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婭婭,陶建宏,羅文春,趙 玉
(陜西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710021)
輕工業相對于重工業而言,主要是與生產生活資料相關的工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不僅能提供最基本的物質生產生活資料,還能繁榮市場、吸納就業、滿足生活、增加收入,是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向綠色發展方式轉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成為一項基本國策。輕工業一直是陜西省的優勢產業,近年來全省輕工產業發展較為平穩,食品工業發展勢頭強勁,精制食用植物油、乳制品、白酒、啤酒、軟飲料、卷煙、機制紙與紙板、紙制品、塑料制品等支柱產業地位進一步加強,紡織、造紙等行業有了長足進步,推動陜西全省經濟平穩發展。然而,由于陜西輕工產業整體技術更新較慢,受生態環境基礎薄弱等因素制約,表現出輕工技術也面臨創新力度不夠、能耗偏高、產能過剩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所以,探究陜西輕工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現狀,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應對策以助力陜西輕工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十分必要。
輕工業通常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產品。據統計,陜西輕工行業分布相當廣泛,共有22 個行業144 個門類,其中絕大多數為中小企業。近年來,陜西輕工產業取得長足進步,綜合實力明顯提升,不僅為陜西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而且不斷滿足人們對高質量多樣化輕工產品的需求。特別是“十三五”時期,陜西大力推進輕工技術升級創新,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融進輕工產業發展進程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依托陜西輕工優勢和特色的高校科研平臺和原材料資源,為陜西輕工業轉型升級提供了人才和技術保障,推進陜西輕工產業技術創新發展。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 年,陜西輕工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達2 273 家,資產總額為3 342 億元,利潤總額為350.7 億元[1]。其中輕工支柱和重點行業包括食品、農產品加工、飲料、乳制品、造紙,在整個輕工業發展中至關重要。此外,精制食用植物油、乳制品、酒、飲料、卷煙、紙制品、塑料制品等產品產量表現較為突出。乳制品制造業也是陜西目前發展較好的輕工行業,陜西富平更被譽為“中國羊乳之都”。西安銀橋乳業(集團)有限公司、陜西西鳳酒股份有限公司入選2019 年中國輕工業食品50 強,西安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縫制機械)入選2019 中國輕工業裝備制造30強。省內一批如楊凌圣桑綠色食品有限公司、西安航城面粉有限公司、優利士乳業有限責任公司等輕工知名龍頭企業,為行業發展和陜西經濟民生作出了重要貢獻。總體來說,陜西輕工產業發展較為平穩,主要經濟指標完成較好,行業支柱產業地位進一步加強。
輕工產業技術創新體系通常是以輕工企業為主體、輕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2],強調輕工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輕工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輕工行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創新創業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區域產業協同創新水平進一步提升,體現出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培育成長,科技與經濟社會結合更加緊密。本文對陜西輕工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現狀從創新環境、創新主體、創新觀念、創新動力和創新能力五方面進行分析。
創新環境方面,盡管陜西輕工產業整體發展環境有了明顯改善,但與東部地區等沿海發達地區比較而言,陜西地處經濟欠發達的西北地區,產業創新環境建設相對滯后,創新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政策環境開放度不足,軟環境建設還有待加強,省外及國外投資吸引力缺乏。此外,陜西省輕工企業多為中小民營企業,內部管理水平偏低等問題加劇了企業內部創新環境不足。
創新主體方面,陜西輕重工業比例失調以及輕工原料輸出與輕工產品輸入比例失調,“兩個失調”問題[3]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截至2019 年,陜西輕工業規模以上與重工業企業比例為1∶1.8。中小輕工民營企業數量偏少,輕工行業內領軍企業偏少,技術創新投入不足,整體研發生產能力還較為薄弱,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自有知識產權的高端產品,領軍企業沒有更好發揮主體引領作用。
創新觀念方面,陜西生態環境基礎薄弱問題導致輕工業可持續發展壓力增大[4],迫切需要從觀念上與時俱進,破解創新難題。特別是日趨嚴格的減排措施,使得造紙、皮革、電池、食品加工、服裝加工等行業轉變發展方式變得更為緊迫。由于陜西地區生態脆弱,創新觀念較為落后,節能減排意識較弱,設備能耗大,資源循環利用水平低等現狀,進一步凸顯了陜西輕工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和技術升級轉型的緊迫性。
創新動力方面,陜西輕工業快速發展的背后,資源能源等要素投入擴大,多種要素利用效率不高的粗放發展模式依然存在。目前陜西還僅僅處于“微笑曲線”[5]中間區域,位于價值鏈底端位置。陜西輕工產品普遍附加值低,高端產品生產能力弱,其根本原因在于企業內部的創新激勵政策和機制不到位,從而導致技術創新動力和研發創新投入不足,極大地阻礙了陜西輕工產業高質量發展。
創新能力方面,輕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取決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取決于將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創造價值的能力[6]。陜西雖擁有高水平輕工類高校及科研院所,擁有一定數量的輕工人才,但未能高效地將高校創新專利應用于企業生產實踐,導致創新能力相對不足,創新成果轉換率較低。此外,與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相比,陜西輕工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機制不健全,還未形成高效協同的技術研發平臺。
囿于政策等多方面發展因素,陜西輕重工業結構多年來一直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發展較為滯后。數據顯示自2006年以來,陜西輕工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不足4%;2010年以來,陜西重工業總產值占比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始終高于輕工業50 個百分點以上。截至2018 年,輕工業規模企業利潤總額為3 507 457 萬元,而重工業規模企業利潤總額是其5.95 倍;就平均用工人數而言,重工業是輕工業的3.25倍。由此可見,陜西輕重工業比例依然懸殊,這依然是制約陜西輕工業產業更好發展的關鍵因素。
盡管陜西目前擁有一批輕工領軍企業,如食品行業的石羊集團、乳品企業西安銀橋乳業集團、縫制行業的西安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但總體上,陜西輕工企業大多數為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強的輕工領軍企業數量依然較少。其次,陜西輕工企業分布較零散、技術水平較低、產業集中度較低、高端產品及名牌產品較少、整體競爭力較弱等成為陜西輕工產業技術創新升級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
近年來,陜西強調輕工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但囿于輕工技術創新水平整體偏低,導致資源利用率較低。同時,由于生產技術更新換代速度過慢,無法生產更多高端產品滿足市場的高需求。這直接導致企業生產過程中消耗的資源和產生的經濟效益不成正比,高能耗、高排放、低產出的發展方式嚴重影響了陜西輕工產業發展后勁。陜西目前擁有80 所普通高校和1 000 余所科研院所,其中不乏有陜西科技大學等有輕工優勢的高校,但整體“產學研”作用發揮還不充分,輕工技術人才整體優勢尚未彰顯,企業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制約了陜西輕工產業技術創新體系良性發展。
總體來說,陜西輕工企業規模整體較小,規模以上企業協作程度低。陜西輕工產業主要分布在陜西關中地區,陜北陜南分布較少,其地域分布不均,這也進一步加劇了陜西輕工產業集群創新及發展的難度。在集群化與園區化方面仍處于較低水平,具有集聚效應和協同效應的產業集群還不多,產業園區建設相對滯后,區域協調發展要求與產業集群不平衡發展之間的矛盾凸顯。導致陜西輕工產業發展緩慢,規模效應偏低,行業結構性過剩與市場需求之間矛盾突出,產業規劃問題帶來的重復建設加劇了市場競爭。
陜西輕工產業主要以造紙、食品加工、輕紡等傳統產業為主,輕工產品的自主研發、設計和市場開發能力不足,導致陜西輕工產品品種豐富度、品質滿意度、品牌認可度整體上還不夠理想,產品附加值不高,盈利能力偏弱。尤其體現在品牌培育力度不夠,品牌經營方式落后,“馳名商標”偏少,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自有知識產權的高端產品。輕工企業盈利能力普遍偏弱,也進一步影響技術升級改造的資金投入,不少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主要依賴進口,進一步導致陜西輕工產業發展資金的不足和技術創新轉型投資不足。
基于陜西輕工產業技術體系現狀及成因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提出將輕工產業技術創新體系轉型升級與新發展理念融合,從創新環境、主體、觀念、動力、能力五個方面提出促進陜西輕工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幾點建議。
環境是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構建的前提。陜西輕工產業應積極落實國家戰略,為行業爭取政策支持,推進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其次,陜西輕工產業應借助區位優勢,充分借鑒東部地區創新環境建設體系,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同時,積極發揮行業協會在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作用,通過行業協會引導企業準確把握產業發展政策及趨勢,更好地為輕工產業發展服務。從陜西輕工產業一體化發展與整體利益出發,促進產業內發展要素合理流動,積極引進、消化、吸收省外及國際先進技術,實現區域創新環境的協同發展,提升陜西輕工產業技術創新對外開放格局和水平。
企業是產業技術創新的主體。促進陜西輕工產業技術轉型升級的主體說到底是行業內的各企業。只有各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提升才能促進產業的更好發展。陜西輕工龍頭企業要通過各種渠道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借助各種政策與資源,圍繞市場新需求,進行產品設計與研發,緊抓市場需求這一關鍵,提升企業技術設備與生產能力,提高產品競爭力及品牌價值。同時,關注創新市場環境的增長潛力,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提升策略,制定合理的增長目標,整合各種創新資源,實現自主知識產權的重點裝備技術突破。此外,充分利用良好的創新環境,通過產業集群和產業創新聯盟,提升產業整體發展水平。
觀念是產業技術創新的基礎,應堅持綠色發展引領科技創新。2020-04,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指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這就要求陜西輕工產業結合當地資源、經濟與環境的現狀,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理念放在首位,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和綠色制造,整個行業應該深入貫徹綠色制造理念,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從源頭上降低污染,建設一批綠色工廠,形成綠色供應鏈,推動陜西輕工業綠色發展,全面推進陜西輕工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動力是產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從外部因素來說,行業競爭力是關鍵。結合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看不見的手,提高市場準入條件,營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加強輕工企業自主創新和產權保護,加強產業跨界協同,并帶動整個產業的良性發展。從內部因素來說,輕工企業提升創新動力和自身創新發展是關鍵。隨著人們對輕工產品要求的不斷提升,企業也應順勢而為,采用新的生產技術,提高技術創新程度,生產更多高品質的產品,刺激整個行業的發展和滿足人們的新需求。
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是目標。針對陜西輕工產業發展對科技的重大需求,在已有科研平臺和人才的基礎上,更加積極主動推動建設輕工產業科研平臺、輕工科技創新團隊,大力實施輕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工程,加強對省內輕工科技創新人才的培育,以形成穩定的輕工人才隊伍,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相關部門和企業可采用人才引進政策,結合“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模式,利用產業大會、行業論壇、百強企業發布會為輕工企業家學習和交流提供多種平臺,促進輕工行業企業家的成長,促進輕工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總之,輕工業是陜西的傳統優勢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在滿足消費、穩定出口、擴大就業、服務三農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消費升級,陜西輕工產業技術創新機遇與挑戰并存,通過了解發展現狀和分析成因,更有利于推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輕工產業技術創新體系轉型升級與新發展理念相融合,構建環境、主體、觀念、動力、能力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陜西輕工產業技術創新體系,不斷提升陜西輕工產業產品競爭力與活力,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