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艷
(大化瑤族自治縣特殊教育學校,廣西 河池 530800)
特殊教育學校的勞動教育對特殊學生的成長、家庭養育以及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勞動教育課程是學校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特殊教育學校的勞動教育課程具有育人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針對他們的“特殊性”,需要采取特殊教育手段或方式,一方面照顧學生們的心理、情緒和特點,一方面讓學生們擁有健全的心智,更好地學習和生活。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是開展教育工作的保障,老師要在教授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與學生積極溝通,了解學生們生活中的點滴故事、困難疑惑,陪伴學生快樂成長。
根據江西省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中,顯示6 至14 歲本土常住的殘疾兒童少年共11.97 萬人,而這11.7 萬人中有7.8 萬名兒童殘疾少年接受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就抽樣的統計數據來看,在2006 年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就已經達到了66.96%,而且數據顯示近些年來,江西省殘疾兒童義務教育的入學率有明顯提高,但與正常同齡人兒童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的比較來看,各類殘疾兒童入學率為65.56%,江西省義務教育入學率為98.08%,這表明殘疾兒童入學率明顯低于接受義務教育的同齡人。
永豐縣位于江西省中部,面積2695 平方公里,人口總數達到38 萬。永豐縣特殊教育學校,前身是縣殘聯為殘疾兒童開設的一個言語康復機構,招收的第一批學生是9 個聾啞學生;2008 年正式納入教育系統,掛牌成立“永豐縣特殊教育學校”,招生的數量每學年都以20 上下的人數在增長,招生的對象也開始面向所有適齡殘疾兒童,不再局限于聽力障礙的殘疾兒童。到2019 春學期,納入永豐縣特殊教育學校學籍系統的適齡殘疾學生共計176 個人。可以看出,永豐縣殘疾兒童入學率也在逐年穩定增長,招生對象也開始擴大范圍。就目前納入我校學習系統的176 位學生當中,能長期堅持在校學習的只有70 人左右,屬于輕中度智力殘疾學生,學生本人要具備生活自理、學習能力。另有106 位中重度殘疾學生,由于家庭住址偏僻、家庭條件不允許等因素,無法到縣城特殊教育學校接受康復教育而選擇了隨班就讀、送教上門這兩種形式進行受教。
研究針對培智學生的特殊教育方法,要先了解培智學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對癥下藥”的方式,合理安排教學、掌握溝通教育方式,幫助培智學生能像其他學生一樣,接受教育、獲得知識、健康成長。
培智學生的情緒化現象比較嚴重,因為生理缺陷問題,他們與他人正常溝通的渠道是相對閉塞的,有時其他同學也會區別對待培智學生。同時,培智學生也會比較看重他人的語言、行為,對他人語言及行為表現得極為敏感,這種心理特征讓培智學生常常表現出易沖動、情緒變化激烈、敏感多疑、自卑脆弱等情緒狀態。
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贊揚,培智學生也一樣,但是因為“生理缺陷”問題,培智學生經常被“不敢”“不會”“不行”等詞匯所困擾,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挫敗感要大于普通學生。長此以往,培智學生的自信心會受到嚴重打擊,出現不敢與他人交流、不愿意去努力嘗試做事情、自以為跟不上學習進度等不自信表現。
除以上顯著特征之外,培智學生的心理問題是極為復雜、多樣的,因為培智學生大多不會溝通、不擅長交流,所以老師很難通過日常教學溝通了解學生心里的真實想法。有時培智學生會刻意與他人保持距離,見到人像“老鼠見了貓”一樣,不做任何動作、不表達任何情緒,這種心理狀態會讓特殊教育難以貫徹落實,所以要想打破培智學生的心理局限或障礙,必須要與培智學生建立信任關系,這是特殊教育的重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
特殊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勞動素養的培養具有規律性,勞動教育的開展及勞動教育課程的構建應遵循這些規律。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總目標落實到學生身上就是強調勞動觀念、勞動知識與技能、勞動習慣、勞動精神的素養發展[7]。特殊教育學校可構建層層遞進、內在統一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低年級特殊學生以自我服務勞動為載體,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得直接勞動經驗,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即側重學生勞動意識的引導;中年級特殊學生以家務勞動為載體,發展家務勞動知識與技能,即側重學生勞動知識與技能的培養;高年級特殊學生通過綜合運用勞動技能參與社會勞動,進行職業體驗,即側重提升勞動品質和勞動精神的培養。從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再到職業體驗,遵循了學生能力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的發展規律。
特殊學生的發展具有多樣性,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即多維度、多方面、多層次全面綜合地分析學生的發展需要。首先,從發展特殊學生核心素養的勞動教育目標來看,特殊教育學校勞動教育課程要滿足特殊學生“三個方面”的發展需求,即勞動文化需求、自主勞動需求及社會參與勞動需求。特殊教育學校勞動教育課程要依據特殊學生的身心特征,一要教給學生必備的勞動基本知識;二要傳授學生學習勞動技能的方法,讓特殊學生學會學習,擁有自主發展的能力;三要滿足特殊學生參與社會,實現個人社會價值的需求。其次,從特殊學生發展空間角度分析,特殊教育學校勞動教育課程要滿足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三個不同空間的勞動能力發展需求。家庭勞動教育要關注特殊學生真實的家庭環境,幫助特殊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學校勞動教育要幫助學生理解和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給學生系統的勞動知識與必備的勞動技能,培養勞動習慣、勞動精神與勞動品質等勞動素養;社會勞動教育則要讓特殊學生走出家庭、走出校園,參與社會服務勞動,進行職業體驗,在社會實踐中發展綜合勞動能力。再次,特殊教育學校勞動教育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當前能力發展需求,一方面要補足之前發展不充分的弱勢能力,另一方面要兼顧學生未來發展能力需求,即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需求。
1.課程類型的選擇與確認。潛能開發活動性課程聚焦學生的發展,關注課程開展的基本程序,以學生基礎能力的發展為取向,以教師的專業能力為路徑,以學生“可做、好做”,教師“敢為、有為”為目標。該活動性課程包括鼓圈社、花田泥社、閩南童謠社、童劇樂園等多個子課程。如鼓圈社旨在引領學生在鼓圈活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樂器,并在體驗、創作、合作中獲得靈感與創造力,從而鍛煉自身的肢體協調性與思考能力。學校根據活動性課程實施的時間和空間選定活動場所,按照課程最佳實施模式確定學生人數,最大程度地發揮課程的價值。
2 課程內容的細化與實施。潛能開發活動性課程得以產生實質性的效果在于每個課程都能根據本課程設計的原則與理念,有序地組織課程方案并將其付諸實踐教學,從而滿足本組特殊學生的需求。比如,雀神社從麻將出發,關注麻將本身的多元性及其所涵蓋的圖形、數字、漢字等屬性特點,從學生出發,設計與數學、動作、休閑、語言等相關的教學內容,發展學生的數理邏輯思維、精細動作和自我管理等能力。
為了解決特殊教育師資面臨的諸多難題,使他們能夠安心從教,首先,縣級特殊教育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將特教教師的多項待遇落到實處,除根據國家和該省有關規定享受特教補貼費外,對特殊教育的教師再加大經費補助,對于缺編的特教學校,縣級特殊教育學校和相關政府機構應增加特教教師在編崗位,改善特教學校編制,對于特教教師職稱評定方面,學校和相關政府機構應設立專門針對特教教師的職稱評定標準和實施細則。在教師培訓方面,學校應該加大這方面的經費投入,讓學校老師多出去走走,了解最新的特殊教育辦學理想,學習更為有效的特殊兒童教育教學方法,掌握各類別殘疾的學生的康復技巧。
1.情緒誘導。一切情緒都存在一系列的生理變化,這類生理變化促使大家形成與眾不同的情緒感受。根據視覺效果、聽覺系統等感觀方式造成個人一定的生理喚起,引起相對應的生理反應變化,進而誘發相對應的情緒狀態。情緒誘導的作用,一是吸引學生注意力。可以通過開展情緒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通過這種類型的活動產生自我情緒。二是誘導期望的情緒狀態。在進行特殊教育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充分給學生創設情境,當學生走進特定的場景情境時,教師要對學生表達自己在這個情境下的情緒心情,然后對學生進行情緒的引導,以期誘導學生產生期望中的情緒狀態。三是改善兒童注意力。情緒誘導時可以通過給學生播放一些動感視頻以及趣味視聽來開展,而情緒誘導的深入開展,可以讓后續的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2.情緒調節。情緒調節是指在一定的策略和機制下,通過對情緒的調節,使其在生理活動、主觀體驗、情感行為等方面發生一定的變化,從而調節自身或他人情緒的過程。情緒調節包括被動調節和主動調節。這其中,被動調節可以通過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播放一些可視聽的音樂讓學生的情緒狀態得到放松;主動調節則是一個自我情緒調節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觀察一些特定的讓人情緒狀態安靜下來的事物并加以引導,從而達到自我情緒調節。另外,還可以組織一些小活動,如講笑話、做游戲等,帶動學生的情緒。
3.情緒理解。情緒理解是個人對外部情景線索、對自身和別人情緒緣故和結果的表述和反應能力,而且運用對信息內容的融合逐漸發展到對自身和別人在適度的情境造成適合的情緒反應能力的過程。這其中包含了情緒識別、情緒線索識別、根據心愿的情緒理解、根據信念的情緒理解、實際與表層情緒的區別理解及其混合情緒理解。這些內容可以概括為三點:表情認知、情緒表現規則認知和情緒體驗。教師可以在進行教學活動時,為學生設計符合其特點的教學方案,以達到情緒理解的干預。
縣級教育主官部門制定“送教上門”方案并形成文件下發至轄區的各級各類學校,由教體局牽頭擔任全縣送教上門工作的總指揮,縣級特殊學校擔任“送教上門”工作的總負責,負責制定每月送教活動的教育教學內容,對全縣殘疾學生的送教上門工作進行指導、培訓,派專人收集整理各鄉鎮上交的送教材料。在學期結束后,縣級特教學校負責對全縣的送教上門工作進行考核,將結果上報上級主管部門。上級主管再將考核結果下發至各鄉鎮小學,對完成得好的鄉鎮及個人進行嘉獎,對工作中敷衍了事的鄉鎮或個人進行批評談話,并責令其整改。
潛能開發活動性課程實施“動態—生態”結合的管理模式,采取三“調”策略。首先為前期的調研與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學生的興趣與樂趣、教師的特長與專長,所需的資源等。其次為過程的統整與協調,包括開設課程的類型協調、組別機構及師生配比的協調等。最后為后期的調度與升華,主要從“學生的自我評價、組內自我評鑒、家長整體評定”三維度展開。在學生方面,學校會圍繞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對學生的成長幫助、下階段的延續開展意見進行評價;在家長層面,學校會通過課程讓家長對孩子個性化成長的幫助進行評鑒;在教師層面,則會通過“課程共研會”的形式邀請教師以“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教學的組織、成果的展示、疑惑的解析、素材的梳理、綱領的提挈和體系的完善”等方面為切入點,對課程實施的整個過程進行補充和完善。
綜上所述,現代教育對培智學生的教育研究已經相對豐富,但是要結合教學實踐工作開展特殊教育,還需要配合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技術,利用多元的教學平臺和教學資源,優化當前教育工作。特殊教育學校勞動教育應扎根于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樹立“全人”教育觀,挖掘特殊學生的勞動潛能,發展其勞動能力和素養,幫助特殊學生成長為獨立或半獨立的社會人,實現其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