕生了一批與時代性相結合的作品,其中以新派川劇《金子》最為著名,該劇改編自曹禺的話劇《原野》,《金子》將話劇中的男性主角改為了女性,將復仇困境從男性身上轉移到女性,并著力表現在仇恨與寬容之間徘徊的女性內心變化。這部新派川劇攬獲戲劇界多項殊榮,并取得市場認可。在此基礎上,川劇音樂結構也有更多的變化,吸收了民歌、小調、歌劇等音樂形式,來豐富了川劇音樂的表現力。隨著創新思潮在地方戲劇界的推廣,涌現了一批多元化,時尚化的作品:由傳統川劇《繡襦記》改編的現代川劇《李亞仙》,從劇情、音樂、服裝幾方面以現代審美價值來解構這部傳統戲劇。由德國戲劇大師布萊希特的《高加索灰闌記》改編的三幕川劇《灰闌記》,不僅將故事改編得更加緊湊,還融入了變臉、走影等川劇絕活。女性主義題材之作《白露為霜》《鳴鳳》均改編自近代劇作家作品里的女性人物。創新實驗川劇《聶小倩與寧采臣》采用了年輕化的創作團隊,借鑒了先鋒戲劇的表現形式,從劇本拓展、舞臺空間、表演形式創新,演員觀眾互動方面一改傳統川劇形象,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
1.比起川劇的源遠流長,芭蕾在中國的發展歷史不到百年。上世紀20 年代,有來自意大利和美國的芭蕾舞團來上海演出,隨后俄僑在上海開設私人芭蕾舞學校。直到新中國建國后,生長于海外的舞蹈藝術家戴愛蓮女士回到祖國,為中國芭蕾藝術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她一方面在歌舞藝術團體中將芭蕾訓練作為演員基本訓練。另一方面結合當時文化環境進行芭蕾舞劇的創作。1950 年,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演出了由戴愛蓮、丁寧主演的芭蕾舞劇《和平鴿》。在隨后的五十年代時期,中國引進了當時蘇聯芭蕾訓練體系和藝術專家,對舞蹈藝術團進行系統訓練,并于1959 年成立了中央芭蕾舞團,開啟了中國芭蕾系統化的發展。
2.芭蕾源自歐洲,來到中國的近一個世紀以來,與中國文化藝術環境逐步融合,誕生了一批具有中國特點的芭蕾舞劇。1964 年中央芭蕾舞團首演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就是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典范作品,以芭蕾的形式表現了中國戰爭時期的女性故事。1965 年上海芭蕾舞團作品《白毛女》對當時巨大社會變革中小人物的命運變化有深刻的表現。中國芭蕾在繼承經典《天鵝湖》《吉賽爾》《舞姬》等劇目的基礎上,還誕生了一批結合中國傳統文學的芭蕾舞劇《林黛玉》《敦煌》《沂蒙三章》《大紅燈籠高高掛》。這不僅加速芭蕾這一誕生在西方的藝術在普通民眾中的傳播,并賦予了這一藝術獨特的中國美學特點,是東西方藝術的完美融合。
3.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東西方的文化融合加速。芭蕾藝術在中國民間也愈加受到歡迎,這一點體現在芭蕾培訓學校和機構的增加。由于芭蕾舞基礎訓練注重身體的“繃”“直”“立”有助于塑造學習者優美的形體,所以兒童學習芭蕾人數逐年增加。這也有助于中國芭蕾人才的崛起。從上世紀末,來自中國的芭蕾舞者頻頻在國際大賽上獲得關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德國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大劇院首位簽約華裔女舞蹈家邱思婷;獲得1997 年莫斯科國際芭蕾舞大賽金獎,中央芭蕾舞團首席舞者張劍,獲得1998 年第18 屆瓦爾納國際芭蕾舞比賽金獎,中央芭蕾舞團首席舞者朱妍等。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國川劇與中國芭蕾在起源及流派、舞臺表現形式、發展與傳承這三個方面展開探究,發現在兩種藝術之間有著諸多不同之處。而這些差異主要是東西方兩種文化不同所形成,反應出東西方兩種不同的精神內核和意識形態。因此,在對這兩種舞臺藝術的差異進行分析時,本人更注重從文化基礎的角度進行分析,進而引發對兩種藝術發展未來的思考。兩種藝術形式都是民族傳統、民族審美的結晶,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人類的審美意識以及精神生活,這樣的藝術能夠使人體會到美的含義和真諦,從而在享受美的過程中收獲快樂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