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娜
(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新媒體是以互聯網和移動智能設備為依托構建的新型媒體平臺,在數據信息的傳輸方面具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使得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各行各業中應用愈發廣泛,現已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應用新媒體技術符合大學生熱衷于追求新鮮事物的習慣,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時網絡信息的駁雜也給學生思想造成了一定侵蝕,部分學生的自我約束力減弱,形成了不良生活習慣,難以肩負起建設美麗家鄉、弘揚傳統文化重任,自我價值的實現遙遙無期。為了打破這一現狀,教師應該善于利用新媒體技術組織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豐富學生的心理體驗,塑造高職學生的積極人格品質,從而為高職學生的全面化、個性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大學生是時代的弄潮兒,普遍走在時代的前列,對于先進科技產物的接受速度較快,信息時代背景下,我國大學生現已不能滿足于單純的從書本和課堂上獲取知識,更加愿意憑借多種渠道靈活高效的獲得信息,新媒體的誕生和廣為運用恰恰滿足了大學生的這一需求,因而備受大學生的青睞[1]?;ヂ摼W環境可以幫助大學生隱藏個人信息,與他人在虛擬平臺上交流,隨心所欲的表達個人想法,將苦悶的情緒發泄出來,得到了心理慰藉,這樣大學生就不會輕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大大減輕了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授課教師負擔。
以往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僅僅是在課堂上,教師說、學生聽的現象極為普遍,師生地位不平等,學生不能認同教師所用的教學方式,難以將真實感受表達出來。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打破了這一局面,信息在新媒體平臺中是雙向流動的,教師和學生既是信息的傳播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雙方處于平等地位,學生有了更多的話語權,思維更加開闊,反饋的信息得到了教師的高度重視。教師對學生思想動態的把握更為準確,可以有針對性的實施心理疏導,使學生徹底擺脫不良情緒侵擾,享受快樂的生活。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材上的知識晦澀難懂,長時間閱讀會讓學生感到十分枯燥,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倘若教師能夠將教材內容用新媒體技術加以呈現,給學生制造豐富的感官體驗,會讓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課堂參與度大幅提高。積極思考相關問題,長此以往學生會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辯證角度看待問題,對學科知識有深刻的認知,運用所學的心理健康知識解決個人困惑,不斷的激勵自己,逐漸完成學習目標,朝著更高的山峰頑強攀登[2]。
高職學生尚未形成穩固的三觀,在不良思想侵襲之下容易盲從,發表不當言論,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嚴重危害到校園和社會的安全。而在新媒體平臺上充斥著大量負面的信息,作為頻繁使用新媒體平臺的大學生受到的影響首當其沖,一旦其陷入思維誤區,單單憑借心理疏導很難糾正大學生的思想偏差,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侵蝕下迷失了自我,挑選職業時更加看重工資待遇,沒有與個人目標有機結合到一起,充分表明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遠。
當代大學生沉迷于網絡的新聞不勝枚舉,經常可以看到課上課下用手機瀏覽新聞的現象,不能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學習上,沒有認識到自己承擔的艱巨任務,學習成績下降,身心健康都受到了不小影響。甚至有些大學生的性格比較內向,認為虛擬環境下個人信息受到了保護,無需擔心自己的言論被他人獲悉,因此在新媒體平臺上侃侃而談,將網友視為人生摯友,現實生活中與父母、教師、同學反而無話可說,人際交往能力得不到有效鍛煉,還容易受到網友的欺瞞,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泄露個人信息,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新媒體平臺上的信息可謂是多種多樣,任何問題都可以求助網友,致使一些大學生產生了懈怠心理,遇到困難不愿意動腦,直接發布到網上,久而久之大學生的自我判斷能力逐漸降低,不能夠準確辨別是非對錯,給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增加了難度。除此之外,虛擬環境下還易滋生網絡道德風險,近些年來因一己之私竊取他人信息和財產的行為頻頻發生,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學適度的使用新媒體,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質,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將是未來高職教育的重中之重[3]。
教師是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的主體,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受到任課教師專業素質能力的影響極大,為了保證新媒體技術能夠有效發揮作用,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改革步伐,首要前提就是增強教師的信息素養,提高教師應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聯動,進一步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率[4]。高職院校應定期組織學習和培訓活動,將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涉及到的先進知識和技術系統全面的呈現給教師,專門舉辦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講座,鞏固教師的理論基礎,還要將教師制作的精品課件在校內展覽,開展示范公開課活動,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及新媒體技術應用情況,指出教師知識能力的不足,引導教師改正陳舊的教學陋習,以全新教學理念為指導,積極推廣應用新媒體技術,實現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化、信息化、多元化發展。
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全面推廣應用新媒體技術絕非朝夕可以達成,離不開制度、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有力支撐,需要高職院校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明確指出各部門、各崗位教職工的責任,促使教學改革得到貫徹落實。在制度體系中不僅為新媒體技術的使用提供資金資源的支持,保證??顚S?,而且系統平臺運行期間要安排專業人員定期維護,更新教學資源庫,確保平臺運行的安全穩定,抵御來自互聯網的攻擊。有了健全的工作機制,所有人員各司其職,部門之間形成聯動,共同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貢獻力量,加快了教學改革速率。教師可以從數據庫中自由選擇資源制作課件,用新穎的形式呈現心理健康知識,提高自身教學服務能力,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實效。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傳統教學模式應用的范圍廣,頻率高,教師從中總結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并不意味著完全拋棄傳統教學精華,而是要將其優勢與網絡化學習相結合,全過程的監督學生學習狀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性思維,這就是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際內涵。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優勢在于,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可以隨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學生也可以從更加廣闊的平臺獲取知識和信息,教師的教學負擔有所減輕,學生的學習效率明顯提高,有利于教與學雙方的共同進步和成長。具體而言,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思路如下所示:
一是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課件發布在課程網站上,通知學生及時觀看,引導學生運用零碎時間學習,并要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將他們自主學習階段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簡要概括動畫視頻內容,確保視頻資源能夠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二是課上采用體驗式團體教育活動,如心理游戲、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情景劇等,創設教學情境,由學生講解知識,說明他們的體驗感悟,學生感到趣味盎然,同時還給學生創建了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可以一展所長,自信心油然而生。三是課后鼓勵學生將自己受到他人的幫助事跡記錄下來,學會表達感恩之心,通過微信朋友圈、QQ、微博等社交媒體傳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潛移默化的塑造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5]。
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博客、QQ、WEB 網頁等途徑發布心理健康知識,增加學生相關知識儲備量,從依賴他人解決自身心理健康問題,逐步發展為學生自我預警、自主調節,積極心理始終占據上風,當學生掌握了完整的心理健康知識體系以后,這一理念將成為現實。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任課教師可以借助網上心理測評管理系統,了解不同學生的心理狀態,當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會收到系統發出的警報,就可以第一時間的找到問題學生,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心理咨詢和心理疏導服務。院系教師也能夠從該系統中獲取學生信息,平時更加關注該名學生的言行,主動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需求,節假日和學生生日時送去溫暖,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之情,積極配合教師的工作,齊抓共管之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勢必會取得良好成效。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學校、家長和學生本人共同努力,構建家校聯動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非常必要。首先,高職院校要發揮主導作用,針對大學生學習、擇業、人際交往等活動中遇到的現實問題積極開設網絡慕課,投入專項資金成立心理咨詢室,引進和培養專業素質較高的教師負責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授課。其次,建立溝通協調機制,便于班主任、輔導員與學生家長利用電話、網絡交流,全面了解大學生校內的學習和生活,分析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原因,得到家長的支持,收集學生在家中的表現,共同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幫助大學生遠離負面情緒的侵害。最后,高職大學生要密切關注自身思想情況,樹立正確的隱私保護意識,一旦出現問題應該積極向學生干部、班主任、輔導員進行求助,學習不良情緒疏導宣泄的辦法。
結語:總而言之,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要積極抓住時代賦予的有利契機,為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提供制度、資金和資源保障,建設學科素質和信息素質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構建符合新媒體技術長效應用的工作機制,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完善校園心理服務網絡,形成家校聯動教育格局,以促進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化、信息化、現代化發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有效的預警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