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景德鎮陶瓷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西 景德鎮 333403)
教學內容是課堂的靈魂,“怎么教”是服務于“教什么”,合宜得當的教學內容是成功課堂的關鍵。2014 年3 月26 日,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1]這充分表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認為語言、思想和文化密切相關,語言對人的意識形態具有影響和建構作用,這突顯了語言教學在課程思政、文化傳承和文化傳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這清楚顯示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性。
2007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包括提高綜合文化素養。”[2]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和綜合文化素養的培養需要大學英語課程中融入文化教學。
從十九世紀末開始,語言教學的文化意識開始增強,如英國國家委員會起草的《現代學習》(Modern Studies)報告建議應將語言學習置于文化情境中,法國改革家Gouin 發表的《語言教學與學習的藝術》著作強調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3]發展到二十世紀中后期,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語言文化教學的重要性,涌現出不少的語言文化教學理論思想。如,Charles C.Fries 在其著作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中提到語言的掌握離不開文化理解,Robert Lado 在其著作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 中指出文化教學在語言教學的不同功能:素質教育、國際交流、閱讀能力等,Michael Byram 在其著作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中論述文化教學應成為語言教學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不是語言教學的附屬內容,并為語言文化教學實踐構建理論模型。[3][4]近二十年來,對語言文化教學的研究繼續深化發展,主要體現在文化素養教學目標的確定、文化教學內容的擴展、文化教學方法的革新等。
我國外語文化教學理念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發展起來,許國璋在其論文“詞匯的文化內涵與英語教學”中指出我國英語教學應重視文化因素,包括英語國家文化和本國文化。[5]與此同時,跨文化交際學也引入國內英語教學領域,在英語教學中關注文化差異,體現在語言運用、交際禮儀、群體觀念等上的文化差異。國內較早研究語言文化教學的研究成果有胡文仲的論文“文化差異與外語教學”、余小明的論文“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Language Learning”、李偉和周迪裔的論文“略談中學英語教學中的中英文化對比”等,主要討論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和語言教學中應增加文化差異對比學習。[6][7][8]1997 年,胡文仲和高一虹合著的《外語教學與文化》對外語文化教學進行了系統地介紹和研究,包括文化定義、中外語言文化教學理論發展歷史、外語文化教學的意義和內容、外語文化教學的方法和挑戰。[3]2007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包括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2]這意味著外語教學和文化教學的結合不僅在理論方面受到學者們的大力推薦,而且從國家層面上也正式確立了外語教學和文化教學相結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需要,國內大量引入國外外語教材,重視目的語文化介紹,改變以往重語法結構輕文化內容的教學方式。當時,國內外語文化教學的研究重點在于目的語文化的教學內容和交際法的教學方式。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內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目前已不太存在像改革開放初期不太了解目的語文化的現象,反而在外語教學中忽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了解,導致母語文化失語現象出現。1994 年,高一虹在其論文“生產性雙語現象考察”里提到“在生產性外語學習中,母語和母語文化起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在目的語學習的過程中,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鑒賞能力相互促進”。[9]2000 年,從叢首次提出我國英語教學中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的缺陷,并建議應對教學內容的合理配置進行研究,實現跨文化交際中具有堅實的文化主體性和文化操守。[10]中國文化失語研究主要包括對英語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現狀調查研究(張為民、朱紅梅,2002:34-40)、改進英語教學內容的措施建議(于艷華,2010:71-72)、教學測試內容改革(崔剛,2009:86-89)等。[11][12][13]母語文化失語會導致跨文化交際成為單向文化輸入,而沒有實現跨文化交流,我們應在外語教學中注重雙重文化教學,深化認識母語文化,正確辨析目的語文化。以往大學英語課程重點介紹西方文化,現在需要改革為中西方文化對話和交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樣需要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中,合理平衡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中的比例。
2007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表明“鑒于全國高等學校的教學資源、學生入學水平以及所面臨的社會需求等不盡相同,各高等學校應參照《課程要求》,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系統、個性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導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2]景德鎮陶瓷大學是全國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高等學府,培養目標是培養為陶瓷業服務的尖兵,并且擁有豐富的陶瓷教學資源。
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素材選擇和教學內容設計中,遵循五大原則:思想性、文化性、時政性、關聯性和趣味性。思想性是指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有意識地開展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文化性是指語言教學中注重文化教學的融合,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并結合學校特色或區域優勢進行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素材,有利于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時政性是指有意識地增加中外時事新聞內容,跟進時代發展和進步,有利于培養學生思辨能力;關聯性是指教學素材和課程單元主題密切相關,緊緊圍繞單元主題開展教學素材選擇和教學內容設計;趣味性是指選取貼近大學生校園生活的教學素材,并以喜聞樂見和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
對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根據單元主題,深挖陶瓷文化融合點,在教學素材中增加相關的陶瓷歷史文化、陶瓷高科技進展、陶瓷工匠精神等內容,如《新視野大學英語3(第三版)》中的“When work is a pleasure(當工作是一種樂趣時)”單元主題,可結合陶瓷工匠精神內涵,即師道精神、創造精神、實踐精神和敬業精神,強調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如《新視野大學英語3(第三版)》中的“Life stories(人生故事)”單元主題,可以選取清代陶瓷藝術家唐英生平故事,突出其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做出的重要貢獻。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設計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分別開展微課教學、翻轉課堂、單元項目,來實現知識輸入、知識測評和技能操練、知識內化和能力應用的目的。課前微課制作和單元項目設計時要結合課中翻轉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話題導入、知識輸入、能力應用和主題延伸。以《新視野大學英語3(第三版)》中的“Let’s go(出發吧)”單元主題為例,微課視頻內容包括景德鎮城市和陶瓷旅游景點英文介紹,突出城市發展和陶瓷底蘊。微課教學以知識輸入和話題導入為導向,按照單元主題用英語講授陶瓷文化故事,是翻轉課堂順利開展的前提。翻轉課堂以能力輸出為導向,加深理解,能力運用,強化重點,是進一步鞏固微課學習和單元項目實施的前提。課堂教學以BOPPPS 流程設計教學活動,目標明確,重點難點突出,最后能夠檢測到課堂學習效果。此單元翻轉課堂設計一系列模擬真實生活情境使用目標語言,如外國旅游團來景德鎮旅游需要的導游介紹服務等。“Let’s go(出發吧)”單元項目為以小組形式制定一份景德鎮陶瓷特色旅游英文策劃案,有助于培養學生高階思維,加大學習任務的挑戰度,實現知識內化和能力應用,促進英語表達和團隊協作能力進一步發展和提升。
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要兼顧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特別是不能忽視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融合。這也對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職業要求,教師自身要不斷豐富文化知識儲備,結合學校辦學優勢或地域特色合理設計教學內容,課程測評內容要基于教學內容進行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