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廣西 南寧 530000)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高度重視文化自信的力量,更加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奮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出臺的《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相結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職業教育是民族技藝傳承的有效方式,蘊含了職業教育與民族教育的雙重屬性,肩負著民族技藝傳承與創新的文化職責和重要使命。職業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僅在基本職能上體現“職業性”,著力培養社會所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而且還要體現“民族性”,全面參與民族技藝傳承與創新發展工作,承擔起自身文化職責和重要使命。教育部發布的《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 年)》規定:“扶持一批中等職業教育民族特色學校改革發展,促進民族文化藝術人才和民間工藝技能人才培養專業化,增強民族文化藝術和民間工藝技能發展的活力?!边@些政策為職業學校傳承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有力支持。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具有與時代接軌較快、能迅速適應社會變化的獨特優勢,相比普通教育而言更加注重技術技能方面的培養,壯錦技藝則需要通過實踐來進行針對性的、全程的感知性學習。因此,壯錦技藝的傳承和發展,需要納入規模化、系統化、標準化的職業教育體系中,培養出掌握具有現代技術的優秀壯錦技藝高技術技能人才,有效緩解壯錦技藝傳承人斷層和壯錦技藝瀕臨消亡的危機。我校具有傳承創新壯錦技藝的深厚基礎。在民族技藝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工作中,職業院校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不僅成為傳播知識技能的主陣地,而且主動肩負起傳承民族傳統技藝的重任,因地制宜,始終扎根少數民族地區,把民族技藝傳承人才的培養擺在學校工作的突出位置,依托服裝設計等專業深入挖掘廣西壯錦技藝瑰寶,汲取民族文化營養和精髓,對壯族民族文化、壯錦服飾文化及織錦技藝文化深入研究、保護、傳承和創新,積極推動職業教育服務民族技藝傳承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
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也是一個國家最深厚的內在動力。文化自信,為我們提供了文化定力,從而為每一個現代中國人構筑起一座來自幾千年歷史積淀,卻始終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是“現時代”的、正在進行時的、能作用于當代中國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時又是“超時代”的、將來進行時的、作用于一個民族子孫后代未來靈魂建設的長遠考量。對內可以成為我們萬眾一心、戰勝艱難險阻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對外也可以在處理國與國關系時掌握話語主動權,產生以理服人的作用。歷經一千多年的發展,以壯錦技藝為典型代表的廣西民族織錦技藝已成為我國傳統民間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技藝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契合文化強國的理念,有利于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增強民族文化軟實力和文化自信的底氣,進一步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的持續繁榮發展。
現代職業教育能更好地傳承與發展民族技藝,民族技藝傳承能使現代職業教育更具特色化。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基于獨特的自然環境、多彩的文化、靈活的經濟結構等,因地制宜,乘勢發揮少數民族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優良文化傳統優勢,突出民族地區特色辦學定位,發展適應民族文化環境的職業教育,推動職業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探索出一條民族特色發展之路。
精準扶貧、教育幫扶是助力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重要路徑。職業教育根據市場需要培養出一批批高技能型民族技藝傳承人,職業院校貧困學生畢業即就業,有效阻斷了貧困代際的傳遞,為少數民族特色產業、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在服務與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中充分發揮出重要作用。同時以創新理念推動傳承民族技藝與時代發展相結合,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促進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尤其為少數民族老、少、邊、窮地區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技藝的傳承面臨著價值觀的沖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隨之發生變化,對時尚文化熱情,對傳統文化冷漠,許多年輕人對壯錦傳統技藝毫無興趣,即便是有民族技藝傳承的家庭背景,也放棄學習傳承,外出打工謀生。而傳統民族技藝傳承人很多已年逾古稀,老齡化嚴重,數量正在不斷減少,面臨后繼乏人的嚴峻局面,造成民族技藝岌岌可危,瀕臨失傳。
傳統的壯錦技藝傳承以家庭傳承、師徒傳承為主。家庭傳承主要包括父傳子學、兄弟相傳、婦女傳承等,在生活中采用口傳身授、實際行為模仿的方式進行隨機性的、自然而然的傳承教育,沒有固定的教育內容、教育地點;師徒傳承通過口傳心授,師徒間一對一、手把手地教來掌握壯錦手工制作要領和制作技藝,傳承范圍小,缺乏傳承標準。這些傳統方式傳承途徑少、模式單一,勞動力和生產條件相當有限,傳承的時間、地域、適用人群均受到限制,導致壯錦技藝的傳承得不到有效的創新和發展。
大量現代化技術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得以全面應用,工業生產對壯錦技藝的影響逐漸加大,傳統壯錦技藝因生產規模小、成本高、效率低,無法創造大量的經濟效益而逐漸萎縮,被機器化流水線生產所取代。機械制造工藝只重速度、輕視質量,粗制濫造,大失水準,很多壯錦技藝的內涵與價值不被了解,其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受到極大動搖,完全喪失原有的審美品位,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壯錦藝術品,使壯錦技藝處于開發一樣就毀壞一樣的窘境。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把壯錦技藝人才標準與市場需求無縫對接,將企業真實項目引入大師工作室和創新平臺,大師、名師同堂教學、共同指導,教學過程即生產過程,學生作品即產品。校企進行深度產教融合,學校為企業提供訂單培養人才、企業員工培訓、創新產品研發、提供技術支持和理論指導;企業為學校提供兼職教師、提供實習場所、提供行業信息、提供研發項目、提供就業崗位。校企雙方共同合力,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學校與企業、教師與師傅共同參與,學生與教師、企業師傅簽訂師徒協議,按照企業用人需求與崗位資格標準設置課程,實現校企共贏最大化,并依據民族技藝人才培養規律,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目標,明確學徒制的培養內容,讓學生在師傅的指導下掌握最新的壯錦工藝技術,同時要制定民族技藝人才培養方案,成立現代學徒制領導小組,學生與大師、技師簽訂培養協議,舉行傳統的拜師典禮。同時把工藝美術大師請進學校,走進班級,按傳統的技能手把手傳授,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水平,提升民族技藝創新人才培養質量。
1.校內傳承實訓基地+企業實踐基地+壯錦發源地考察培訓基地。學校與民族文化企業合作,采取共建共贏的模式,在校內建立壯錦傳承實訓基地和校外企業實踐基地,在壯錦起源地忻城、靖西、賓陽、龍州等地建立考察培訓基地,深入感知壯錦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同時加強與企業、民間團體、行業協會和從事壯錦工藝品生產、經營企業交流切磋技術,不斷提升壯錦技藝水平,為人才培養提供各方保障。
2.大師工作室。引進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壯錦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建立大師工作室,共建產教融合、技術技能創新平臺。
3.壯錦創新研發平臺。依托創新思維訓練、創新創業實踐等,促進壯錦技藝人才實現“創意—創新作品—產品”的轉化。
4.壯錦技藝數字化宣傳展示平臺。借助數字化手段的新穎形式與傳播特性,通過錄音錄像、全景拍攝、三維動畫、公眾號、微博、APP、小程序等多元自媒體平臺成為壯錦技藝傳播的重要渠道,發揮“平臺+技藝”便捷、融合、廣泛、交互的優點,實現傳統資源和現代技術的有機對接、融合,使數字化傳承、展示和傳播壯錦技藝得到進一步優化和擴大。
依據壯錦技藝傳承人才培養規律,學校聯合骨干“雙師型”教師、企業專家、技藝大師等開發壯錦技藝特色教材,確保從教學實踐和技能傳承、生產實際的角度編寫教材。
采用學校、企業、大師三方多元質量評價系統,各方合理制定各項考核評價標準,考核內容包括德技雙項及創新創造能力的內容,其中學校重點考評學生的基礎技能掌握情況及德能的考核,企業重點考評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技能水平的考核,而企業和學校的師傅重在考核學生在學習技能的過程期間的表現情況及創新創造能力的考核,三方考核最終都要依據市場(企業)人才需求為標準考核,做到考核時間及考核內容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尤其是重點考核學生掌握壯錦技藝技能水平和熟練程度,建立學生個人成長檔案,實現全程跟蹤評價,最終以市場來驗證考核,確保民族技藝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培養出一批壯鄉壯錦技藝傳承“雙師型”教師,采取柔性引進的方式從社會各界聘請國家級壯錦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譚湘光、廣西工藝美術大師王建陽等技能大師,行業專家、能工巧匠、企業人才、民間藝人等擔任兼職導師,攜手我校國家級名師陳良教授,打造一支由“大師+名師”領銜、“雙師型教師+企業技術能手”支撐的高水平教師團隊,專兼結合的校內校外師資,極大滿足了壯鄉建筑非遺技藝傳承人才的培養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