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錦娜
(東莞市文化館,廣東 東莞 523000)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我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留下來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優秀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對我國社會經濟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非遺傳承發展的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存在了許多困難和問題。為此,我國就需要采用數字化管理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進一步的保護與傳承,實現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
廣東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和少數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璀璨奪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深入貫徹落實社會主義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堅持文化自信發展道路,注重對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注重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不斷推進非遺保護實踐工作,不斷深化非遺保護理念。廣東還通過全媒體等技術,實現對媒體的高度融合,如廣東于2013 年,在全國率先推出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子地圖”,以電子地圖形式標注非遺項目、傳承人等的地理位置,上傳相關文字簡介、圖片、視頻等信息,使廣大群眾足不出戶輕點手機屏幕就能了解和欣賞廣東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主流媒體的宣傳,注重對當地文化的發展,靈活運用當地歷史文化,深度挖掘當地歷史文獻,為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奠定基礎。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依靠互聯網將其資源信息進行整合,向大眾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依托互聯網技術,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向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發展,真正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推動數字化背景下我國文化事業的不斷發展。
利用數字化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有以下幾點優勢。第一,數字化的文化遺產保護方式能涵蓋較多的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涵蓋的內容是較為廣泛的,其中包括書法、美術、音樂、舞蹈等[1]。在對其進行保護的過程中,采用數字化技術,能結合不同文化的特征,為其選擇合理化的保護措施,確保在對文化進行保護的過程中實施全面記錄。第二,數字化的保護方式較為便利的,能更加靈活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產生的數據等進行記錄和更新,防止在時間的推移中產生文化資料流失等問題。第三,利用數字化技術,除了對文化進行保護之外,還能在各種渠道中對文化進行傳播,能更好地實現文化的宣傳作用,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與傳承。
第一,數字化的文化保護方式缺乏完整的數據庫,我國當前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沒有較為專業化的數據庫對文化中產生的數據進行記錄與管理,因此,可能會產生數據流失或者缺乏保用戶資源等現象。這一問題的產生就會對文化研究工作的開展造成不良的影響。第二,在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文化保護的過程中,上級部門以及社會相關部門不能給予相應的指導。當前數據庫管理中心負責對數據庫中的文化資源進行保護,但是這一部門在進行保護工作運行的過程中,不能對內部管理人員的職責與義務進行明確,可能會導致其管理能力的下降,制約了其進行資源儲存以及管理的力度。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以及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工作需要耗費較多的資金,但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存在投入力度不足等問題,導致專業化的技術無法使用、相關的軟件無法順利開發等,制約了保護工作的實行。同時,資金的制約也導致了相關機構的服務工作無法順利實行。第四,在對文化進行保護的工作中,相關工作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較低,因此,可能會導致信息在傳播與儲存的過程中存在可靠性下降等問題,影響了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順利進行。
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增加推廣渠道、突破傳統的區域限制、還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始面貌、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潛在價值,還有利于創造經濟價值、加深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思考,使人們能夠正確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主動承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合理、科學、規范地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
利用數字化技術對獲取到的數據進行記錄并保護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基礎性工作,能通過以下幾個方式進行。第一,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產生的各種文獻以及圖片,需歸入到相對應的數據庫中,通過音頻、影像等方式將其轉換成數字化的方式進行儲存。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以及格式等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對其進行分類以及儲存的過程中,需要按照工具的使用、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的格式進行分類儲存。第三,在利用數字化技術對非遺資料進行儲存的時候,需要及時了解到該項非遺的實踐活動,并且能根據其具體化使用方式進行立體層面的儲存,實現儲存工作的全面性。
當前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過程中,部分管理部門不能對這一工作產生較為深刻的重視意識,因此,在進行相關工作的過程中,就缺乏專業化的指導工作[2]。因此,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過程中,也就能對相應的責任進行落實。需要加快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的建設效率,針對不同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現狀建立適應當地發展的管理機構。管理人員需與相應的管理人員以及基層工作人員相配合,進行相關工作的檢索,并完成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的工作,并順利地使用相關的數字化技術,對其進行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數字化建設工作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持[3]。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關的職能部門以及各級政府都是資金的支持對象,能為該項工作的開展提供資金支持。在這一支持下,就能實現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能促使資源庫的建立更加完善,保證文化保護工作的開展更加有序。按照《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要求,將非遺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并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增加,需省市縣各級政府增加非遺保護專項經費投入。二是多元化引導社會投資。通過政策定向保護等方式鼓勵傳承發展;制定非遺項目進入市場經營優惠政策,在土地使用、稅費規費、人事編制等方面給予支持,以發展促保護;鼓勵社會鄉賢、華僑等投資非遺基礎設施,并給予一定榮譽。同時,在進行多媒體資料以及文化影像資料建立的過程中,相關部門需要對先進的數字化資源、管理方式以及技術水平進行更好的掌握。在資金的支持下,還能促使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的管理能力以及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員為利用數字化技術對非文化進行保護,需要對相關的數字化技術以及文物保護技術進行學習。為此,相關管理工作人員就需要定期對工作人員開展嚴格的技術培養工作,通過對其進行專業化的技術培養,提高業務水平。相關工作人員要定期參與專業課程的學習,促使其專業化技術水平提升,達到提升文化保護質量的作用,使文化保護工作高效化。此外,還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者進行相關知識的宣傳工作,讓其能意識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尤其是對于部分少數民族的非遺項目進行宣傳,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更加有效面向人民群眾。在開展這一工作的過程中,還能促使人民群眾意識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重要性,提高民族凝聚力。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首先需要重視的工作就是對其的傳承與教育,也就是通過讓傳承者之間針對文化發展的現狀進行交流與合作,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通過對文化進行圖片配置以及視頻流傳的方式對擴大其傳播范圍,這一方式是達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作用。在數字化技術的普及之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所需的時間逐漸縮短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的效率卻大大提升了。同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需要重視的問題是對道與術的統一,所謂的“術”實際上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的工藝以及技術?!暗馈敝傅氖欠俏镔|文化遺產中蘊含的主要內容,包括常見的傳承觀念等。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應該在這兩點的基礎上進行傳承,通過對數據采集方式的分析與思考,實現對傳承者心理變化的考察,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傳承。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歷史記憶,對其進行保護的工作是我國人民群眾義不容辭的責任。數字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對我國文化進行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方式,是實現了對文化的融合、保護、繼承、創新等的方式,是構建新型傳播方式與創新傳承趨勢的體現。而文章結合廣東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方式,分析出了使用數字化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的重要性,需要相關部門加大投入力度,實現對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