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新
(新疆克拉瑪依市廣播電視臺,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目前在新聞宣傳中最熱的一個詞,就是講故事,講好古代的、現代的、當代的故事,講好城市的、鄉村的、中國的故事,通過講故事,傳揚中國文化,傳導中國聲音,傳達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力量。電視作為最有影響的主流媒體,在新聞中講好故事是大勢所趨,也是勢在必行。
第一,在電視新聞中講好故事,是總書記和黨中央對新聞輿論工作者的必然要求。
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2018 年8 月,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指出:“要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把握大勢、區分對象、精準施策,主動宣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成為所有新聞從業者奮斗的目標。
第二,在電視新聞中講好故事,是在新媒體環境下擴大影響力的必由之路。
隨著新媒體的崛起,抖音、快手、火山等短視頻的影響越來越大,昔日的傳媒龍頭電視的影響力日漸式微,網絡新聞已經成為傳媒行業的主力軍,一部手機在手,天下大事盡有?,F在已經很少有人專門等著看電視新聞了。為了擴大影響力,各地都建起了融媒體中心,就連央視《新聞聯播》也在節目最后加上了“獲取新聞資訊,您還可以關注央視新聞的微博、微信和客戶端”字樣,由此可見新媒體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在這種環境下,再千篇一律地按照傳統模式播報電視新聞,不講故事,不求效果,無異于自斷生路、自掘墳墓。
第三,在電視新聞中講好故事,是新聞自身規律發展的必要之舉。
新聞從發生的那一刻起,就與故事密不可分。無論是報紙雜志,還是廣播電視,亦或是網媒短視頻,都把故事當成吸引受眾的有力武器。
美國華爾街資深撰稿人威廉·布隆代爾在他的《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一書中,對講故事提出了明確要求:“因為我們的注意力總是放在讀者對信息的需求,于是,我們一直忽視了一個所有讀者在閱讀新聞時的最普遍的要求,給我講一個故事,看在上帝的份上,請讓它有趣一點兒”
清華大學李希光教授認為,“新聞學的核心就是采集和講故事,這個故事必須滿足公眾的利益、興趣和需求?!?/p>
過去認為電視是個“信息場”,打開電視,可以滿足人們對各種信息的需要,現在看來,這種觀點有失偏頗。世界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人們已經不滿足于在電視新聞中獲知國家大政方針,洞悉世界風云變幻,更多人希望看到有深度、帶溫度、含熱度的故事。時代的發展需要電視新聞更鮮活、更有趣,故事性更強。
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和省一級電視臺的新聞欄目一般都是30分鐘,地市一級電視臺的本地新聞大都在10—20 分鐘之間,在2—3 分鐘的新聞里,如何講好一個故事,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功夫。下面就以近兩屆獲中國新聞獎的電視作品為例,來探討電視新聞如何講好故事。
一條新聞是否成立、能否播出,關鍵看它的主題是否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主題的深刻,決定了你講故事的繁冗。
獲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電視消息一等獎的作品《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后大批野生動物重回家園》,以建設生態文明為主題,通過記者的實地觀察,給觀眾講述了一個“賀蘭山保衛戰”的故事。
作為中國西北重要的生態屏障的賀蘭山,因過度開采煤礦資源,造成賀蘭山生態嚴重破壞,被中央第八環保督察組問責。為此,從2017 年5 月開始,寧夏對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內169 家礦山企業全部關停退出,進行環境綜合整治。經過兩年時間,昔日滿目瘡痍的工礦區,開始煥發生機活力。記者實地采訪,通過與巖羊、石雞、金雕、馬鹿等野生動物的不期而遇,展示了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的成果,傳遞出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綠色發展概念,樹牢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深刻主題。
為了展示主題,記者通過生態修復區前后地貌、水源、植被的對比,通過保護區人員的講述,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鏈條,從而很好地闡述了主題。
中央電視臺著名紀錄片編導冷冶夫曾經把紀錄片的創作理念歸結為主題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細節化,細節畫面化。有人借鑒紀錄片的拍攝方法,把在電視新聞中講故事,歸納成新聞故事化,故事情節化,情節細節化,細節人物化。無論是電視紀錄片,還是電視新聞,要講好故事,最要點之處在于選人物,人物經歷曲折、命運多舛,故事自然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作為地處邊疆的一家地級電視臺,克拉瑪依電視臺近年來,先后有2 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特別是在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獎中,克拉瑪依電視臺選送的《同穿“一雙鞋”的好兄弟》獲得電視消息二等獎。我在為同行感到高興的同時,也深知選對人物對新聞講好故事的重要性。
阿里木?買買提和吳慧明是生活在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的兩個普通百姓,一個漢族,一個維吾爾族,唯一與人不同的是,他們兩個都是殘疾人,一個因病失去了左腿,一個因交通事故失去了右腿。如果不是兩人剛好湊成能穿一雙鞋,兩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產生交集。巧就巧在有一天他們遇到了一起,于是,一對不同民族兄弟共同走過了十年的互幫互助路故事被發掘出來。
俗話說,無巧不成書。這里的“書”,包含更多的是故事。當邁著不同腳步、穿著同一雙鞋子的兩個人走在大街上時,人們一點會產生疑問,這兩個人怎么會這么巧,他們中間一定有著不同尋常的故事。人們希望了解他們中間的恩怨情仇,這便成為講好故事的原點。而他們的故事確確實實打動了電視機前的觀眾,中央電視臺《晚間新聞》播出后,國內許多媒體都轉載了這條新聞。阿里木?買買提和吳慧明相扶走過十年人生路的故事,成為新疆各民族大團結的象征。
我國民間說書藝人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過去,每到農閑季節,全村老少圍坐一起,聽說書人談天說地、談古論今。為了吸引聽眾,說書人往往從懸念開始,在緊要處打住,讓聽眾茶飯不思、欲罷不能。
怎樣讓故事以小見大,一開始就抓住觀眾,選擇一個切入角度是重中之重。
獲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電視專題二等獎的《新聞特寫:誰在守護我的家》就是一條構思精巧、角度奇妙的電視作品。
2019 年3 月29 日,山西省沁源縣突發森林火災。受到大火威脅的幾千名群眾被迫連夜緊急轉移。不少村民因為走得慌張忘了鎖家門,自家養的牛羊圈在欄里無人看管。村民人到了安置點,但心里還惦記著村里的家,就連鄉里精心排演的節目也無心觀看。于是,便出現了新聞開始的一幕。景風村村民賈川海直接跨過舞臺,找到了村黨支部書記高永世要求回家,并且掉了眼淚,說家里的十頭牛沒人管,一定要回去。
回家理由合情合理,但現實卻是無法批準,因為火災還未撲滅,人民的生命安全必須得到保障。于是,在現場采訪時的記者臨時作出決定,替居民回一趟家,看看誰在為他們守護家園。用24 小時上百公里的行程,記者真實記錄了景鳳村留下負責值守的黨員干部,是如何冒著生命危險,不分晝夜地守護群眾家園的全過程??戳擞浾呤謾C里的視頻,安置點群眾發生了從不解、埋怨到理解、感恩的真情轉變,真實地展現了基層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守崗位,為民解難的擔當作為。
這篇作品的成功之處,首先取決于作者選取的報道角度。災后安置的新聞很多,大都是講如何保證人員生活基本需要,而沒有真正去了解幫助解決群眾的關切?!缎侣勌貙懀赫l在守護我的家》從一名村民關心的牛開始切入,講了一個基層黨員干部為民值守、擔當奉獻的故事,以小見大,以巧取勝。
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細節常常能凸顯出一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記得多年前看過冷冶夫老師拍的紀錄片《女特警雷敏》,其中一個細節到現在還忘不了。講到雷敏從來不帶紙巾手絹,無論是擤鼻涕還是擦眼淚,都是用袖子一抹了事。就這一個細節,把女特警雷敏果斷干練、雷厲風行的性格特點描述得活靈活現。
獲第29 屆中國新聞獎電視消息一等獎的《問政現場:書記遞上小紙條》就是通過一個細節,引出的一條好新聞。2018 年12 月20 日,在湖北省仙桃市紀委、監委主辦的媒體問政現場,面對電視短片反映的不作為、亂作為現象,水產局與交通局領導規避問題不談整改,像做報告一樣沾沾自喜。坐在觀眾席上的仙桃市委書記通過工作人員向主持人遞上一張小紙條,要求回答問題的局長,“不要搞大話、空話、套話,離題萬里,令人生氣”。
這是一個事先策劃和節目彩排時沒有出現的情況。作者憑著記者的新聞敏感,意識到市委書記傳紙條這一細節背后的重要意義。通過電視問政各位局長前后態度的轉變和對比,強化了學習貫徹 總書記關于進一步糾正“四風”、加強作風建設重要批示要來真格的,不能只停留在口號和紙面上這一主題。這條電視新聞播發后,得到了全國受眾的熱評,閱讀量達到3656萬次。
好的細節可以直擊人的靈魂深處,烘托主題,塑造性格。在《新聞特寫:誰在守護我的家》里,當哭得要死要活的賈川??吹阶约业呐1硎静粨臅r,當村民的臉上露出舒心的笑容時,當景風村村主任姚保平啞著嗓子告訴村民一切平安時,這一連串的細節深深打動了觀眾,直接烘托出主題,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在守護我們的家。
通過對獲中國新聞獎幾部優秀作品的剖析,我們看到了故事在電視新聞中起到的作用。一條好的電視新聞,就是一個精彩的故事。電視新聞通過故事化的手法,揭示主題,表現人物,傳達情感,深化了宣傳效果,擴大了影響力。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電視新聞在強調講好故事的同時,一些作品也出現了為講故事刻意編織離奇情節、故意制造矛盾沖突、人為干預事件進程、有違社會公理良序的報道,這些干擾新聞規律的不良現象,需要我們高度警惕、加以避免。
結束語:盡管電視新聞面臨著各種新媒體的沖擊,但作為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影響力依然是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2020 年,中央電視臺各檔新聞節目的收視率都大幅提升,說明了在非常時期人們最信任的還是主流媒體的聲音。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用心講好中國故事,用情塑造時代人物,用真打造新聞精品,就一定能夠促進電視新聞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