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永霞
(牡丹江群眾藝術館,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舞蹈是群眾文化當中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一門藝術.它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之一。
群眾舞蹈作為當今社會生活中非常活躍的文化藝術形式之一,當然有著自身的特征。正是這些特征使得群眾舞蹈區別于其它藝術形式和門類,形成自身的樣貌和特質,為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條件。認識到群眾舞蹈的特征和屬性,我們才能夠更加深入地認識群眾舞蹈,從而全面地、深入地把握群眾舞蹈。
就群眾舞蹈而言,它的參與群體是廣大人民群眾,其次它的服務對象和欣賞群體同樣是人民群眾,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著“群眾”這樣一群體。應該注意的是這其中就包含了群體的廣泛性,它的范疇幾乎覆蓋了全國的各個年齡階段、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及各個領域的民眾,正是為數眾多的群體構成了群眾舞蹈的規模,使得這種藝術形式具有群眾基礎和生命活力。因此我們說,群眾性是群眾舞蹈的根本性特征。然而,其根本的屬性和特征又不僅僅是停留在群眾層面而言,在群眾這個廣大的集體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活動構成了社會交往,因而構成了系統的社會生活,使人與人在交往和活動中構成了明顯的“社會”屬性,因而群眾舞蹈也具有“社會性”。
藝術的一切源泉都歸結到生活,舞蹈藝術也是社會生活的真實體現。我國諸代的藝術跟隨時代的步伐游走數千年,也經歷了不同時代的持續演變。顯而易見,其時代的特征和當下社會的某些屬性必然呈現在藝術當中,藝術也就呈現出本時代所獨有的藝術特色。當今時代,人們生活富足,精神文化生活的空間逐步增大,業余文化生活更多地成為人們生活中的聚焦點,尤其是體現在女性群體中,這也呈現出了本時代所特有的藝術態勢。茶余飯后,人們走到廣場和群眾文化中心參與文化藝術活動,舞蹈在其中占據較大的比重。城市中所出現并且迅速占據城市女性業余生活的“廣場舞”便是當下時興的群眾舞蹈活動的典型,這樣的新形式無疑承載著當下藝術活動的新時代特征。
娛樂性是所有藝術形式所具有的本質屬性,也就是娛樂的意味在其中,藝術的發生、發展和繁榮有了內在的驅動因素。中國古籍曾有記述,當內心的情緒無以宣泄,便自然而然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人民通過這種藝術形式,通過熱鬧的藝術活動抒發內心的情緒,從中獲取樂趣和內心的滿足,這無疑是舞蹈的重要特征,當然群眾舞蹈作為具有原始舞蹈屬性的一種舞蹈形式在這一點上更為突出。在舞蹈活動中,表演者在表演的過程中體會到樂趣,收獲美的享受,從而達到自娛的目的。同時,表演者通過舞蹈的肢體和感染力呈現出的美自然而然地傳遞給欣賞者,在自娛的同時實現了娛人的功用。
不同的少數民族聚居于不同的地域,其地理環境自然相異,因而其勞作方式、交通狀況、氣候變化、服裝服飾、生活習俗均是不同的,就在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舞蹈本體便產生了多種多樣的呈現。因此,在不同的環境下,不同的生態當中,各種環境因素在舞蹈當中深深地刻下了印記,我國豐富的民族民間舞蹈便因民族、因地域等因素的不同而生發出自身的獨特魅力。從群眾舞蹈的角度縱觀辨析,便可將其歸納為“地域性”。
簡而言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產生了具有自身獨特風格的舞蹈。例如青藏高原主要聚居著藏族人民,下沉、屈膝、弓腰等帶有高原特色的舞蹈形式便出現在了西藏、青海等地區;新疆是維吾爾族人民的聚居區,多旋轉、移脛等特點的維吾爾族舞蹈便出現在了新疆地區;平原多耕種勞作,“秧歌”“采茶”“花燈”等漢民民間舞蹈便出現在了我國的大部分平原地區。受地形、氣候等自然因素和民族等人文因素的影響,各地區都生發出帶有自身獨特地域特點的舞蹈形態,并且風格鮮明,色彩鮮活,這種特點幾乎覆蓋該地域的絕大多數民眾,成為舞蹈形態的主要風格特點。走到各地都可以看到本地域鮮明的舞蹈地域特點便是群眾舞蹈“地域性”的直接體現。
舞蹈美在肢體,美在動感,美在動作背后的深刻內涵。這種美的活動進行的同時便產生了審美活動。
群眾舞蹈作為一種群眾自發的舞蹈活動,并不像舞臺專業舞蹈一樣具備高難度的動作和技巧,但它同樣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民眾參與的人數多、覆蓋面廣闊,欣賞者也多,每個人將自身的審美感官放在其中,自然在其中感受到了舞蹈的美感,人們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滿足。對于更為高級的群眾舞蹈活動來說,活動先前會進行規模可大可小、水平可高可低的舞蹈編排,編排者將自身的審美經驗貫穿在舞蹈當中,表演者又從中進行自我審美的再改造,無疑是不同審美的多層次疊加,使觀賞的人從中欣賞到更為具有審美屬性的舞蹈。
從內容角度而論,群眾舞蹈不受風格的限定。田間地頭、村落寨里會出現最為質樸的民族民間舞蹈,城市的藝術培訓中也會出現較為高精尖的舞蹈藝術。群眾舞蹈活動中會有民俗表演,當然也出現了“古典舞”“現代舞”。公園里晨練的大軍中,“快四步”“慢三步”等西方的舞蹈形式出現,“恰恰”“華爾茲”等西方的舞蹈元素也自然的融入其中,可見其內容不僅是古今結合,更是中西合璧。
從參與群體的角度而論,群眾舞蹈更是涵蓋了各個年齡階層。在我國大眾的普遍認知中,舞蹈素養的培養應該是自幼開始,幼兒舞蹈成為廣為受關注的一種形式。老年人在退休后為了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開始學習舞蹈,甚至是參與到群體的舞蹈活動當中,為生活增添了無限的樂趣。可見,群眾舞蹈是一種老少皆宜的藝術形式,為大眾所廣為喜愛。
另外,群眾舞蹈的形式十分靈活,它不受場地的限制,不是必須要專業的教室和高水平的指導教師,更無需舞臺或劇場,無論室內、室外,都可以成為群眾舞蹈的廣闊空間。
各類風格、多種群體、不同場所的多種因素相疊加,自然決定了群眾舞蹈的形式必然是多種多樣的,甚至是多種元素相互融合的。集體舞中有民間舞元素,舞蹈培訓中也存在西方舞蹈形式。業余生活中有高雅的芭蕾,集體儀式中也有大秧歌,可謂雅俗共賞,融匯相通。活動的形式也不僅僅是表演,節慶、惠民演出、比賽、社區娛樂、晨練等多種形式的出現使得群眾舞蹈更為生機勃勃。
群眾舞蹈活動的輔導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以舞蹈知識講座、網絡媒體等為輔導形式的舞蹈理論基礎知識;以各種輔導班、興趣班等為輔導形式的舞蹈訓練內容;根據不同社會需求所創編的群眾舞蹈作品。
舞蹈理論基礎知識是舞蹈知識普及的主要內容,它不受主觀條件的限制,可以最廣泛地滿足人民群眾對舞蹈知識的需求,幫助群眾開啟舞蹈的神秘之門。舞蹈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舞蹈基本常識和舞蹈作品賞析知識兩大部分:一是舞蹈基本常識,包括舞蹈的種類、舞蹈術語、舞蹈審美特征等基礎知識。其主要任務是幫助輔導對象辨認現代舞、民間舞、古典舞等舞蹈種類;認識蒙古族的“安代”、維吾爾族的“賽乃姆”、日本的“能樂”等民間傳統舞蹈形式;了解芭蕾舞的“開、繃、直、立”、中國古典舞的“圓、曲、擰、傾”、傣族舞的“三道彎”等各種舞蹈美學特征。二是舞蹈作品賞析知識,即基于舞蹈作品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上的舞用動作語匯,風格形態,作品結構形態、審美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呈現等多方面的系統知識,包含作品的題材、體裁、內容、形式,風格、技巧等。
群眾舞蹈培訓是通過有組織的舞蹈知識,舞蹈技的傳為,讓輔導對象親身參與的舞蹈訓練活動。它是建立在舞蹈特殊性一動態性基礎上的另一種重要的普及教育形式。群眾舞蹈培調主要包括廣場舞推廣培訓和針對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舞蹈訓練班培訓兩大類,廣場舞推廣培訓,不同于傳統的民俗舞蹈傳承活動,它是有組織,有計劃的廣場文化的培有行為,既包括針對廣場舞推廣的教員培訓,也包括面向大眾的廣場推廣實踐活動。培訓內容包括:富有地城特色的民族舞蹈,賦予時代特色的健身操、律操等,舞蹈訓練班培訓形式多樣,種類繁多,最常見的有少兒舞蹈班,成人形體班,老年民族舞班,國標舞等,其教學內容根據輔導對象的年齡、需求以及舞蹈基礎的差異面各不相同。
根據不同目的和需求所進行的群眾舞蹈創編活動是群眾舞蹈輔導的一項重要內容。依據表演空間的不同,可分為以節慶儀式、強身健體為目的的廣場舞蹈和以展演展示、交流競賽為目的的舞臺舞蹈,廣場舞蹈創編應遵循易學、易跳、形式活潑、參與性強等原則,結合其四面皆是觀眾的特殊性而進行。節慶儀式類的廣場舞,要注重“場”與“面”的關系,追求宏大、喜慶的氛圍;強身健體類的廣場舞,往往節奏鮮明,隊形簡單、強調自娛性。舞臺舞蹈創編以群舞居多,與職業舞蹈相比,群眾舞蹈的動作技術難度不高但動態特色鮮明,沒有固定不變的創編規則可循,唯有始終堅持不拘一格、推陳出新,才能從各種展演展示,交流競賽中脫穎而出。
綜上所述,現階段的群眾舞蹈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由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群眾舞蹈在向著多樣性發展,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活動,能夠有效的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舞蹈藝術是人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來源于人們的實踐生活,卻也是人們對生活更高層次的探討,它能夠帶給人一種美,能夠供人來欣賞。如今舞蹈已經在街道公園和街心廣場普遍的出現,而且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也會出現各式各樣的舞蹈來慶祝節日。舞蹈給人們帶來了歡樂,同時也能夠鍛煉人們的身體,使人們變得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