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發萍
(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東塬鄉塔山幼兒園,甘肅 東鄉 731400)
幼兒園教師通過開展實踐性更高,靈活性更強的語言教育活動,充分的激發幼兒的語言感悟能力以及幼兒的語言應用能力,有效結合理論化教學與實踐化教學,有效的完善幼兒語言教學體系,培育幼兒的語言素養。因而,本文對于提升幼兒園語言教育質量的實踐路徑產生了以下見解:
通過幼兒園語言教育的實踐培訓交流,各個教師之間不斷進行教育教學的交流,交換高質量,高效率的幼兒園語言教學建議。有效的發揮優秀教師的榜樣教育作用,將幼兒園語言教育與現階段的幼兒園“雙減”教育有機融合,為幼兒園的語言教育進一步完善與深入發展開辟新的路徑。各個教師之間的思想交流,有助于深化幼兒園語言教育的實際影響作用,使得幼兒園語言教育為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幼兒語言應用能力的掌握等等奠定堅實的實踐基礎。
各個幼兒園結合校園、班級環境創設提升工作,不斷優化幼兒語言環境。同時,對教師經常性開展培訓交流和頭腦風暴,切實轉變教師語言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致力于開拓幼兒語言學習教育新路徑,更好地提升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深化幼兒園教師的語言教學素養。
通過幼兒園的語言教育活動,教師們相互交換教學建議,使得幼兒園語言教學的意義能夠得到有效的落實。各個幼兒園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語言教學活動,為幼兒學習語言提供更多的路徑,為解決幼兒語言教育問題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進一步推動幼兒園語言教育的創新化發展,打造幼兒園語言教育品牌。實踐教研活動的開展,深化了對幼兒語言教育的認知,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進一步打造幼兒園語言教育品牌。
為了更好地提升幼兒語言教育的質量,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深化幼兒的語言應用能力,優化幼兒的語言感悟能力,各個幼兒園教師開展多樣化的語言教學活動,引導幼兒主動融入其中,跟隨著教師一起探究語言文字的應用,激發幼兒的語言探究能力,有效的發現幼兒在學習語言時遇到的問題,提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語言教學策略,優化幼兒語言教學體系。
教師執教《手電筒看見了什么》時,利用PPT 課件、手電筒、一張森林圖片開始了故事,結束部分和幼兒分享了一本書吸引幼兒的興趣,增強了幼兒在黑暗中的探索。教師執教《要下雨了》時,利用音頻、圖片,理解了故事所講述的內容,了解了雷雨前周圍環境發生的變化。通過啟發引導讓幼兒掌握了天空要下雨前大自然的變化,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進一步加深了小兔子、小燕子、小魚、小螞蟻在要下雨時的變化,用自己的話語講出故事,并且創編簡單的動作加入故事中,體驗編講故事的樂趣。教師執教《愛吃水果的牛》時,利用圖片將小動物愛吃的食物生動形象的講述出來,通過啟發引導游戲的方式讓幼兒掌握“喜歡吃...的是...”的句式,利用“奶牛”調動幼兒積極性,寓教于樂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執教《現在我很棒》時,通過課件,在一張張圖片中引導幼兒想法,根據已有的經驗不斷回憶,大膽表達故事中長大、還小的美好。用自己的話語講出故事,體驗了成長的樂趣、對長大充滿期待。教師執教《刷果醬的房子》時,通過看圖講述,感受故事中果醬房子的趣味,鼓勵幼兒結合圖片大膽猜測故事情節,并嘗試創編故事結尾,樂意和同伴一起分享。根據圖片和句式的引導讓幼兒掌握語言文字的實踐應用,提高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這種實踐教學活動的多樣化設計,能夠有效發揮語言教學的教學意義,在課程期間有效抓住幼兒的關注力,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助力幼兒深化自身對于語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在此基礎之上,幼兒園教師進行實踐應用的引領,開展語言應用比賽,鼓勵學生回答問題,或者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幼兒的語言邏輯思維,為幼兒園語言教育的實踐探究提供多種可以參考的實踐路徑。
基于幼兒園語言教育背景之下,教師要根據當地及家庭的語言環境,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引導幼兒積極運用語言進行交流,通過家校合作,創造良好的親子同說普通話的家庭語言氛圍。在語言活動教學中,我們應積極為幼兒創設一個寬松而平等的表達氛圍,使幼兒敢想、敢說、敢問,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為了讓家長真正了解幼兒園語言教育我幼兒園不斷組織開展“蒙特梭利語言教育工作坊”。語言區是教室中占比比較大的區域,在日常生活中,就已經開始預備環境。蒙特梭利博士認為幼兒具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在幼兒生活的環境中,豐富的語言環境能夠有效地支持幼兒語言的發展。幼兒園教師將教室語言區局部搬到會議場所,給家長直觀的認識。
幼兒如何進行蒙氏的學習?幼兒園教師以“聲音游戲、金屬嵌板”為例向家長分享。幼兒園教師還另外強調工作的示范需要契機。當幼兒正在專注的工作時,這個時機明顯是不適合的。要選擇在幼兒需要的時候。什么時候屬于“需要”,即幼兒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時候。幼兒結束一份工作已經準備好進入下一份工作的時候。幼兒在游離狀態的時候等。家庭中語言的互動如何開展?家長一直有這方面的困惑。幼兒園教師以“聲音游戲”“接龍游戲”等為例,與家長親密互動、切身體驗與感受,為家長一一解惑。幼兒園設計了大量的語言教具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為了讓家長更加了解蒙氏的工作。通過幼兒園的語言工作坊,家長對蒙氏如何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有了更深的認識。通過幼兒園的語言教學工作坊,家長也能像教師一樣為幼兒創造一個適合幼兒的溫馨的語言環境,并將蒙氏教育延伸到家庭。
在培訓中,根據語言領域教師們的反饋,針對如何更好地上好語言領域課程,如何能更好地設計與組織語言教學活動、如何引導幼兒更好達到教學目標,讓幼兒語言表達更豐富,教師們對語言領域各個目標中幼兒處于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進行提煉和理解,更深入熟悉并掌握了語言領域的內容。學習相關理論之后,家長們在游戲實踐中去區分所提供的語言目標來進行類型分類。通過游戲形式,使得家長們對語言領域類型有了更深的理解。
基于幼兒園的與語言教育實踐教研,幼兒園教師以自身能力的提升推動幼兒園語言教育的進一步深化發展,教師自身能力的有效提升能夠成為語言教育發展的推動力,成為幼兒掌握語言文字的橋梁,有效的打通語言教學以及語言吸收的渠道。
在我幼兒園的實踐教研期間,教師對于《幼兒園傳統文化語言文學體系和教育研究》課題進行重點闡述,圍繞課題研究重點,全面解讀了幼兒園傳統文化語言文學教育概念、背景、意義和方案等,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幼兒園傳統文化培養的不同形式和內容,為我們如何巧妙地將傳統文化活動與幼兒園課程有機結合提供方向。我園結合小、中、大班幼兒年齡特點,根據小寒節氣,結合其中的傳統文化素材,挑選適宜的課程內容,設計集體教學活動、傳統文化日常滲透及家園共育內容。教師有機的融合幼兒語言培育與家校共育理念,既滿足了幼兒的發展,也提升了自我專業能力,共同將傳統文化語言文學教育深入下去。“文道書采”課題以二十四節氣作為研究重點,開展一系列幼兒園傳統文化語言文學體系和教育研究。結合我園特色課程,我園陸續推出了“南廚房”大師專題系列,推送各節氣相關資訊,介紹相關古詩、民間習俗、飲食等,和幼兒們一起感受節氣,體驗傳統文化,為我們的經典傳統文化而自豪。基于這種語言教育背景之下,我幼兒園展開系列語言教育實踐活動。小班教師帶著幼兒們回憶故事《臘八粥的由來》,知道食材的簡單分類,了解小寒節氣喝臘八粥的意義,一起品嘗美味的臘八粥,激發幼兒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喜愛之情。中班教師將古詩《墨梅》與藝術欣賞相結合,通過欣賞自然界中的花,了解梅花與其他季節的花不同的地方,初步感受梅花在小寒節氣不畏嚴寒的堅強品質。大班教師圍繞“三候”這一小寒關鍵的自然現象,和幼兒們一起開展項目化學習,帶著問題出發,通過信息收集與整理解答困惑,在學習中感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在項目組的推動下,經過多次的深入思考和研討,教師還設計了許多日常滲透活動,巧妙地將以“小寒”為主題的傳統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當中去。在不同形式、涵蓋各個領域的滲透課程中,幼兒們充分感受節氣“小寒”的魅力,體悟中華節氣活動的韻味。從小便接觸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沉浸式的傳統文化學習與體驗中,幼兒能夠更隨著教師的腳步共同探究傳統文化語言的實踐應用,深化幼兒對于語言應用領域以及語言應用意義的理解,貫徹落實幼兒園語言教育的教育理念。
根據小、中、大班的年齡特點,從不同維度出發構建了具有我園特色的節氣文化活動模型,開展了一系列以節氣“小寒”為主題的親子活動,幼兒在家中和爸爸媽媽一起感受小寒,了解并踐行中國傳統習俗、共品小寒特色健康美食、共吟經典古詩詞、共讀神話及民間故事,交流分享關于小寒的那些事,有效的落實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
幼兒園教師將語言教育理念與現階段的“雙減”教育機制有機融合,多樣化設計課程教學活動,激發幼兒對于各種有關于語言活動的探究興趣,鼓勵幼兒主動進行實踐探究,在實踐活動之中養成良好的語言應用能力,深化幼兒對于語言的主觀認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語言學習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