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一
(江西科技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8)
贛南蘇區是我國重要的革命根據地,也是紅色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因其深厚的紅色文化背景和濃厚的地方色彩,孕育出了璀璨的紅色音樂文化。它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早期戰斗,被寄予強大的精神感染力和文化教育價值,作為革命階段的產物,有較強傳承價值。贛南蘇區的紅色音樂文化不可被時代掩埋,要作為重要文化遺產進行繼承、發揚,方可讓后世銘記歷史、傳承革命精神。
贛南蘇區的紅色音樂文化并非憑空產生,其產生與發展皆與當時的革命背景息息相關,在1927 年—1934 年的7 年間發展至鼎盛。贛南蘇區的文藝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因此紅色音樂文化的影響非常深遠。
鴉片戰爭后,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贛南人民率先產生了革命斗爭思想,思想覺悟較早,為今后蘇區成為革命根據地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礎。1929 年,在毛澤東和朱德的帶領下中國工農紅軍進入贛南、閩西并形成了武裝割據,建立了以瑞金為中心的蘇維埃政權,這是一個特殊時期,也衍生了特殊的音樂作品。在長久的抗戰和斗爭生涯中,贛南蘇區的居民以歌訴情、以歌明志,更是用歌曲謳歌革命。當時的音樂作品被烙下深深的革命印記,是理解革命內涵的重要載體,也被稱之為“紅歌”,以此見證和紀念火紅的斗爭歲月。這些紅歌融合了贛南客家方言體系、文化風俗和人文情感,帶有強烈地域色彩。與其他地區的紅色歌曲一樣,贛南蘇區紅色音樂蘊含著濃郁的革命氣息、體現著革命者應有的風骨和昂揚的斗爭意志。
革命的種子在贛南蘇區人民心中“扎根”后,當地的民歌發生了些許變化,較多地融入了革命思想,具備進步和積極特征,記錄了那個艱苦的斗爭歲月,也為此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具備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革命斗士,為當時的革命斗爭帶去了無窮力量。隨著紅色歌曲的產生、影響力的增強,后續在蘇區創立了各類工農劇團和表演學校,包括李伯釗所在的“藍衫團”和“藍衫團學校”,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紅色歌曲的發展。之后的歲月中,演奏樂器逐漸豐富,涌入了除中國樂器之外的鋼琴、小提琴、風琴等,為當時的紅色歌曲增色不少。
蘇維埃歌曲傳入中國后,贛南蘇區的紅色音樂受到一定沖擊。這個時期開始嘗試采用外國的曲調填寫符合我國革命形勢的歌詞,這種創作方式一度非常盛行,如《保衛根據地戰斗曲》《霹靂拍》《上前線去》等等。一些激昂、歡快的曲調往往拿來使用,用于表現紅軍的勇往直前、充滿信心和希望的精神,部分紅色音樂改動較大,但是在內容和形式上達到了高度統一,不影響其自身價值和傳承意義。
其一,革命期間利用紅色音樂歌頌蘇維埃政權的建立,是鼓舞戰士、傳播戰斗意志的主要載體,被賦予革命意志并刻畫出一幅幅蘇區戰斗和生活場景,將贛南蘇區革命期間的歲月濃縮進一首首音樂作品中,與我國歷史深深融為一體,是歷史的見證、是后世學習的素材。其二,通過紅色音樂,反映當時人民的抗戰斗志和紅軍的革命樣貌,向外界證明革命的決心、革命的信心,即使這個過程充滿艱辛,但是依舊在用紅色音樂證明群眾和紅軍沒有放棄,激勵更多人參與革命的偉大事業,使得我國革命隊伍進一步擴大。其三,利用紅色音樂削弱敵方力量,或是利用具有影響力、煽動力的紅色歌曲將敵方引入我方陣營,也是當時抗戰斗爭中的重要手段。其四,宣揚和介紹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政策,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又或是《土地法》,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共產黨,從而增強內部凝聚力,為革命取得最終勝利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支持。其五,在紅色歌曲的傳唱下,紅色政權逐漸深入人心,獲取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歡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紅色政權建立后的人民勞作熱火朝天景象,革命及生產熱情空前高漲,命運掌握在人民自己手中。
第一,節奏自由、歡快且歌聲嘹亮,贛南蘇區紅色音樂最早從客家民歌中獲取靈感,是當地民歌的發展和延伸,其節奏大多明快、不受傳統民歌限制和約束,在內容、作曲等方面有所發展。聲調方面,一般以嘹亮、洪亮為主,給人一種激情澎湃的感覺。第二,題材貼合生活且豐富多彩,主要以敘事方式展開情節和內容,多與當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批判舊社會、謳歌共產黨的領導及帶來的新變化等等,從而拉近黨和百姓的距離。第三,通俗易懂、便于傳唱,這是紅色音樂的又一特質。贛南蘇區紅色音樂中包含較多的客家方言,極易在當地流傳,當地群眾不存在理解吃力的問題,消除了紅色音樂與當地群眾的隔閡,達到了深入人心的目的。
一方面,讓新一代青年不忘歷史、不忘先輩的付出并傳承革命優秀品質,體現出較強的教育價值。通過音樂的進行傳承,更為靈活、更為巧妙,不易讓新一代青年產生抵觸感,成為鼓舞人心的力量,助推青年全面發展,并最終在愛國主義道路上不懈奮斗,用青春和才學報效國家。另一方面,進入二十一世紀后,西方文化通過不同形式、借助不同載體逐漸侵入我國文化領域,我國文化在傳承和發揚中受到不小影響和沖擊,紅色文化作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及時占領文化高地,以應對新時期的文化岌岌可危現狀,為鞏固國民意識形態做出重要貢獻。
贛南蘇區紅色音樂文化需要重點關注作品傳承、精神傳承、文化傳承三個方面。
首先,作品傳承。贛南蘇區紅色音樂大多創作于紅色革命時期,創作靈感來源于當地的民歌,可以說是民歌與軍民戰斗生活的藝術結晶,具有濃郁的歷史氣息,需要率先將作品完整傳承。包括與民眾息息相關的《土地革命歌》《五更鼓》《工農暴動歌》等,還有紅軍系列歌曲如《當兵就要當紅軍》《送郎當紅軍》《大家都來當紅軍》等,也有瓦解敵軍為主題的歌曲如《告白軍士兵哥》《白軍兵變歌》等,更有歌唱人民革命戰爭、保衛根據地的歌曲如《革命歌謠集》《三期革命戰爭勝利歌》等。贛南蘇區紅色音樂種類多樣,需要從不同主題的紅色音樂作品的學習入手,為傳承紅色音樂文化奠定堅實基礎。
其次,精神傳承。雖然贛南蘇區紅色音樂文化距今已經有一段歷史,但是紅色文化依然符合當前主旋律,具有當代人需要傳承的精神文化,不管是從藝術角度來看,還是從其革命產物角度來看,都有較高傳承意義和價值。這些紅色歌曲中,無不體現著贛南蘇區人民的樸素面貌、崇高精神和對革命理想的執著追求,蘊含著贛南蘇區人民的不屈精神、強烈革命意識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也有值得當代人所領悟和學習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才是紅色音樂文化傳承的精髓。通過傳承紅色音樂文化,讓當代人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樹立崇高理想,更好地為國家做出貢獻。
最后,文化傳承。紅色音樂是紅色蘇維埃政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其內在文化是先進的、偉大的、科學的,即使在社會開放、文化并存、經濟繁榮的今天,依具有無限價值,可在建設社會主義國家進程中發揮積極推動作用,其獨有的政治屬性,可以讓文化迸發出強大生命力,這便是傳承的重要意義。
新媒體環境下,還需有意識地將新媒體應用于紅色音樂文化傳承工作中,加速紅色音樂的傳播效率,從而保障贛南蘇區紅色音樂文化實現全方位傳承,切實保障紅色音樂文化傳承工作取得有效進展。
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紅色音樂,如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借助各個平臺的廣泛群眾基礎,進一步向用戶推薦紅色歌曲,擴寬紅色音樂流通、共享途徑,為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承打開廣闊地帶。可以在各大平臺中專門開辟一個紅色歌曲專欄,確保紅色音樂集中播放、針對性滿足用戶聆聽需求,增強紅色音樂文化教育強度,讓紅色音樂在音樂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值得一提的,利用當前音樂事業的快速發展步伐,帶動贛南蘇區紅色音樂產業進一步發展,需要相關機構和部門給予重大支持,確保紅色音樂文化傳承源遠流長。
當前我國的音樂市場一派繁榮景象,隨著視聽文化的豐富,大眾對音樂的鑒賞與以往拉開了較大差異,為更好貼合當前大眾的聆聽“胃口”,還需通過創作和改編讓紅色音樂得以煥然一新,從而更好地適應當前環境并更好地發展下去,從而擴張當代大眾與贛南蘇區紅色音樂的接觸面,讓紅色音樂重新流行起來,這對傳承贛南蘇區紅色音樂文化起到關鍵性作用,可大大減輕紅色音樂文化傳承壓力。為此,要倡導廣大音樂創作者對紅色音樂作品進行改編,從而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并迅速走紅,可以起到宣傳作用并較大程度提升紅色音樂的影響力。目前已經有部分作品實現了華麗轉型,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之際推出的《我和我的祖國》,贛南蘇區部分紅色音樂可以進行適度效仿,從而讓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承具備無限可能。
毋庸置疑的是,新時期的贛南蘇區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承工作更具挑戰性,需要全員參與,其中,要以政府和高校為主要傳承抓手,介入這兩方力量方可較大力度推動贛南蘇區紅色音樂傳承工作向前發展并取得較為喜人的成果。為此,建議各地政府發揮管理作用,在一些特殊的節日推出紅色文化為基底的電視劇、電影等,然后配置贛南蘇區的紅色歌曲,歌曲可進行適當改編,從而吸引大眾眼球并達到傳承目的。另一方面,在高校這類教育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活動,如紅色音樂競賽活動,擴大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切實在新一代青年身上宣揚紅色音樂文化,進而達到傳承目的。
綜上所述,在文化傳承大背景下,紅色文化需要被抓的更緊、看的更重,達到不忘歷史、傳承優良傳統的目的。贛南蘇區作為革命根據地,衍生的紅色音樂文化刻有鮮明的時代烙印,紅色氣息甚是濃郁,需要在新時期得以傳承和發揚,這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而傳承方式務必要更靈活、更有效,才可以在當代群眾中引起較大反響,方可與時代真正融合,相信紅色音樂文化自可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