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
(綏陽縣洋川小學,貴州 遵義 563300)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進行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周圍世界,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不斷積累知識和習作素材。事實上,語文習作教學本身就講究靈活性與真實性的結合,將科學觀察和實驗得到的結論和素材應用于習作當中,才能真正體現文章內容的吸引力和真實感,就算極其樸素的文字也能帶給讀者別樣的體驗。因此,將科學觀察和實驗引入語文習作教學可以在有效提升學生科學觀察和實驗能力的同時,提高其寫作能力和水平,是實現學生綜合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具體而言,我們應當針對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現階段的情況進行深入分析,最大限度消除科學觀察和實驗與語文習作學習的不契合點,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策略。
雖然新課程標準指出,在進行語文習作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科學觀察和實驗能力、習慣的培養,為寫作教學提供更多元化、更真實的素材,以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但從現階段語文習作教學的整體情況來看,其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導致習作課堂質量低下,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授課模式比較陳舊,很多語文教師的思想和理念沒有得到根本性的革新,在講解完寫作材料、體裁、基本技巧、范文等內容之后,直接讓學生進行創作,整個過程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獨立思考,也缺乏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更沒有給學生機會觀察相關事物或針對某一現象進行實驗,整個課堂的重心仍然不在學生身上;二是作文缺乏邏輯性和真情實感,由于缺乏對周圍環境或世界的觀察,又不了解事物形成的真實原理和過程,其創作的內容缺乏基本的邏輯性,更不會帶有學生自己的情感,使最后完成的作文零零散散,如“流水賬”一般;三是學生的寫作興趣不高,部分學生認為寫作是一項大工程,需要有良好的文學功底才能創作出一篇好的作文,也有部分學生因為缺乏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很容易在寫作過程中東拼西湊,也因此認為寫作是一個繁雜卻又索然無味的過程。但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講,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是第一要義,這一現象會直接影響課堂氛圍和課堂質量,將科學觀察和實驗融入語文習作教學的全過程中,在習作課堂中加入更多元化、更有趣的內容,無疑可以改善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教師可以從這一方面入手,來提高語文習作課堂的質量和效率。
語文學科本身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才能真正將知識傳送到學生的腦海當中,并融入學生的潛意識里,真正內化其自身的能力。而習作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應當遵循這一理念,要在教學實踐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在滿足學生基本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開展教學。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其認知能力和感知能力都處于不斷健全和發展的過程中,對很多事物的認識存在片面性,要想讓他們在習作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還需要提前組織他們進行科學觀察,了解這個世界以及世界上各種物質的本來面目,并基于自己的接受能力、學習能力等進行素材的積累,盡可能將一些精彩的素材應用于習作過程當中。例如,在教學“家鄉的風俗”這一習作內容時,部分學生可能并不知道“風俗”究竟是什么,因為學生對家鄉非常之熟悉,很多風俗習慣都會被當成一種常態,同時也沒有主動據了解其他地方風俗習慣的意思,沒有對比性的內容更會顯得比較常態化。因此,在正式教學之前,教師要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讓學生通過觀察周圍的人和事來了解家鄉的風俗,并且將一些印象深刻的內容記錄下來,為后面的習作積累素材。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科學觀察的質量和效率,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參觀學校所在地區的一些風俗活動,并讓他們觀察這些風俗的特點、方式、所涉內容等,然后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讓他們對這些信息進行詳細整理和記錄,最后在班級里進行匯總,將所有記錄信息放在班級公告欄中,以供所有同學參考。此時,學生可以挑選自己印象較為深刻或感興趣的一種風俗進行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礎之上完成寫作。
在進行語文習作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考察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之外,還對學生的布局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這樣才能保證作文的整體性和全面性,在習作教學中插入科學實驗便可實現這一目標。因為一個完整的科學實驗需要經歷實驗前準備、實驗中操作和實驗后記錄等流程,整個過程必須要保持清晰的思路、正確的邏輯性以及合理的流程規劃。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科學實驗與語文習作教學的有機融合是不同學科間的融合,可以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同時也能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具有更多元化的思維方式,進而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理解問題,可以大幅度提高文章質量。在進行習作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鹽水浮雞蛋”這一科學小實驗插入課堂當中,具體的教學流程是:教師要在課前研究實驗的全部流程,提前整理好這一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并制定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然后在課堂上規范地、完整地操作這一實驗,此時學生們可能無法理解鹽水可以讓雞蛋浮起來的主要原因是兩者的密度差,但可以讓學生們很直觀、清晰地看到實驗的變化過程,了解到一個新的知識點;最后再講解一些實用的寫作技巧,讓他們針對這一實驗進行寫作。在課堂上穿插科學實驗能讓學生了解事物的本質和基本原理,會由此聯想到更多的內容,會讓他們產生更多的聯想和觀點,這樣才能避免在寫作過程中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當然,科學實驗只是語文習作教學的一個引子,它并不是絕對固定的,可以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對其進行適當的優化和調整,同時要保證文章的主次分明、結構清晰,即需要學生對文章進行精心布局,以保證文章的質量。。
在寫作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可能會一氣呵成,但也有部分學生東拼西湊,沒想出一個字或一個詞都很困難,很容易讓他們產生畏難情緒,不利于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究其根本,學生的寫作靈感是支撐其順利完成一篇文章的關鍵,因為大部分學生的語言基礎、文字基礎相差不大,對習作題目的認識和理解存在一些差異性,對它了解得越多,就會有更多想寫的內容,其寫作靈感也會源源不斷涌現出來。而生活素材是最好的科學觀察內容,在習作教學中導入生活素材可以帶給學生一種熟悉感、真實感,讓他們在潛意識里認為,寫作的過程就像是日常生活的過程,其中的文字可以是日常生活中與人聊天的文字,其中的故事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如此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與此同時,當學生將科學觀察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時,他們會看到生活中的更多細節,可以將生活中的各種小事轉化為習作素材。例如在教學“____讓生活更美好”這一部分習作內容時,這種半命題式的作文具有很強的開放性,空格處可以填寫各種類型的詞語,主要目標在于讓學生寫出某一件事、一種事物、一種品質或一個人帶給他生活的美好。首先教師可以針對“某一個人讓生活變得更美好”這一層面的內容進行情境創設,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對自己生活有影響的人,并說出具體的影響程度和方式;在邀請多位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之后,在肯定他們的同時,教師也可以提供一個示范案例,比如“我的父親讓生活更美好”,然后講解一些關于父親辛苦賺錢、時刻關懷孩子等事例;此時要讓學生知道,無論選擇怎樣的人、事、物來填補這一空格,都是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的,關鍵在于有足夠的理由和信息作為支撐,而我們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情、見到的各種人和物就是最好的素材,每位學生都會經歷各種各樣的事,這樣可以讓他們在寫作的過程中有話可說、有事可寫。
習作能力的提升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學生長時間的素材積累、寫作技巧積累,而一篇作文的完成也并不是暫時的,可能會對其日后的其他寫作帶來連貫性影響。因此,在習作教學之后,也要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環境,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科學觀察習慣,不斷豐富其習作資源庫,為其習作能力的持續性提升奠定堅實基礎。另外,在很多情況下,學生積累的很多素材和資源都沒有直接應用到習作當中,但這并不意味著素材積累是無用的、無效的,因為最終積累的素材只是科學觀察的一個結果,科學觀察的過程才是真正提升學生習作素養的關鍵,因為學生會在科學觀察的過程中看到很多平常不會注意的細節、沒有見過的事物、以前不了解的現象等,這些東西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模式、學習能力等,是會對學生一生造成影響的過程。除此之外,在習作教學前后都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觀察可以培養學生樂于觀察、善于觀察的好習慣,可以為其寫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具體來講,在科學觀察與語文習作融入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注重觀察的順序,在觀察一些事物時,要注意從上到下、從遠及近的全方位觀察;在觀察一些自然現象、生活現象時,要注意時間順序,總之要保證觀察內容的全面性和真實性,這樣才能為學生的習作提供更多視角、觀點和素材。二是要抓住事物的基本特點,因為不同事物存在個體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思想觀念,可以引導學生以此為基礎認識自我,進而確保其習作內容前后邏輯一致。三是要觀察對象的重點,即要求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分清主次,要學會從整體上把握觀察對象的情況,以提高觀察的效率。總體而言,在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觀察的過程中,尤其是習作后的觀察沒有具體的可參照標準,一定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既不可草草了事,也不能完全不分主次,要讓他們在觀察的過程中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為其習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也為其綜合能力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語文習作教學更強調學生觀察能力和水平的發展,而觀察和實驗能力也會促進學生語文習作能力的提升,兩者的共同作用是提高語文寫作課堂質量和效率的關鍵因素。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采取多元化策略,將科學觀察和實驗引入語文習作教學當中。具體而言,現階段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教學模式單一化、學生的寫作興趣不高等,而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就在于學生缺乏真正參與科學觀察和實驗的機會,不僅限制了課堂形式,也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模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科學觀察和實驗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在語文習作前后有效落實科學觀察和實驗,以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