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廣西建筑材料工業技工學校,廣西 南寧 530000)
“診斷”一詞源于醫學術語,法國學者比納在20 世紀初首次將“診改”一詞用于教育問題。愛德華·戴明博士于上世紀中葉提出的“戴明循環(PDCA循環)”,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測(CHECK)—改進(ACTION)”循環,由于當時缺乏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持,人們對檢測(診斷)和改進的期望不高、反應不快、聯動不足,全員、全過程落地困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力和創造力的培養與提升上,提倡“前臺+后臺”的工作方式,診斷與改進的目的發生了質的變化,即實現知識的創新。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深度應用,建立兼顧“動靜兩態”的“8 字螺旋”,實現“三全”質量保證成為可能。
“8 字形質量改進螺旋”體系由靜態和動態兩個螺旋疊加而成。靜螺旋指一個完整的工作流程:目標—標準—計劃—組織—實施—診斷—激勵—學習—創新—改進。其中,診斷與改進在實施完成后進行,而主體因診斷、激勵產生學習動力和創新活力,引發知識創新,形成自“目標”開始的、比較全面和深刻的改進方案。動螺旋指在質量生成過程中,根據實時監測到的數據,及時發出預警和即時跟進調控、改進的過程,一般不涉及目標、標準的調整。兩個螺旋相交于“計劃—組織—實施”環節,組成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互聯互動、缺一不可。此外,盡管兩個螺旋都處于持續運動的狀態,但相對而言,動螺旋的運轉速度明顯快于靜螺旋,所以分別簡稱為“動螺旋”與“靜螺旋”。“8 字形質量改進螺旋體系”既重視對“完成時”診改,也重視對“進行時”診改:“完成時”診改旨在引發知識創新,“進行時”診改旨在實現實時調控,須借力于網絡信息技術。
職業學校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是鞏固提高職業教育發展水平的重大舉措,具有重大意義?!督逃哭k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中提出:“以診斷與改進為手段,促使職業教育在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不同層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對獨立的自我質量保證機制?!苯虒W診斷與改進是建立常態化自主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機制,引導和促進職業教育不斷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提升內部質量保證工作成效的過程,而激活這種機制的載體和流程便是構建“8 字形質量改進螺旋體系”。
課程是學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其中一個層面,而語文課程在技工學校幼兒教育專業中,無論是在提升學生內在的人文素養、立德樹人方面,還是培養該專業綜合職業能力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技工學校普遍陷入“重技術,輕人文”的誤區,且語文課程在各專業的授課內容、授課方式、評價方式等都一成不變,缺乏針對性,更缺乏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不斷螺旋提升的內生發展力量,缺乏語文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的工作機制。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職業教育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推動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語文課程要體現出職業教育的內涵與特色,就必須以幼兒教育專業的能力培養為導向,把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訓練與專業教育的職業化訓練結合起來,將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相結合,加強語文課程的針對性、適應性和合理性,使語文課程與專業課程相輔相成。因此,要培養幼兒教育專業學生成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對語文課程進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教學診斷與改進很有必要。
“診斷”本是醫學術語,根據現代質量管理理論,隨后企業將其原理運用于內部管理,即樹立全面質量管理意識,采用科學的方法管理質量,把追求質量應用于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重視質量、分析質量、控制質量、保證質量、改進質量。嚴格按照質量標準衡量自身工作,杜絕不達標的不合格品,對于工作質量的衡量,既要進行定性評估,更要進行定量分析,注重用可以量化的質量標準去評判工作質量的優劣、管理水平的高低,既要完成工作任務,更要確保工作質量,克服過去工作重布置輕落實、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從而促進企業的自我發展和良性運轉。進入新世紀后,“診斷”又被一些普通教育的先行者納入學校管理視野,在促進學校實現自主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語文課程“8 字形質量改進螺旋”的構建需要制定幼兒教育專業語文課程的建設目標作為起點,依據目標制定針對幼兒教育專業的語文課程建設標準,設計針對幼兒教育專業具體的實施方案,如語文資源庫、教學方式方法、課程團隊、教學評價等,在組織條件的保障下實施語文教學,并結合幼兒教育專業的特點進行評價,全程按照診斷維度及診斷點進行語文課程自我診斷。這一過程有利于促進幼兒教育專業語文課程的建設,解決語文課程缺乏專業針對性的問題。
“8 字形質量改進螺旋”是對語文課程調整糾偏、持續改進質量而設計的運行機制,體現了語文課程自定目標、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不斷螺旋提升的教學診斷與改進過程,這一過程中培植了語文課程內生發展力量,建構起實現語文課程內在發展的工作機制,實現語文教學質量得到持續提高。
技工學校幼兒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能勝任幼兒園教學工作,能在托幼機構從事保教工作的教師。而幼兒教育專業學生須具備的綜合職業能力,如規范的幼師語言交流、溝通與合作能力;掌握幼兒發展知識、幼兒保育和教育知識的能力;幼兒教育活動的策劃、教育教學的文書組織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形成都依賴于語文課程教育中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通過“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對語文課程進行教學診斷與改進,有利于培養幼兒教育專業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勝任實際幼兒教育教學工作中所需要的綜合職業能力,提高幼兒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根據學校十三五規劃和幼兒教育專業建設規劃,建立語文課程建設規劃;參考國家語文課程標準,制訂符合本校幼兒教育專業的語文課程標準。
制訂幼兒教育專業語文課程建設實施方案,包括課程內容、課程團隊、課程資源、實訓資源、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方法。把幼兒教育專業必須具備的綜合職業能力,如規范的幼師語言交流、溝通與合作能力,掌握幼兒發展知識、幼兒保育和教育知識的能力,幼兒教育活動的策劃、教育教學的文書組織能力等與語文課程教育中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實施教學,提高幼兒教育專業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勝任實際幼兒教育教學工作中所需要的綜合職業能力。
依據教學診斷與改進的“8 字形質量改進螺旋”建立語文課程“8 字形質量改進螺旋”,該螺旋由兩個循環構成一個“8 字形”。依據目標和標準組織實施,在工作過程中分析數據、診斷問題、及時改進,促進向更高的目標發展,形成不斷提高的質量改進螺旋。
第一個循環是靜態大循環,語文課程在幼兒教育專業開設一學期的課,以半個學期為一個診改周期,根據語文課程建設規劃,明確幼兒教育專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目標,組織開展注重語言交流、溝通與合作、文書寫作能力等符合幼師核心職業能力的語文課程教學設計,在信息化條件保障下實施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根據診斷維度和診斷點全程進行課程自我診斷,不斷找到差距,形成語文課程診改方案,通過評優評先的激勵,針對診斷問題開展學習,研究問題、創新思維,修正課程建設目標,優化語文建設方案進行改進提升,在下一周期建立更高一層的發展目標。
第二個循環是動態小循環,是指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外部監測進行數據分析,隨時發現問題,及時發布預警,督促采取切實措施,改進實施方案。
根據語文課程規劃、標準及課程建設實施方案,對幼兒教育專業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圍繞語文課程建設規劃和建設標準,擬訂診斷維度和診斷點,制訂幼兒教育專業語文課程進行教學診斷與改進方案。依據教學現狀等實際情況,制定包括目標值、完成目標情況、未達標原因、擬采取的改進措施等的語文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方案。形成基于“8 字形質量改進螺旋”的技工學校幼兒教育專業語文課程建設標準、語文課程質量現狀調研報告、語文課程建設規劃(3 年)、語文課程資源庫、診改方案、3 年課程年度建設計劃表、3 年課程診斷與改進登記表)、語文課程診改工作總結同時,通過建立教學診斷與改進信息化平臺,對語文課程進行教學診斷與改進,提高語文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的信息化水平。
校本教材開發要思學生所欲,急學生所需,了解幼兒教育專業的特點,從學生本身的專業特點出發,充分的了解專業之所需,以技工學校幼兒教育專業標準為導向,堅持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以能力為本位、貫徹量化和優化相統一、學練系統貫徹知能轉化的原則,落實幼兒教育專業語文課程目標,有利于幼兒教育專業學習需求學生的發展和提高。對現代文閱讀、寫作、文言文閱讀、口語交際和應用文五個方面進行系統整合,體現五項兼全、循序漸進、學練有序、有機配合、分編成冊、利教便學的特點。以語文能力訓練為主線,按不同層次以及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所確定的不同教學要求,選編適合的例文和閱讀材料,設計得當的練習,以實施科學合理的訓練。
職業學校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是鞏固提高職業教育發展水平的重大舉措,具有重大意義。構建語文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8 字形質量改進螺旋”,對語文課程進行教學診斷與改進,建立了促進幼兒教育專業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語文課程和教學診斷與改進信息化平臺,解決了語文課程教學診斷與改進缺乏系統的操作模式,語文課程建設缺乏專業針對性、不能體現職業教育特點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