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雨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高職院校作為為社會培養實用型應用型人才的工廠,如何應對互聯網時代對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需要在清楚認識互聯網特點的前提下,尋求有利于高職生思想品德及素質行為提升和優化的思政教育對策,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積極影響,規避其消極影響,引領高職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形成正確的三觀,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而努力追求,成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型合格人才。以下先分析互聯網對高職學生思政教育所產生的影響以及互聯網環境下高職思政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再探討強化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對策。
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應用讓人們進入了信息化時代,但任何事物的發展均有著其兩面性,有利必有弊,因而互聯網對高職思政教育也產生著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互聯網對高職學生思政教育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概括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豐富高職思政教育的資源。在互聯網環境下,利用網絡的搜索功能以及各類網絡教育平臺,可以搜集到大量與高職思政教育相關的信息及內容,讓思想政治教學不再局限于課本教材內容之中,在豐富和充實教學資源的同時,還可從網絡中選取一些具教育意義或者頗有爭議的時事新聞及熱點話題組織學生分析、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既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給予針對性的思政教育,并讓高職思政教育的渠道得以拓展。二是創新高職思政教學的方式[1]。在互聯網環境下,教師除沿襲傳統的在教室與學生面對面進行知識的傳授外,還可利用多媒體、微課、網課等方式開展教學,實現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讓高職思政教學形式更加新穎,一改以往學生對思政課枯燥無趣的印象,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是借助互聯網數據統計的便利性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2]。傳統思政教學工作中,對于數據的統計需要一定的時間因而也存在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難以對學生心理狀態全面客觀的了解。在互聯網環境下,教師可借助網絡了解班級學生對教學的評價及其思想素質等情況,數據的統計變得快捷便利,既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對學習的個性化需求,對教學方法及內容做出調整,又能為后續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不斷完善和優化教學方法及內容,以使其與學生實際情況更加貼合,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科學指導,為學生良好思想觀念的形成做出指引,提高高職思政教育的效果。
互聯網對高職學生思政教育所產生的消極影響概括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網絡信息的良莠難分、真假難辨。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及網絡的常態化對于生活在當今時代的人們而言,衣食住行玩變得更加便利,信息的獲取、收集、傳播、擴散更為快速而廣泛,這無疑是這個時代的福利,但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等特點決定了其同樣存在一定的弊端。對于尚未踏入社會沒有任何社會閱歷的高職學生來說,網絡中的一些虛假信息、詐騙信息、暴力事件、色情游戲等在其使用電腦、移動手機時均會有接觸到的機會,有時甚至自動彈出,這些不良信息對于學生的思想造成了侵襲和腐蝕,極易導致其價值觀的偏移,不利于其正確三觀的形成。二是虛擬的網絡環境讓學生沉迷于網絡或網絡游戲中無法自拔。這一代的高職學生多為00 后,他們從小看著動漫、吃著漢堡、喝著可樂、玩著電腦游戲長大,網絡伴隨于他們的生活之中,很多學生網癮大,寧愿獨自呆著或上網玩游戲,也不愿與外界及他人交往交流,人際關系疏遠淡薄,心理上存在焦慮、抑郁等狀態,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
互聯網的共享性和融合性,讓各種思想和各類信息均可充斥于網絡中。在這個網絡化的時代,每個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又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還可以是信息的創造者,人人都可以是“記者”“演員”“直播者”等等不同角色。加之西方文化及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的涌入及各種媒體的宣傳,高職學生在長期大量的接觸這些負面信息后,易產生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削弱了正確價值觀的影響力,學生思想極易被帶歪,給高職思政教育帶來難度。
高職學生盡管對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認同態度,能夠理性務實的對待傳統道德觀念及文化,但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下,外在的道德規范難以有效發揮出其效力,造成一部分學生易出現道德和行為上的不一致,過于認同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而對當前社會現狀認可度不高,對真實的現實表現出冷漠,與其無關的態度,這就弱化了其社會道德意識,表現出正義感及道德感缺失的現象。
互聯網的開放性、傳播速度快以及各種負面信息的刺激讓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對信息的理性判斷能力均降低,思維方式向感性化、碎片化方向發展,不利于其思維邏輯性、縝密性的形成,易出現思想觀念上的迷失及錯誤的思想傾向。此外,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可讓學生借助網絡來搜索選取其需要的信息,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均呈現出碎片化、平庸化的趨勢,思維得不到有效鍛煉,難以形成具邏輯性及連貫性的思維[3]。而學生由于自身就可通過互聯網來獲取知識,對于傳統的授課方式及思政教育內容易產生質疑,不僅弱化了傳統思政教育者的話語權還對單向的集中式授課方式構成沖擊。
在互聯網環境下,高職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也不再像以往局限于課本教材內容之中,很好地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教師應抓住互聯網這一有利因素,結合教材內容,從網絡中選取相應的教育案例,做到教學的與時俱進,案例的及時更新。同時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更應具備高度的政治敏銳感,為學生篩選符合當今時代形勢兼具時代性及實用性的教學內容,不斷完善和改進思政課教學內容。同時,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應立足于學生學習需求、性格愛好及其發展角度去選取貼近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內容[4]。還可利用網絡資源選取當下社會上的典型問題組織學生分析、辯論,實現理論與實際的高度結合,既能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又有助于引導學生對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社會問題進行理性的分析,并wdt 出正確的判斷,以幫助學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學會為人處世、做人做事的道理,從而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
高職思政教育者應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轉變思政教育教學方式,以適應社會對人才標準不斷提升的要求,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符合時代需求的高素質合格人才[5]。如教師可通過班級微信群、QQ 群、網絡課堂等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專題學習,將網絡上的社會正能量源源不斷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三觀,堅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追逐自己的夢想,從而形成以線下教學為主,線上教學為輔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形式,還可與學生進行在線討論、答疑、提問等互動,并將作業點評、教學評價、成績評定等措施應用至線上教學中,以提高高職思政教育的教學水平及質量。同時,重視網絡教育平臺的構建,通過教育平臺向學生推送通俗易懂的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如借助微課、慕課、微視頻等方式將冗長枯燥的教學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在課堂思政教學中適時融入音樂、微電影,讓課堂教學氛圍不再沉悶,教學方式更加新穎而多樣化,思政教育內容更加貼近生活,從而調動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6]。
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任,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光榮職責,因此學校與教師均應高度重視對校園網絡環境的監管。一方面要健全完善校園網絡管理制度,裝置網絡信息防護系統,另一方面要加大對校園內部網絡的管控力度,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網絡信息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侵襲,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同時,學校還應在思政課中添加網絡安全法律法規、文明上網等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教育,以強化學生網絡安全保護意識,形成正確的網絡法制觀念,自覺抵制不良網絡信息的侵害,對于網絡上的有害信息做到不傳播不議論。
教師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想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行、形成高尚的思想,首先要不斷完善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學生起到表率作用。一方面,教師應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思想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進一步規范自己的行為,讓學生感受到從教師身上散發出的高度社會責任感、集體榮譽感、遵守公共規則的社會公德感等崇高思想品質,從而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對學生起到正面影響,潛移默化的去感染學生,以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另一方面,在互聯網環境下,教師應積極學習網絡新技術新方法,以熟練掌握不斷更新的網絡技術,并能對網絡信息具備一定的感知能力和正確判斷能力,以便正確判斷社會關注度高的網絡熱點及其新聞,方可指導學生對社會熱點事件及新聞形成正確認知,引領學生思想步入正軌,實現思政教育質量與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雙重提高。
綜上所述,高職學生的思政教育是一項任重道遠的長期性的工作,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及素質的塑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似文化課的學習可以得到快速檢驗,因此思政教育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尤其是在互聯網環境下,學生的思想更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和侵擾,讓高職思政教育面臨挑戰和考驗。只有積極改變教育理念,采取有效的對策,讓互聯的正面影響得到充分發揮,負面影響得以規避,揚長避短,才能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的有用之材,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