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若昂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北京 100036)
引言:可持續扶貧是我國20 世紀90 年代提出的重要發展戰略,并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從某一個角度來說,扶貧工作的開展一方面能夠實現百姓社會富裕,讓人們的生活得以改善,另一方面也是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是社會發展之動因。扶貧與經濟發展具有緊密關系,兩者互為促進、良性推動。以扶貧對象最終的獨立發展為目的,結合系統內多因素特點,能夠實現扶貧工作的科學合理性,也探索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可持續扶貧是我國確立的長期扶貧經濟發展模式。該模式主要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結合不同地區的不同優勢,創新構建獨特的扶貧模式,讓該地區的扶貧經濟模式具有保護生態環境、經濟健康穩定發展、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功能和特點。可持續扶貧模式的應用與實施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任務,以扶貧對象具有獨立的生存發展能力為根本目標,統籌利用所有資源要素,確保扶貧工作取得科學合理的實效。
我國所實施的產業扶貧項目大多在貧困鄉村,該地區往往也是生態保護的重點區域,并不適合發展污染較大的工業產業。這就決定了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成為產業扶貧項目的主要經營領域。但是,這些產業門類的門檻較低,市場信息不健全,如果僅依靠產業扶貧項目的強制帶動,很容易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導致農產品的大量積壓,讓廣大農戶遭受嚴重經濟損失。即便是當地優勢突出的特色產業,當其進入更大的市場后,其優勢也會受到明顯的弱化,在與其他同類產品的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其次,由于市場存在著較大不確定性,導致很多貧困鄉村難以培育出穩定優質的主導產業,很多產業即沒有龍頭企業的帶動,也沒有小微企業的廣泛支持,導致難以打造具有良好市場影響力的品牌。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很多貧困鄉村的產業扶貧項目面臨著在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開拓困難的尷尬局面。此外,產業扶貧的關鍵環節的短板依然未得到充分解決。我國的貧困鄉村大多處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在這些地區發展產業扶貧,面臨著基礎設施條件不完善、扶貧經濟主體不具備較強的帶動能力、資金短缺問題依然突出等問題,導致中國扶貧壓力較大扶貧工作開展依然面臨較大壓力。
很多貧困地區都承擔著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職責任務,在實施生態扶貧項目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首先,造林積極性不高。由于植樹造林工程前前期需要較大的投入,而收益回報周期較長,甚至會出現只投入無收益的情況。但就生態改進的資金支持力度不夠,而退耕還林、森林撫育等項目也存在明顯局限性,在短期內很難讓貧困地區獲得可觀的收益。另外,部分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修復難度大也是不爭事實,有的貧困地區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所采用的常規方法很難獲得良好的治理修復效果,這也是影響生態扶貧項目正常實施的重要原因。第二,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很多地方涉林龍頭企業的數量稀少,大多數涉林企業的生產經營實力較小,涉林產品深加工能力較低,產品的附加值、生產效率較低。這些企業所生產加工的產品并不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無法抵御市場風險,導致對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帶動作用十分有限。第三,生態文明建設滯后。很多貧困地區的勞動者缺乏良好的知識技能,當地群眾存在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觀念,落后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影響生態扶貧項目的實施效果。
第一,模仿其他地區現象嚴重。有的地方為了盡快實現脫貧致富,完善照抄照搬成功地區的旅游扶貧項目建設做法和經驗,建設了與當地自然景觀不符的項目,不僅導致這些項目缺乏獨特內涵,還使當地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有的地區所建設的旅游扶貧項目,雖然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但是卻沒有完善的配套設施和環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第二,項目開發不切合實際。發展旅游扶貧,必須要充分挖掘當地獨特的旅游資源,找準市場定位,才能獲得良好的效益。而很多地方在看到成功地區發展旅游經濟雖帶來的巨大收益后,盲目跟進部分當地旅游資源不符的項目,導致所開發的旅游項目沒有較大的亮點和吸引力,項目嚴重虧損。第三,產品缺乏競爭力。旅游產品的內涵、特色是游客最為關注的問題。當前我國鄉村旅游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旅游產品缺乏獨特的內涵與特點,對游客的吸引力非常有限,不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第四,“臨時性脫貧”現象突出。有的地方在發展旅游扶貧經濟過程中,往往是將資源全部投入到一個貧困鄉村,待這個鄉村完成脫貧后,再將資源投入到另一個貧困鄉村。這種做法,雖然可以幫助貧困鄉村實現短期內的脫貧,但卻容易出現返貧現象。
產業扶貧是我國扶貧經濟目標實現的重要路徑。首先,具備產業扶貧發展條件的地區,應當立足于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產業扶貧發展配套政策措施,在產業、資金、技能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選擇當地的優勢產業作為基礎性產業,在內部的少數地方開展產業扶貧示范項目建設,發揮產業之間的聯動互補作用,有效帶動扶貧對象的穩定增收。第二,加強資源的優化整合。以資金整合為有力抓手,促進生產資源與市場資源的有效結合,制定和實施促進“三產”融合發展的政策,充分發揮組織協調的職能作用,堅持組織的統一領導,加強工作責任的落實,以產業項目建設為有力抓手,加強農戶脫貧增收模式的創新探索,強化產業扶貧辦公室的領導協調責任的履行,制定科學合理的扶貧任務目標和實施方法,通過正確的領導和強有力的實踐探索,切實提升產業扶貧的效果。第三,充分發揮當地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吸引更多的貧困戶參與到企業的經營發展中來,加強“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等產業扶貧機制的探索,實現穩定的產業鏈利益捆綁,為可持續扶貧目標的實現打下良好基礎。
生態扶貧是扶貧經濟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生態扶貧工作的開展能夠實現經濟的發展,能夠帶動地區生態環境健康發展,是經濟促進的重要動力。首先,各省市應當加大財政投資力度,為各地生態扶貧項目建設提供充分的資金保障,積極動員貧困戶參與到生態扶貧項目建設中來,在條件允許下實施精準扶貧工程。各地要立足于自身獨特的文化地域特點,大力開墾荒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利用當地獨特的水土資源和農業灌溉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通過優質農產品的培育來提升提供生態扶貧的效益,實現農戶的穩定脫貧與增收。第二,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加強對種植——養殖——加工、立體符合循環等先進創新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的探索。循環農業在生態扶貧領域發揮著突出的價值和作用,在促進農業獲得可觀的綜合效益,解決傳統農業污染等問題上具有顯著的成效,因此,地方政府應當出臺完善的配套政策措施,給予有效的激勵和引導。第三,加強生態扶貧與第二產業融合模式的探索。構建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的閉合循環發展機制,不斷降低對資源的消耗,通過財政、稅收、信貸等多種措施,引導企業積極開展技術創新,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讓循環產業鏈實現有效延伸。第四,要構建完善合理生態補償機制。在具備重要生態保護功能的地區,應當給予適當補償,有效激發當地群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的積極性,營造濃厚的生態保護氛圍。
旅游扶貧是在生態扶貧基礎上所延伸出來的新型可持續扶貧之路,目前已經在各地的扶貧經濟探索中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各地應當在精確評估自身的旅游資源的基礎上,來做好旅游扶貧項目的規劃和開發,切實打造環境優美、空氣清新、魅力獨特的鄉村人居環境。在農村景觀的建設中,應當采用綠色公共設施。結合當地獨特的文化風情,加強對貧困戶居住條件的多元化改造,結合不同鄉村特點打造具有不同文化符號的旅游環境,加強對農戶住宅花木、果蔬等元素的標識符合設計,根據當地貧困戶的勞動、文化習慣和特點,創造豐富獨特的旅游產品,切實增強游客的旅游體驗。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對農村廁所、排污設施的改造,不斷改善貧困鄉村生產生活環境。另外,各地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要現代化物流產業進行有效融合,不斷提升生態旅游品牌和產品的宣傳推廣效果,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賞體驗,有效開拓貧困戶的增收渠道,為貧困戶的脫貧增收提供有力產業支持。
綜上所述,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扶貧之路,是我國扶貧經濟模式探索和發展的唯一出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戰略任務,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的貧困人口均已實現脫貧。這也標志著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在今后的扶貧工作中,主要向探索扶貧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方面下功夫,防止貧困戶出現返貧等現象發生。各地區只有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產業扶貧、生態扶貧、旅游扶貧,才能確保我國可持續扶貧目標的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