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璇璐 劉霞
(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高職院校學生是高等教育中一個比較特殊群體。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有效推動了高職院校的發展創新,由于當前外界影響因素越來越多,導致高職學生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斷增加,比如自卑、性格脆弱、自私狹隘等,此類因素的存在,嚴重影響高職學生的健康成長。當前心理問題已經成為高職教育領域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所以必須充分認識到現階段下高職學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成因,并尋找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相關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高職學生都擁有健康的心態,并表現出以人為善和奮發向上等較主流的思想理念。家庭及社會對于高職學生的期待值較高,但因其尚未擁有成熟的心理,所以很容易在同時處理求職、求學與求偶三大事項時,感受到巨大壓力,如果未能及時疏解其內心的負面情緒,就可能會爆發心理問題。而且高職學生的生源主要由普通高中、中專和職業高中共同組成,參差不齊的基礎情況,會導致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波動較大。根據調查結果可以得知,現階段下,學生們常見的心理相關問題主要表現為四個角度。
由于高職學生的高考成績普遍差強人意,讀高職是其無奈之選,所以部分高職學生在面對普通高等學校學生時,會產生心理自卑的情況。且當前大部分民眾也都片面地認為高職就等于落榜,形成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也將高職和落榜劃等號,所以導致高職學生會經歷外界否定與自我否定兩個環節,而且還存在少部分學生自身的文化成績較差,不得不選擇分數線相對更低的高職就讀以獲取文憑。且高職院校的教學條件及設置相對不足,所以在展望未來時,學生普遍表現出極為悲觀的情緒,以玩樂和游戲麻痹自己,所以常出現上網、逃課及無節制消費等情況。
存在高職學生的適應能力和自理能力較差的情況。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由于脫離熟悉環境、失去父母庇護,所以出現學習時間安排不合理、人際關系處理糟糕、重大和關鍵事情應對能力不足等問題。還存在部分學生的抗打擊能力較差,在學習和生活中遭遇不順心的事情,就容易心灰意冷,甚至破罐子破摔,導致高級院校中每一年都出現由于戀愛受挫、人際關系矛盾和就業壓力較大而退學、休學的情況。
存在部分高職學生排他性較強,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寬于律己、嚴于律人,日常表現為冷漠、固執、自負和盲目自尊,無視他人情感。此類學生普遍存在較嚴重的人際關系問題,經常出現與他人吵架,被他人愚弄、誤解和侮辱時,容易失去理智,釀成大錯。部分學生還存在較強的叛逆心理,熱衷于挑戰規則及制度,對于家長及教師的教導較為排斥,對所有事物都存在強烈的批判心理,希望以此方式彰顯自己的獨特個性。
部分高職學生存在感知遲鈍或過于敏感的問題,難以較為客觀地看到外界的事物。因其可能存在記憶過強、缺損與錯誤等問題,導致其無法準確地進行思維判斷,在語言能力方面存在性格內向、語言刻板、情商較低和自閉癥等問題。
盡管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有很多,且錯綜復雜,處理過程較為煩瑣,但心理健康問題并非一出生就存在,也不是無法完全規避,其關鍵是以預防為主,堅持學生為本,做到對癥下藥,如此才能夠確保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得以有效解決。
高職院校要能夠做到為國家未來發展高度負責、為學生未來發展高度負責的原則,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心理健康相關教育進行融合應用,對當前的思路與心態及時調整,調整自身心態,強化調研工作,使得心理健康相關教育及管理措施成為高職思政與校園德育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如可深入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此課程的實踐應用,充分應用其落實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做好心理健康相關理論知識,根據職業教學相關需求,從校園生活、工作實踐及未來職業發展等多個角度,合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開展。
高職院校教師需要合理調整當前的思想理念,除了需要明確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重要行為,還需要合理疏導學生的思想,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位為德育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由全新的朋友角色替代傳統教學的“保姆”“師長”等角色,確保師生之間擁有和諧的關系,從而能夠獲得高職學生的認可,讓教師與學生成為無所不談的朋友。之外,對于重視專業課、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需要予以嚴格制止,高校方面需要構建擁有過硬專業素質的師資隊伍,充分發揮其在解決心理健康問題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對于較為年輕的心理健康教師,高職院校應當對其提供適當的再教育培訓機會,確保其能夠快速地成長,有效彌補自身存在的不足。
當前高職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較為復雜的狀況,不應當簡單看待,而且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素質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同步落實顯性與隱性教育工作,從整體角度入手,切實提升其心理健康的層次。顯性教育,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等相關教學活動共同組成,顯性教育的影響是正面的,其影響效果較好;隱性教育,主要涉及校園文化、課堂學習氛圍和思政教育等多方面,其運用內隱、隱目的、間接、無計劃的教學活動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高職學生的價值、觀念、態度、思想、道德與情感的方面,達到“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所以隱性教育,實質上是高職院校對于學生所應用的無法被其心理察覺的無意識教學模式。例如在校園文化方面,校方可以將人文景觀作為切入點,通過人文景觀,將自身的辦學理念和特點充分體現,而且還能夠憑借其中的名言警句,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引導學生的舉止言談,還可以參照屬于不同專業和不同層次學生的具體要求,開展具有針對性、豐富的校園活動,吸引學生們主動參與其中,讓其內心的壓力得到有效疏解。
學生從高職院校畢業后,就開始融入社會生活、參與企業生產工作,所以社會中的各類信息很容易吸引高職學生的注意力。結合家庭、學校和社會構建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注重充分發揮家庭、學校與社會三者的功能,讓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形成助力,有效推動教育的穩步發展,讓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學校方面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以獲取實習單位和家長的大力支持,做好互相之間的溝通工作,通過對社會教育資源的充分應用,確保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的一致開展,深入關注高職學生當前所存在的潛在心理問題及不良行為習慣,綜合應用預防與治理兩種措施,切實保障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高職教育過程中,心理健康相關教育是其中至關重要的部分,所以要求高職院校對此必須高度重視,對目前高職學生所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相關問題深度分析,結合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體現出的問題,確保所制定的相關優化措施具有較強針對性,通過充分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特點,給予其高度的重視,強化師資力量建設工作,同步落實顯性及隱性教育,結合家庭、學校與社會構建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切實促進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