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經濟層面實現了發展與繁榮,人們對于自身健康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運動除卻能夠幫助人們放松心情,還能夠使人們保持身體健康。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體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自行車運動是一種較為典型的運動方式,且這一運動方式在我國具有較高的國民喜愛度。我國近些年自行車運動員數量整體呈現出逐年攀升的趨勢。針對專業自行車運動員來講,體能訓練不可或缺。一直以來,體能訓練都被視為自行車運動員比賽取得成績的前提條件。除此之外,體能訓練還能夠降低運動員發生身體損傷的概率、不斷幫助其挖掘身體潛能。由此可見,加強對自行車運動員體能訓練的探討探述這一課題進行深入研究是尤為必要的。
自行車也被稱之為單車,是一種較為綠色環保的交通工具。而自行車運動項目起源于1868年,且在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這一運動項目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自此以后,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均給予了自行車運動項目高度重視。隨著時代的進步,自行車運動越來越被大家熟知,且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比賽項目,例如:環法自行車比賽。近些年,我國隨著經濟水平的日漸提升也逐漸開始承辦不同類型的自行車比賽。自行車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集耐力、速度、強度于一身的運動項目。如若想在自行車運動項目中取得較好的成績,則運動員應當保持較好的體能狀態。由此可見,應當加強對自行車運動員體能訓練的探究力度,并幫助其尋求更為適宜的體能訓練手段,從根本上幫助運動員改善自身綜合素質,提高競技水平。
1 自行車運動員能量代謝特點
自行車運動通常情況下指的是將自行車作為比賽工具的一種體育活動,且其主要比賽類型有冰上自行車、場地自行車、山地自行車等。不同的比賽方式比賽時長具有差異性,短則十幾秒,長則幾小時。運動員能量代謝方式在比賽過程中通常體現為無氧代謝與有氧代謝。且無氧代謝與有氧代謝的占比主要由運動持續時間與強度所決定。運動員的能量代謝與其運動水平相輔相成。如若運動員代謝能力得以提升,則其比賽成績和運動水平均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反之,運動員通過自行車運動也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無氧代謝能力與有氧代謝能力。現將自行車運動員能量代謝特點詳細情況總結如下:
1.1 自行車運動員的無氧運動能力
無氧運動與有氧運動相比較,運動員身體需進行較為劇烈的運動。在無氧運動時運動員所攝入的氧氣無法對身體的需求進行滿足,因而運動員體內的能源物質則需要通過無氧酵解的方式實現為身體提供運動能量的目的,且在無氧運動過程中會產生乳酸。自行車運動員在短時間內的速度水平與爆發力通常情況下由其無氧運動能力所決定。由此可見,在自行車運動員體能訓練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其進行無氧代謝能力的訓練。自行車運動員參加比賽項目的成績會由無氧運動能力與有氧運動能力共同決定。所以在對自行車運動員展開訓練時,訓練人員應當充分考慮運動員的年齡、肌肉水平、項目特點等因素,幫助其完成切實有效的訓練方案的制定,進而使運動員不斷提升自身競爭能力。
1.2 自行車運動員的有氧運動能力
自行車運動員有氧代謝能力是指對能源物質進行有氧化作用,而后實現幫助運動員提供體力維持所需要能力的目的,最終促使運動員完成比賽。運動員有氧運動能力衡量主要通過三方面體現,即機體有氧代謝工作效率、攝氧能力、機體利用氮能力。訓練師應當定期對運動員進行上述三方面能力的檢測,而后將檢測結果作為幫助運動員調整訓練方案的依據,不斷提升訓練效果。除此之外,為了使得有氧能力訓練精確化,訓練時應當以自行車運動員通氣最大攝氧量、乳酸閥、無氧閥等指標作為依據展開分析。且通常情況下無氧閥強度指標能夠清晰體現自行車運動員的有氧運動能力。在競技體育中保持良好的有氧運動能力至關重要。因而自行車運動員也應當加強對自身有氧運動能力提升的重視程度,且在訓練過程中應不斷提升無氧閥強度,進而改善自身耐力水平,提高競技能力。
2 自行車運動員體能訓練中遵循的原則
2.1 體能訓練應與項目特點相結合
在我國體育事業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自行車運動比賽項目呈現出種類繁多的特征。從技術層面來看,可將比賽項目劃分為技巧、競速等。從場地層面看,可將比賽項目分為室外、室內等。由此可見,不同類型的自行車運動項目均具有不同的特點以及要求。例如:在競速比賽中,則對運動員的爆發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但在實際自行車運動員體能訓練過程中通常采用的訓練方式為集體訓練,這在一定程度上會致使訓練效果下降。所以教練應率先對運動員所參加項目的具體特點進行分析,而后以此為依據完成具有特異性體能訓練方案的制定。如若自行車運動員參加的項目為競速比賽,則應當著重對其展開耐力與爆發力的訓練,同時在訓練過程中可結合長短跑,幫助運動員提升自身身體機能。除此之外,也應當注重蹬踏訓練,促使運動員與自行車實現有機結合。如若自行車運動員參加的比賽項目為越野類比賽,則除卻對其綜合體能進行提升,教練還應注重特殊環境的模擬訓練,使得運動員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對越野比賽的復雜地理環境進行適應,降低因外部環境導致受傷的概率。如若自行車運動員參加的比賽項目為技巧類,則教練應當更加注重對運動員節奏把控、身體平衡等方面的訓練,同時輔之以一定的爆發力訓練,進而提升其技巧比賽的能力。
2.2 體能訓練應注重個體差異性
自行車運動體能訓練不僅具有規律性,同時也具有個體差異性。自行車運動員由于心理狀態、肌肉類型、成長規律、身體素質存在不同,所以即便對其展開相同的體能訓練。最終所產生的訓練效果也會具有差異性。因而教練在制定訓練方案時應當對每一個運動員的體能特點進行充分尊重,制定具有特異性的訓練方案,在對運動員的訓練需求進行滿足的基礎上,降低其因強度影響而產生身體損傷的概率。教練組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應當加強對信息化技術的運用,注重運動員個人數據信息化建設,對運動員展開全方位評估,而后以評估結果為依據完成訓練方案的制定。例如,針對較為年長的運動員,則應當使其訓練強度降低,并將其訓練時間縮短,從根本上使得體能訓練的合理性、科學性得以提升,幫助每一位運動員均能充分發揮出自身最大潛力。
2.3 體能訓練應結合階段特點
自行車運動員體能訓練的開展應當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不斷對運動員身體潛能進行挖掘,使得運動傷害降低,最終將運動價值充分體現。體能訓練通常情況下是漫長的系統性訓練,且訓練效果往往無法通過觀察展現出來。運動員體能增長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如若教練在訓練過程中對體能增長規律與體能訓練的相互匹配產生了忽視,輕則會導致訓練效果不明顯,重則會引發訓練損傷,最終對運動員職業生涯產生不利影響。如若對青少年自行車運動員展開訓練時,則應使其體能增長保持在穩定期才能繼續進行訓練,一旦盲目將運動量增加,則會對青少年運動員的身體以及心理均產生較為嚴重的危害。且當運訓練強度增加時,若運動員沒有達到預期訓練效果,教練應當展開深入分析,探究其中原因,并對訓練計劃進行科學的調整。通常情況下,耐力訓練需要較長的時間積累,且其他項目的訓練均以耐力訓練為基礎。因而教練應當于訓練早期對運動員展開耐力訓練,并秉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將訓練強度增加,使得運動員的控制性與協調性不斷提升,從整體上提升運動員運動素養。
3 自行車運動員體能訓練中的力量訓練
3.1 專項力量訓練
自行車運動員若想在競技體育中保持優勢,則應具備力量與體能。所以自行車運動員無論是在日常訓練中還是比賽過程當中都應當注重對力量與體能兩方面的訓練。在自行車比賽過程中運動員下肢力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若比賽距離較短,則考驗的是運動員下肢力量的爆發能力。如若比賽距離較長,則考驗的是運動員的耐力與下肢爆發力。所以自行車運動員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就是力量性。因而在衡量自行車運動員比賽成績過程中不可忽略的內容就是耐力是否持久、力量是否強大。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自行車運動員訓練手段與訓練思想仍舊存在一定的差距性。但我國始終嘗試轉變自行車運動員的訓練策略,力求提升訓練質量。近些年在我國自行車運動員力量訓練實踐過程中更加重視強化蹬踏動作肌群力量。且教練將提升運動員自行車技術、培養其樹立戰術意識作為訓練的核心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夠實現專項力量訓練的目的,同時也能夠對自行車運動員技術進行鞏固。故而在針對自行車運動員展開專項力量訓練的過程中,應當對運動項目特點進行充分分析,并堅持理論與訓練相結合的原則,使得訓練價值實現最大化。
3.2 核心力量訓練
在自行車運動員訓練過程中教練除卻應強化下肢力量訓練,也應當注重核心力量訓練。核心力量通常情況下指的是由人體髖關節、骨盆、腰共同構成的整體,且這一部分被認為是人體的中間部分,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核心力量的主要功能是協調。四肢、穩定姿勢、傳遞力量。自行車這一運動由于其自身特性,則需要運動員在較長時間內始終保持核心相對穩定的姿勢,發揮核心的支點作用,使得四肢協同合作能力與肌肉收縮力量提高,進而將身體機能充分發揮出來。單人不借助器械徒手訓練是自行車運動員較為常用的訓練核心力量的方法,這一訓練手段能夠將頻率大、強度小的訓練思想充分展現出來。同時教練也應當通過對運動員身體情況的評估適當調整訓練方案,不斷將訓練難度以及強度提升,最終對訓練目標進行滿足,實現提高運動員核心力量的目的。
4 結束語
我國在自行車運動員體能訓練過程中仍舊有較大的進步空間。在日后自行車運動員訓練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其展開下肢力量與核心力量的訓練,不斷增強自行車運動員競技能力,促進我國自行車運動的長遠發展。
作者簡介:孟浪(1984.03—),女,黑龍江湯原人,1996年,在佳木斯市體校練女子中長跑。1998年,進入省隊改練自行車,師從朱建偉。
曾獲成績:2007年亞洲自行車錦標賽女子公路個人賽冠軍;2003年全國自行車錦標賽公路大組賽第一名;2004年全國自行車錦標賽公路大組賽第二名;2006年亞洲自行車錦標賽公路大組賽第四名;2007年環法國吐魯斯單站第三名;2007年女子環法賽分段第四名和第五名;2008年環崇明島國際邀請賽第二站第二名、總排名第二名。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自行車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