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寧 張鈺 楊玲英
(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課部,湖南 湘潭 411102)
傳統文化是醫德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孝”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之一,在弘揚傳統文化的新時代背景下,“孝”文化是一個被提倡卻易被忽視的傳統美德。自古就有“儒醫”“能醫者必能孝”的說法。將“孝”文化融入醫學生醫德培育一方面可以提高醫學生人文精神,促進高尚醫德形成,另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緩解當前緊張的醫患關系。然而由于醫學培養周期長、專業性強,部分醫學生對傳統文化不重視,對“孝”文化關注較少。高職醫學生是目前醫療隊伍的重大力量,其思想道德水平直接關系到隊伍的質量。因此把“孝”文化融入高職醫學生醫德培育中,深刻闡釋“孝”文化的內涵,充分借助“孝”文化的資源,吸收精華,實現傳統“孝”文化與新時代發展的結合。
解讀“孝”的內涵是對“孝”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最基本前提。“孝”文化在中國已經盛行了幾千年。最早在西周時期出現,主要通過祭祀祖先和傳宗接代來表達。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創始人孔子進一步發展了“孝”文化[1],有“孝為先”的說法。“孝”不僅是物質上的供養,還包括精神上的愛,孔子曾經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孟子也說過“孝之至,莫大于尊親”(《孟子·萬章上》)。后來隨著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孝”文化演變到今天,其內涵已經不僅是牢記父母養育之恩、竭盡所能為父母養老送終,還有忠于家庭、忠于國家的文化內涵[2]。可見,孝順是人生之本,是兒女的義務和責任。“孝”的主要內涵應是奉養和敬親。
《孝經·圣治》提出“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3]。在天地萬物之間,人是最為尊貴的。而人類行為沒有比孝順更重要的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孝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其內涵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孟子·梁惠王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你們要愛自己的長輩,也要愛別人的長輩;愛自己的孩子,也愛別人的孩子。《孝經》中說:“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5]。”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別人和社會。因為仁心是可以被放大、被擴展、被外化的。可見,對家庭之愛衍生出對他人的愛,將對父母的小孝 轉變為關愛天下的人,將對社會的大孝轉變為貢獻社會。“孝”的第二個內涵可以看作是從關愛父母到關愛他人的延伸。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和特點使“孝”的內涵從事親,愛友深化為效忠祖國,報效國家,即“小孝事親,大孝事國”。
此外,人類之所以善待老人,細心地呵護孩子,除了人性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對生命的尊重。我國古人認為,天是萬物之父,地是萬物之母,人是兄弟姐妹,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也是人的伙伴和朋友。這樣,人們便先愛自己,愛父母,然后再愛別人,愛自然界的萬物,這就是對天地父母恩情的報答。
總之,“孝”的范疇包括親愛父母,友好他人,真愛生命,尊重自然,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存與發展。
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2020 年,我國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到2.55 億附近,每年平均增加1000 萬老齡人口。加強醫養結合完善養老服務,積極探索推進醫養結合創新養老模式,急切需要一支具有高素質、高文化的醫學服務隊伍,也對醫學教育醫德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我國醫學教育只注重醫學操作技能的學習,而輕視對高職醫學生醫德的培育,許多醫學生存在認知混亂、情感淡薄、醫德行為失范等問題。醫學生在諸多醫德方面面臨困境,大力弘揚中國孝文化是解決這些困境的有效途徑。
1.“孝”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醫學生的感恩意識。作為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道
德原則之一,知恩圖報是做人最基本的修養,但是在目前高職醫學生中感恩之心比較缺乏,部分醫學生不能意識到父母對其的付出,不知道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導致嚴重缺乏自律,厭學情緒嚴重,人際關系緊張。對醫學生進行“孝”文化的教育,能喚起醫學生對父母、老師、朋友和社會的感恩之心,這對提高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諧處理人際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2.“孝”文化教育有助于激發醫學生對醫學專業的熱愛之情。“孝”的本義是向父母表示孝順,包括主動承擔對親屬、家庭和社會的責任,通過孝順和忠誠,對父母好,對民族和國家忠誠。就如何盡孝來說,我們醫學生,應該明確學習的目的,增強專業的信心,努力學習專業技術,學好技能,從而更好地履行孝道,回報父母,回報社會。
3.“孝”文化教育有助于激活醫學生對病人的仁愛之心。
孝文化弘揚與傳承離不開一個“推”字,就是推己及人,將對父母之敬愛,對兄長之尊重情感推及他人,那就會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因此,醫學生應該“充滿孝心”和“博愛”。我們不僅要愛自己的親人,尊重長輩,還要把病人當作親人來對待。將對父母的愛與感激融入醫療服務中,主動、誠懇地為患者服務。如果把一份誠心誠意融入到工作中,就會根絕對待病人冷血、對待工作不上心的現象。
4.“孝”文化教育有助于培養醫學生的責任意識、奉獻精神。《孝經》中所講的五等人之孝,從其寬泛的意義上講,也就是社會各個階層,各個職業的人只有盡本分,努力工作,做出成績,這都是孝[6]。作為高職醫學生當然得有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仁者愛人”的傳統美德,擺脫世俗觀念、能服務他人、能奉獻社會。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與道德核心,圣賢說“孝為德之本”“無德不得醫”“孝為先”。如何把“孝”文化融入醫學生醫德培育中,加強醫學生醫德建設,是擺在高職醫學院校面前的課題。
首先,構建適合高職醫學生“孝”文化教育特點的內容。教育的本質是“思想”的傳遞,內容是思想的載體,因此,也有必要強調“內容為王”。教育者需在自己優勢的基礎上,借鑒中國傳統“孝”文化,采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方法,結合新時代特點,編寫好“孝”文化教學內容,并在醫德教育過程中作為重要內容加以講解。從而使“孝”文化教育與高職醫學生醫德教育融合,提高醫學生對“孝”文化內涵的深層理解,使醫學生從對父母充滿感恩到友好地對待他人,進而提升到忠于祖國、善待自然的高度。
其次,弘揚傳統孝文化與醫德培育課堂教學相結合
在醫德教育課堂上講解“孝”文化知識,既是向學生傳播“孝”文化最容易的場域,也是學生接受“孝”文化最直接的形式,因而,在醫德培育課堂教學中引入“孝”文化知識是有必要的。但方法的選擇也很關鍵,如繼續沿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只是用成績的方法來考察學生學習情況,這么一種強加在學生身上的“孝”文化教學會缺乏長期性和主動性。因此,教師必須要有正確的思想,認識到傳統“孝”文化融入醫德培育的重要意義,看到“孝”文化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建構的決定性作用,同時要針對醫學生意志品質薄弱、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模式,最終建立一套適合高職醫學生,有助于促進“孝”文化教育模式的教學。教師還要有計劃性,在準備階段考慮好教學目的以及相應的考查計劃,充實教學內容,考慮在課堂上的教學方法,充分照顧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和性格特征,在一言一行之中踐行“孝”文化、傳遞“孝”文化,使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延續這種孝心孝行,課后需做一定的課外拓展,充分利用《論語》《三字經》《二十四孝》等經典著作,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
再次,弘揚傳統“孝”文化與醫德實踐活動相結合
傳統孝文化融入醫德培育不是目的,把“孝”文化轉化成真正的孝道、孝行才是其目的,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必須強調實踐出真知。畢竟,學生生活在現實世界中,學生需要報以孝心。孝順是現實里的人去踐行的,而不是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必須使學生把所學拿到生活中去鞏固,才能切實增進他們對“孝”文化的認同。
需要舉辦一些有關“孝”文化的實踐活動,如“每月孝星”,檢查學生是否經常幫助父母做家務、是否積極與父母溝通,同時與學生父母建立良好的關系,一方面,從他們口中了解學生在家里盡孝的情況,另一方面,鼓勵家長建立行家庭“孝”文化教育的意識,將學校教育延續到學生家庭環境,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長期性和敏銳性。
最后,教師應加強自身“孝”德修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弘揚與傳承。如韓愈說“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影響到學生的價值取向。因此,弘揚孝道文化,傳承孝與道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促進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與感染,自覺踐行與傳承“孝”文化。
“孝”文化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美德之一,我國傳統“孝”文化在我國道德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高職醫學院校應采取多種措施將“孝”文化的內涵和本質內化為醫學生孝道信念,形成孝道自覺,對改善和加強當代醫學生的醫德建設起到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