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玲
(大慶廣播電視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000)
開放教育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了阻礙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為了有效解決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相關人員必須要積極開展開放教育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了解開放教學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開放教育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不斷優化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為開放教育學生提供更加的優質的心理咨詢服務,為開放教育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充足的保障。
開放教育學生大都是成年人,在社會上打拼多年,早已習慣了社會生活方式,參加開放教育,因為學習生活產生了一定的變化,短時間內學生需要適應生活和學習的變化,承受著巨大的生活壓力。而目前我國開放大學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研究較少,對于開放教育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重視程度有待提升,導致開放教育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學生一邊面對生活當中的瑣碎,還需要一邊完成開放教育的學習課程、學習要求、學習目標。開放教育與傳統的學生教學又有著很大的差異,考核的方式也不同,學生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進行適應,再加上開放教育教師平時對學生的要求不嚴格,學生缺乏自我約束,生活當中也有許多需要處理的事情,沒辦法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習當中,平時沒有及時的完成學習的任務,到了考核階段才臨時抱佛腳,學習的效果不好的同時,還形成了巨大的學習壓力,自己無法有效的排解,一直積壓在心頭,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問題。
開放教育當中學生往往是直接接受網絡教育無法與教師和同學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而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同時良好的人際關系還是學生順利開展各項活動的前提。但目前開放教育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卻成為了阻礙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很多的學生都被人際關系問題困擾,與同事、家人之間的矛盾,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部分性格比較靦腆的學生感覺自己難以融入工作團體,在生活當中也不能夠找到傾訴的對象,生活和工作的矛盾擠壓在心中,時常會感到十分的孤獨、無助,陷入十分痛苦的境地,嚴重的甚至會產生抑郁癥,影響到學生的發展。除此之外,開放教育學生都是90后,在家中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較好,沒有吃過什么苦,在生活當中很少遇到挑戰,缺乏挫折教育,導致開放教育學生的行為過于自我,無法接受別人的意見,也不懂得包容,在于同齡人的相處過程當中經常出現矛盾,十分不利于開放教育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生也感覺自己無法融入社會,心理逐漸出現問題。
開放教育學生大都處在青年時期,對于戀愛有著一定的憧憬,看著身邊的同事和朋友都已經有了歸屬,結婚生子了,而自己卻沒有找到戀愛對象,心里難免會覺得落寞。開放大學學生中也有許多的學生選擇去積極嘗試,但大部分學生卻沒有真正做好戀愛的準備,沒有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念,只是一時興起,在戀愛過程當中出現很多的問題,又無法及時地進行解決,同時還出現了很多沖動不理智的行為,鬧得死去活來,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學習和工作,對于生活失去信心,甚至會出現沖動傷人的行為,對自己和他人都會造成莫大的傷害。其主要是因為,開放教育學生沒有做好戀愛的準備,不能做好面對戀愛困難的心理準備,第二,無法做好時間的分配,并不能夠有效解決生活、工作、學習、戀愛之間的矛盾,導致出現問題時束手無策,第三,學生無法處理好分手后的感情,無能進行自我調節,無法走出過去的感情,甚至對生活和學習失去希望,封閉自我,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開放教育學生選擇繼續提升自我是為了能夠找到更好的工作,獲得更好的發展,但我國的學生畢業人數逐年上漲,就業競爭越發激烈,對開放教育學生來說壓力不斷增大。為了參加開放教育,學生必須抽出更多的精力進行學習,在工作當中難免會覺得力不從心,再加上就業競爭大,經常會出現職業焦慮,預期的職業理想達不到,對工作的不滿增多,無法保持積極的心態進行工作。再有部分開放教育學生,由于在工作面試當中受到挫折,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不愿意再進行工作崗位面試,無法真正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
新時代下社會發展迅速,科學發展速度加快,開放教育學生必須要面對社會的發展,適應快節奏的生活。但在快節奏的生活當中學生往往不能夠及時地進行放松,精神也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難免會出現精神問題,由于無法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而感覺到無力。自己想要改變社會現象,卻有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情也變得十分郁悶,煩躁,再加上部分沒有得到社會的關愛和幫助,覺得自己沒有被重視,無法找到真正的歸屬感,郁郁寡歡。對于社會不公平現象,開放教育學生無力改變,只能在網絡當中宣泄情緒,出現一部分的極端行為,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極端的反社會言論,再加上開放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沒有心理教師對學生的進行積極的引導,了解開放教育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學生無法感受到關愛,不良情緒朝著不好的方向轉化,出現了過激行為。
“90 后”的很對開放教育學生是獨生子女,90 年代經濟發展迅速,相比于父輩90 后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因此很多的90 后是沒有吃過苦的,良好的生活環境,再加上很多的開放教育學生由于是獨生子女,父母十分溺愛,小時候生怕磕到碰到,長大了生怕學生吃苦,沒有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一點遇到問題,學生很容易出現心理崩潰。再有部分父母為了掙錢給學生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沒有時間帶學生,沒有及時的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親子關系疏遠,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也不愿意跟父母進行溝通,遇到什么事都藏在心里,長時間的負面情緒累積導致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4]。父母也只是希望在經濟上滿足學生的需求,導致學生的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懷,養成了極度任性、自私的性格,性格孤僻無法很好地融入集體當中出現社交恐懼,在遇到挫折和困難的無法有效的排解,甚至會出現暴力行為,在家中父母也經常不讓學生承擔家務勞動,導致學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學生在工作過后又需要自己照顧自己,心理壓力增加,想要逃避。家長的過度溺愛,導致學生心理發育不健全,非常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心理問題也常為了阻礙學生健康成長重要因素。
開放教育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形成,除了受到工作和生活變化、感情困擾、就業壓力和人際關系等客觀因素影響,還受到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主觀因素影響。學生在成長過程當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學生積極地進行自我調節。排解心中的負面情緒,適當的放松。但由于開放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不完善,學生沒有接受心理教育,自身又缺乏自我調節的能力,遇到困難和生活壓力的時候,沒有辦法很積極的進行處理,導致了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
為有效解決開放教育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教師必須要重視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積極的對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進行調查分析,制定相應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引導學生朝著好的方向發展,轉變傳統開放教與體系知識技能培育,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制定科學的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工作體系,系統的規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多地給予學生幫助,讓學生的負面情緒能夠得到有效的傾訴,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此外開放教育還應該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讓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很好地覆蓋,形成全面、立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有效的預防開放教育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滿足開放教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需求。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還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的匹配度,切實滿足開放教育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在開放教育體系當中,學生來源十分的廣泛,學生的年齡跨度大,背景也不同,職業也十分多元,不同的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同,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要高度重視,要兼顧各種群體,深化心理健康服務內容,從而有效提高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有效性。
新時代下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開放教育學生的學習和工作、生活都離不開網絡,為有效開展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利用網絡優勢,擴張心理健康服務的途徑,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大都是面談,學生很容易緊張,不能夠袒露心聲,而在網絡當中學生往往能夠暢所欲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網絡形式開展,教師可以靈活的應用微信、QQ 等進行心理服務,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提升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便利性,抓住網絡這一開放教育學生尋求心理健康服務的主要途徑,發揮遠程平臺優勢,進行網絡心理健康服務,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教師是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主力,肩負著重要職責,當前開放教育心理健康服務當中心理教師資源緊缺,因此,開放教育心理健康服務工作首先要重視,心理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一支高質量的心理教師隊伍,通過多種方式,招聘優秀的心理教師,擴大開放教育心理教師隊伍,形成相對穩定的開放教育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給予心理健康教師與其他教師同等的福利待遇,提高開放教育心理服務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給予開放教育心理服務教師良好的發展空間,定期進行培訓,不斷豐富教師的專業知識,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認真分析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根據學生的教育專業學習問題、情感問題、就業問題和人際關系問題等對癥下藥,比如在面對情感問題時,心理教師可以多與學生交流,引導學生積極的解決情感問題而不是一味地進行逃避,轉變心態,學會相互的包容與理解,對于出現人際交往問題的學生,教師可以更多地鼓勵學生去嘗試與人接觸,多看關于人際交流書籍,積極參加各類活動,在實踐當中不斷的地提升自己的溝通和交際能力。
綜上所述,新時代下開放教育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肩負著促進教育公平的重任,近年來不斷為社會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但開放教育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了阻礙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需要學校、教師與家長、學生的共同努力,心理教師也需要更好地進行專業水平的提升,為學生提供專業性心理服務,促進開放教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