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陳一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0)
現代學徒制是對以往學徒制的重構,也是深化產教融合的有效途徑。產教深度融合代表著專業與產業應互相適應,學校的育人模式應與生產活動相對接,這也是現代學徒制是實施目標。現代學徒制是結合學校教育和職業教育的一種制度,為學生提供了學習技能所需的崗位,對加強產教的融合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途徑。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重視大國工匠培養,開展了資產共享的產業學院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形成了“1+1+N+N”一園一院加N 個產業分院,再加N 個工作室的產教融合平臺梯隊。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對現代學徒制的實施、培養大國工匠具有積極的意義。
產教融合主要指的是職業院校根據開設的專業開辦相關的專業產業,加強專業與產業的融合,兩者互相促進與支持,形成校企一體化的辦學模式。產教融合是職業院校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企業展開的合作,這一辦學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實習條件和機會,使其在教師的指導下,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激發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與創新。產教融合、校企一體的辦學模式還能夠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為專業課教師提供參與實踐的機會,促進其自身專業素養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現代學徒制是一種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其目的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學生的技能、崗位素質培養,現代學徒制比較重視技能的傳承,通過校企協同育人,設立相應的課程標準,加強校企的深度合作。現代學徒制在高職院校中的實施,有助于加強專業與產業的密切聯系,使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責任感的有效措施[1]。通過校企合作,以現代學徒制為培養路徑,為培養大國工匠奠定基礎。
首先,在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的實行過程中,課程內容跟不上行業的發展與變化。學校使用的教材內容更新較為落后,與行業的實際發展存在一定的出入,以至于學生在教材上學到的知識無法應用于實踐當中,無法保證專業與崗位的匹配。同時,教師對專業技術的變化也缺乏一定的了解,在具體教學中也無法使學生學習到最先進的技術與知識內容[2]。其次,由于現代學徒制在具體實行過程中存在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部分企業對現代學徒制的認識不夠充分,并且缺乏一定的利益驅動,以至于企業的參與積極性較低,即時參與也是由一個師傅帶領多個徒弟,導致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在學校的專業設置與產業的實際需求中,學科所覆蓋的內容和范圍比較廣,而企業只需要員工具備特定的技能即可,所以,試點院校的專業與產業需求的對接是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在現代學徒制條件下,學升應掌握更加全面的技能,而不是單一的技能。最后,師資力量有待加強。高職院校通常是由輔導員來管理學生,在現代學徒制實行過程中,部分學校也嘗試采取輔導員加導師制的模式,而學校的師資隊伍以及業務水平有限,如果單單依靠學校教師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很難滿足學生的職業需要,在這一模式下,師資隊伍應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這對學校教師以及企業師傅的要求逐漸提高,應構建一支高水平、穩定的師資隊伍。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一體化的育人機制。現代學徒制的開展應以追求工匠精神為目標,將學生的發展作為基礎,挖掘學生的自身潛力,激發其主觀能動性。現代學徒制在高職院校中的實行,應由企業作為主導方,承擔教育的主要責任,學校為參與方,從學生與崗位的實際需求出發,培養符合崗位需求的人才,使其滿足企業的需要。學校與企業根據不同的生源,共同編制相應的人才培養計劃,完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評價,實施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評價以及過程化評價,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高質量高素質人才。例如,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與廣州智訊誠地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全成多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3 家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由企業與學校合作落實方案,共同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在校企長期深度合作中,既要邀請企業管理人員或者企業一線員工到學校對學生進行培訓,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以及自我認知能力,還應派遣學校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學習,協助企業共同管理學生,并積累自身實踐經驗,更好地開展教學[3]。
首先,校企共同開發課程體系,結合專業課程以及企業用人需求等,由學校與合作的企業共同完成校企課程的開發,構建專業化課程以及特色課程體系,加強專業與崗位的對接。在高職院校中,現代學徒制的實施,其載體是開發基于崗位的課程體系,根據專業的特色、生源等進行試點,并逐步擴大試點的范圍,豐富其形式,使其成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養途徑[4]。其次,校企合作共同開發教材,保證教材內容適用于現代學徒制。根據職業崗位的實際需求,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應適當改革教學模式,開發與工作內容相適應的專業教材,對于課程的開設,也是根據崗位的實際需求來安排,依據輪崗的情況,安排相應的實踐課程,保證專業教學與實際生產實踐的緊密連接,確保專業教材內容與技能實踐的銜接。最后,制定完善的專業標準體系,根據工作崗位的用人標準以及技術標準,由學校與合作的企業共同制定專業標準體系,其中包括教學標準、崗位標準、考核評價標準等等,并且還應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在學校進行逐步開展。
現代學徒制的實施主要以校企深度合作為基礎,學生除了“學生”這一身份之外,還具有“學徒”這一身份,通過校企合作共同進行人才培訓,更好地滿足區域以及行業內對人才的需求。在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由該地區行業企業內的領軍人物作為學生的師傅,有效地促進現代學徒制的開展,該模式的實施必須要保證學校與企業的協作進行,想要確保該模式的有效實行,除了擁有大量生源之外,還應由企業輸送一批高質量的“師傅”到學校,保證師資力量到位。現代學徒制與以往的校企合作不大相同,這一模式更加注重工學交替,并且堅持雙師聯合培養,在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的實行期間,應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努力,保證“雙師”隊伍符合相應的要求,與實際發展相適應。首先,明確雙師的職責,保證雙師的待遇。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教學任務由學校和企業的雙導師共同復雜,學校的教師主要負責專業的理論知識講解以及基礎的技能培訓,企業的導師主要負責專業崗位的技能培訓以及企業文化的講解。學校的合作企業應選拔一些實踐經驗豐富的員工擔任學校學徒的導師,明確導師的職責以及相應的待遇,并將其承擔的教學任務納入員工的考核當中;學校應選拔一些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作為現代學徒制中的學校指導教師,并將其自身的企業實踐以及教學等納入考核中,作為晉升的重要依據。其次,做到“請進來,走出去”,加強對學校教師的培訓。學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建立技能導師工作室,邀請學校合作企業中的技術人才來帶徒傳藝,然后,學校專業教師每隔兩年到企業進行實踐,并達到一定的時間,以此作為晉升的依據[5]。
目前,現代學徒制在具體實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學校較為積極,而企業較為冷漠,部分企業的參與度較低,缺乏一定的積極性。在部分實行現代學徒制的院校,由于參與的企業數量與實際發展不相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校的開展積極性。企業的最終目的是盈利,并且以往能夠以此招攬高技術人才,為企業創造相應的經濟效益,而企業參與熱情較低的重要原因是利益無法得到保障。因此,為激發學校與企業積極推行現代學徒制,政府也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做好政策指引,并從稅務優惠等方面提供相應的保障,確保企業從一開始能夠有所受益,得到一些實質性的利益,這樣才能夠激發其參與現代學徒制的積極性,加快該制度的推行[6]。政府部門應加強與相關企業的溝通與交流,鼓勵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的試點院校,充分發揮其自身的技能培訓作用,加強與試點院校的合作,參與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真正做到協同育人。同時,借助集團辦學的優勢,構建職教集團式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體系,以院校、大中企業為主體,小型、微型企業積極參與,在集團內以平等的方式進行聯合培養,共同分享人才培養的結果。
現代學徒制是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一種模式,其目的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現代學徒制的實施過程中,存在專業與產業需求不相符、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師資力量有待加強等問題,所以,通過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協同開發課程體系、加強雙師聯合培養、激發企業的參與積極性等,促進現代學徒制的有效實行,加強技術研發,服務于當地的經濟發展,協同共育高技術技能人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